安理
摘要:長笛藝術的演奏教學在中國已展開多年,雖培養(yǎng)造就出了許多人才,但在從藝術對比的視角來看,與西方教學成果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對比的視角,通過思考中西音樂風格與教學重點的異同,論述中國長笛教學中的欠缺與不足,并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希望能夠對長笛教學進一步的發(fā)展提供一些理論支持。
關鍵詞:長笛教學 對比 人才培養(yǎng) 問題與弊端 解決途徑
長笛的原始形制可見于幾萬年前以動物骨骼或竹木制成的樂器,在人類社會的進化演變中不斷變得精密與規(guī)范。19世紀中期,在音樂家的改良過后,最終確定了以貴金屬為依托,按鍵式的現(xiàn)代樂器。長笛由于聲音美妙動人,與人聲有相仿之處,成為獨奏、重奏,以及室內樂和交響樂團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長笛在西方古典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較早的在專業(yè)音樂教學中出現(xiàn),在歐洲的各大音樂學院中,對于長笛的系統(tǒng)化教育有著百年的豐厚閱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于西洋管弦樂的分科教學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知名院校中開展起來。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擴招的外力影響和音樂專業(yè)在各大綜合型院校的下沉,類似長笛這樣在中國算作冷門專業(yè)的器樂教育逐漸在各地生根開花。我們的教育中有很多值得回顧的成果,也培養(yǎng)造就出了許多人才。能夠看到國人對于長笛從陌生到熟知的過程,作為音樂從業(yè)者的我們,感到十分欣喜和激動。這不僅代表了教育事業(yè)的騰飛,也可看做是中國文化從保守到開放的一種佐證。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在具體的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比和了解,也體會到其中有很多仍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一則是來自于自身觀念的狹隘;另一方面也有資源和視野方面的天然欠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由對比發(fā)現(xiàn)的長笛教育領域問題
在對于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學生的交流與了解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十分不同的風格與氣息,這絕非是在純技術層面的高低上下,而是一種說不出的氣質上的大相徑庭。經(jīng)過仔細揣摩,我們感覺到其中的差距不在于手指的跑動速度或演奏中吐音方面舌頭機能的先天靈活性等,而在于缺乏連貫系統(tǒng)的演奏教學系統(tǒng),以及在系統(tǒng)規(guī)范下學生對于音樂風格準確的把握。過于機械性的演奏教條,將所有的輕重緩急都按部就班的從書本中的符號移植到實際的演奏中,這對于欣賞審美而言會有許多聽賞間的不默契。從音樂感知的角度而言,對于欣賞者來說,很難從中國學生的音樂演奏中感受到多變的音色和豐富的藝術表達。歸根結底,可以看做技術有余,靈性不足。
其實,從教學淵源上來說,中國對于西洋管樂,尤其是長笛的教學涉獵時間并不短。早在上世紀之初的學堂樂歌時期,長笛就已經(jīng)名正言順的進入到中國的音樂學府中。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文革”動蕩之后,長笛教學迎來了新的紀元。對外開放交流中,我們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新鮮資訊,也始終致力于將國外的豐富經(jīng)驗與教學精粹融入到本土教學之中。近年來,考級的風靡使很多樂器有了在民間更大的普及空間,公眾對于西洋管弦樂隊中豐富的樂器從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認知,逐漸擴散到揚琴、小號、長笛等樂器中。根據(jù)了解,在很多中小學校園中都已相繼構成了編制大小不一的管弦樂隊。在民間的管弦樂隊數(shù)量更是以及和速度成長。據(jù)統(tǒng)計,僅僅在廣東省就活躍著數(shù)百只管弦樂隊,人數(shù)眾多,社會影響面很大。
面對龐大的樂隊構成數(shù)量,我們只能說喜憂參半。誠然,如此不勝枚舉的樂隊案例可是全社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西方音樂,也是我們更加了解長笛在其中的作用與價值。但與目前的階段而言,在幾十年的積淀之后,對于長笛的演奏與教學仍停留于淺嘗輒止或低水平的徘徊不前,這著實使人感到憂慮與焦急。十多年前國家所提出的“素質教育”讓包括長笛在內的許多樂器登堂入室,走進中小學啟蒙教育的課堂,但在量的積累過程中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放大與質變,很多學生只是在課堂中將長笛作為一種必修課,甚至是一種“大玩具”來看待。教師的能力不足導致了學生態(tài)度的不端正,而很多學習熱情也被消磨在這一進一退之間。
我們且不將長笛的發(fā)展進程與整個文化素質的提升相提并論,即便與同時期引入或覺醒的其他西洋樂器相比,長笛的發(fā)展水平也是很不盡如人意的。早在社會文化思潮錯綜復雜的“五四”時期,中國的小提琴與鋼琴無論從演奏或是創(chuàng)編方面就已經(jīng)頗有建樹。海歸音樂家將這些樂器與曲目介紹給中國人民,也以自己對于民族的熱愛,譜寫了許多民族化的優(yōu)美篇章。建國之后,小提琴與鋼琴的發(fā)展同樣如火如荼,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西方樂器亮點。在考級制度的建立之后,全民學習的盛況愈演愈烈,絲毫沒有衰退的趨勢。而長笛的發(fā)展卻備受煎熬,始終介于不溫不火,不冷不熱之間。
二、長笛專業(yè)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提高方向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時機與階段來看,已經(jīng)到了一個使長笛由量變向質變發(fā)展的重要轉變階段,無論是作為啟蒙教育、基礎教育或是專業(yè)教育,于長笛的學生培養(yǎng)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理清頭緒,找準方向,對于教育而言似乎比刻苦訓練技能更為重要。在我們看來,針對于目前的情況與現(xiàn)狀,應從如下幾方面做出調整和改變,并將其作為教學引導的重中之重。
首先,“把握”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所謂“把握”,就是要牢牢地遵循長笛藝術的原始風貌,掌握原創(chuàng)國家和民族在音樂表達上面的初衷。任何一種樂器都有天然的歸屬地,它不是哪個樂器制造家靈機一動的成果,必然是與一種文化相互協(xié)調的音樂風貌。我們的學生對歐洲音樂不了解,綜合音樂素養(yǎng)缺乏,在實踐中練得多聽的少,甚至有很多急功近利的速成現(xiàn)象。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斧正糾錯,改變學生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意識層面問題,就很可能使學生成為機械性運動。與之相反的是,長笛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藝術承載,在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主義等時期的表現(xiàn)力絕不可以混為一談。只有對風格精準的把控,才能夠達到從技巧向藝術的轉變。
其次,“創(chuàng)新”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許多西洋樂器都在中國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中被演繹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妙旋律,無論是鋼琴的《牧童短笛》《梁?!贰端菸琛?,或是小提琴中的《思鄉(xiāng)曲》都有濃濃的中國情結,這對于樂器在中國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油然而生的審美共鳴。長笛與中國民族樂器中的竹笛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也同樣可以形成美妙的中國旋律。這并非是要盲目的將長笛這一樂器據(jù)為己有,而是希望能夠通過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將長笛的個性得到合理的開放與表達,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愛這種樂器,這對于長笛在中國普及與發(fā)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規(guī)范”是一種教學方面的嚴謹。對于目前的長笛教學來說,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與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是一個難解的癥結所在。雖然從表面上看來,長笛在全社會的教學發(fā)展得風生水起,但實則卻有很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在其中涌動。教師水平的欠缺,教師閱歷和教學方式的保守或狹隘,都會直觀的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結果。作為教師,首先要對長笛的藝術特性有深入的理解,并在口傳心授中能夠準確無誤的表達,才會使學生得到內心理解上的深刻。
最后,“普及”仍需要進一步的擴展。值得深省的的是,很多中國民族樂器在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中由于普及力度不夠,已逐漸被邊緣化。對于長笛這樣一種外來樂器,如果沒有足夠的傳播力度與方式方法,就不會形成有效的普及效應,轉而成為一種小眾樂器。目前的形勢來看,“聽得多,學的少”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扭轉,還需更進一步的向前邁進。
長笛的美妙旋律以及在藝術表現(xiàn)中幻化成為的動人聲音使我們難以割舍,學習與掌握這門樂器,對于完善我們的音樂體系構建來說也具有積極地意義。藝術不是單純的技巧磨合,需要付出真摯的感情與科學的學習實踐經(jīng)歷,其中既有默默地刻苦努力,也需要智慧與認真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波]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洛秦.音樂與文化[M].寧波: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