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崎
摘要:江文也作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史上成果卓著的作曲家,其傳世作品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其中最為顯著的是他的鋼琴作品以其龐大的數量和優(yōu)秀的質量而倍受人們的喜愛和贊譽。江文也因此而成為上世紀30、40年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典型代表人物。本文結合江文也個人的成長經歷,深入分析其不同創(chuàng)作階段鋼琴作品音樂風格的演進以及其中民族因素的體現(xiàn),并最終對江文也鋼琴作品中西合璧的風格做出評析,以強調其個人的重要貢獻和作品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江文也 鋼琴作品 民族風格
一、江文也的生命歷程和音樂成就
江文也出生于臺灣地區(qū),早期教育在福建廈門完成,并于13歲即赴日本學習,并在日本接受西方音樂教育,最終走向職業(yè)音樂家的道路。在江文也出生的1910年,臺灣已經處于日本的統(tǒng)治之下,因此在其創(chuàng)作早期一度以日本音樂家的身份立于樂壇。但是后來,他看清歷史的真相,并在各方社會矛盾的激發(fā)下,最終接受北平師范大學的教師職位,從此定居于祖國大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音樂家。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江文也由于在臺灣的居住時間很短而且處于其年幼時期,因此所受影響相對較小。從江文也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于臺灣的感知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主觀想象而非實際觀察。早在1936年,江文也曾跟隨齊爾品到中國大陸,接觸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1938年正式定居北平,江文也才真正與祖國融為一體,并最終成長為一名真正的中國音樂家。
江文也的音樂創(chuàng)作題材十分廣泛,同時著有大量音樂理論著作,其早期聲樂套曲《臺灣山地同胞歌》,其在借鑒西方音樂表現(xiàn)手法的基礎上,簡練地表現(xiàn)了山民粗獷的生活和細膩中不失豪邁的思想感情。他定居北平之后,有著名的《中國名歌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有管弦樂《白露的幻想》和《臺灣舞曲》,而到1938年8月,創(chuàng)作鋼琴曲《北京萬華集》等一系列作品。在解放后,江文也的音樂才思十分活躍,努力在表達上符合新時代的特征,創(chuàng)作了鋼琴曲《幸福的童年》《頌春》等,表現(xiàn)出對于新生活的向往和熱情。
二、江文也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因素
在中國近代鋼琴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為其做出貢獻的青年作曲家數不勝數。同樣生活在這個年代,江文也的鋼琴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進入了豐盛時期。但是,由于江文也成長過程中經濟特殊性導致其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無法與其他作曲家的努力融為一體,而保留了自身的獨特性,為研究其鋼琴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因素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江文也前期鋼琴創(chuàng)作
在江文也鋼琴創(chuàng)作的前期,大概寫了10部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作品,其中五部得到及時出版。這一時期是江文也對于自己的才華和前途最為自信的時期,在當時其對于各個題材的音樂作品都有涉獵,并有多部作品在歐洲和日本取得獎項。作為一名剛剛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其作品和創(chuàng)作風格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民族樂派的風格,對于鋼琴作品的體裁則主要模仿印象派的大師,內容著重于反映日本當地的風土人情。例如《五首素描》其中第一曲“田野中的獨腳稻草人”,第二曲“屋后田野”,第三曲“圍著營火我們舞蹈”,第四曲“小巷”,第五曲“滿帆”。還例如《十六首斷章》中的第一曲“嫩葉青青”,第四曲“賣糖小販的金蘆”,第七曲“墓碑銘”等。
1936年,江文也在大陸生活半年的時間,廣泛接觸中國的民間音樂和風土人情之后,把自己的全部創(chuàng)作熱情投入其中,這種民族意識的覺醒反應于當時的創(chuàng)作作品即為《十六首斷章》,其中第十一曲《午后的胡琴》,第十五曲《月夜琵琶》以及第十六曲《北京正陽門》,都加上了來自中國印象的標題,音樂帶有明顯的中國風味,成為江文也音樂創(chuàng)作由日本風格到中西合璧轉變的開端。
之后在1938年,江文也接受北平師范大學的邀請前來任教,期間完成的小提琴套曲《北京萬華集》之中十首小曲。這十首小曲都是江文也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采風,如《小鼓兒遠遠地響》《紫禁城之下》《天安門》以及《柳絮》和《子夜、在社傻壇上》等,這些音樂作品之中,音樂語言的民族因素與之前創(chuàng)作的《十六首斷章》更加有了“中國化”,尤其是《天安門》和《紫禁城之下》以及《龍碑》等作品,其音調的旋律已經具備有了完美的中國特色。如具有戲曲性旋律的《柳絮》,其是在低音持續(xù)音襯托之下“京腔”十足,中國因素十分鮮明。又如《鐮刀舞曲》,創(chuàng)作者將流行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江蘇民歌的旋律應用其中,得到了美不勝收的藝術效果。
(二)江文也后期鋼琴創(chuàng)作
1938年定居北平之后,江文也除了進行日常教學工作,開始對中國的文化進行考察,并且將創(chuàng)作的重心轉移為對中國傳統(tǒng)的民歌和古代詩詞的研究,從而最終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古詩詞為歌詞的獨唱曲以及民歌的伴奏。這一時期大概經歷20余年的時間,但是在這一時期江文也的作品并不算豐富,主要有《小奏鳴曲》(作品31,1940)、《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作品39),《鋼琴敘事詩“得陽月夜”》(作品39)、《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作品54,1949)、《鋼琴奏鳴曲“典樂”》(作品52)、《鄉(xiāng)土節(jié)令詩》(作品53)、《鋼琴綺想曲“漁夫舷歌”》(作品56)等。這一時期的作品與之前在日本居住期間的創(chuàng)作相比呈現(xiàn)出顯著的民族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中國民族音樂作為鋼琴作品音樂語言的基礎,因此其作品旋律具有鮮明的民族樂曲特征。例如《第三奏鳴曲“江南風光”》和《鋼琴敘事詩——得陽月夜》,二者都是采用中國琵琶古曲《得陽夜月》作為基本曲調,《第四奏鳴曲——狂歡日》采用的是的陜北民歌《蘭花花》和河北秧歌作為基本曲調,《鋼琴奏鳴曲——二典樂》采用的是北魏箏曲《典樂》作為基本曲調,而《鋼琴綺想曲——漁夫舷歌》采用的是古曲《漁舟唱晚》作為基本曲調等等。第二,品的和聲語言與中國的傳統(tǒng)調式相一致,表現(xiàn)更為清淡、傳統(tǒng),而不再采用西方浪漫主義濃烈的特征。其和聲語言的設計目的在于彰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民族因素而非對于西方音樂構思技巧的探索,因此更加簡單、親切。第三,對于作品的主題選擇采取更加寬廣的視角,不僅僅局限于原本所采用的西方現(xiàn)代新民族樂派的音樂主題表現(xiàn)手法,而將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音調加以擴展,并予以巧妙地結合,從而使得民族因素真正潛入其中。第四,作品在樂曲結構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變化。以往,江文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傾向于應用小品曲集的創(chuàng)作手法,由于時代的發(fā)展,促使江文也的音樂創(chuàng)作將中國民族音調為基礎朝著大型樂曲結構的大手筆方向變化。在其后期創(chuàng)作的幾首奏鳴曲中,均拋棄了歐洲奏鳴曲所采用的傳統(tǒng)結構,而采用整體結構的視角,在曲調同一基礎上進行各個樂章的構思。例如,江文也將他的《第三奏鳴曲——江南風光》進行了修改,取消了原來的三樂章結構,一改原來“奏鳴曲”名稱并稱之為“鋼琴敘事詩”,去掉原來“江南風光”標題,并稱之為 “得陽月夜”,賦予了作品的傳統(tǒng)音樂琵琶曲的濃厚的中國因素。種種變化表明,江文也力圖通過自己的實踐真正實現(xiàn)中西合璧,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因素發(fā)揚光大,對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面臨的種種障礙,其甚至選擇暫時舍棄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已經成熟的技法以實現(xiàn)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意義,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由此可見。
三、江文也鋼琴音樂中西合璧的意義
在江文也創(chuàng)作前期,其首先學習西方成熟的作曲理論和技法,以此作為自己后期創(chuàng)作的基礎,毫無疑問,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當他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面對中國幾千年來燦爛豐富的文明,江文也毅然決然地擺脫了西方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的條條框框束縛,從而將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原本的中國特色。他這種將自己在危機中解救出來并實現(xiàn)更高層次上的不同音樂文化融合的開創(chuàng)精神,無疑永遠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因此,對于其鋼琴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因素的研究顯得格外具有意義。
在江文也創(chuàng)作前期,其所受到的日本文化的影響大多來自于日本民間,因此這些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音樂文化的結合處于比較低的層次,并且展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但是在創(chuàng)作的后期,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古代的音樂和文化,從而決定了其后期創(chuàng)作的高層次,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江文也作品中的生活面卻變窄了,相應的生活氣息變得微弱。這就最終導致在江文也后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其中所反映的藝術思想大多集中于古代而忽視了現(xiàn)實人民的生活,不可謂不遺憾。
四、結語
伴隨著近幾年東西文化交融的研究日益興起,20世紀中西文化的反復交流正是促進世界音樂不斷進步的重要原因,在當今時代,作為中國的音樂家,依然應該吸收西方音樂的一切有益經驗,從而最終創(chuàng)作出既有東方特色、又有民族風格的現(xiàn)代化的音樂作品。江文也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而努力。對于他所作出的付出與貢獻,無論成功亦或失敗,都是后人前進道路上的財富,充滿價值。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名稱: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民族性的研究,項目編號:14Q098。
參考文獻:
[1]雷美琴.江文也創(chuàng)作風格的延續(xù)和中國化風格的探索與發(fā)展——江文也鋼琴小品《北京萬華集》與前后同類作品的比較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胡錫敏.中國杰出音樂家——江文也[M].香港:上海書局,1985.
[3]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1949-1989[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4]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臺北:海棠事業(yè)文化有限公司,1990.
[5]向延生.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家傳[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6]汪毓和.二十世紀華人(大陸)音樂創(chuàng)作概述[J].音樂探索,1995,(01).
[7]王寧一.楊和平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M].北京: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