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勇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镀返屡c社會》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農村小學品社課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教學;現狀對策
目前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利用現有師資條件進行課程優(yōu)化,在師資培訓、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進,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
(一)評價沒有評價
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效果,在農村教學來說,叫做沒有評價,或者叫做不知道怎么評價。對教師而言,由于沒有專職,或者是班主任,教了語文或者數學,學校只用拿語文或者數學來評價教師。由此,《品德與生活》的評價就成了瞎子的眼睛——擺設。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農村學校的多數教師,以把一本《品德與社會》書念完算數,很少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因素,也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既沒有教學活動中“過程與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學生在了解、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更沒注意在一堂課中學生轉變了哪些態(tài)度,養(yǎng)成了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體驗了哪些情感,獲得了哪些知識,鍛煉了哪些能力……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張語文或者數學的期末統(tǒng)測試卷同教師經濟利益掛鉤。于是,到了期末,便出現《品德與生活》課常常被占用的局面。
(二)社會脫離社會
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加之農村教師經常向城區(qū)流動,經常更換《品德與社會》課的任課教師,兼任教師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基本規(guī)律搞不清楚,把《品德與社會》照本宣科念完便算數,既不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不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在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更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chuàng)造一種“互動”的狀態(tài),使教學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與社會》課的社會性、生活性、情感性、實踐性融為一體,讓《品德與社會》嚴重脫離社會生活情境,使其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價值。
(三)教學只是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中”。而農村小學教師,特別是《品德與社會》教師教研機會匱乏,學習交流機會少,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大多運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許多適用于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故事啟迪法、討論辨析法、分組活動法、游戲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有的教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幅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品德與社會》課把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也沒有在活動與學生互動,教學只是為了讀完課本罷了。
二、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策略
對于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而言,首先,我們必須加大師資投入,建立起專業(yè)化的《品德與社會》教師隊伍,這是保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礎。要加強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學習培訓交流活動。多推薦《品德與社會》教師外出觀摩學習,從中吸取經驗,幫助自己成長,從而不斷提高農村《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的學科素質,使他們在教學中游刃有余,促成學科教學目標的達標。
(一)落實教學評價
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和督促教師,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以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資料袋、作品分析等多種形式,正確評價孩子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素質,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在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等方式和家長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重視對兒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四個方面的個性化表現,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fā)展狀況。同時,重視對《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的評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個學校,要根據該學科的教育特點,建立起《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的科學體系,既要有形成性的評價,又要有終結性的評價,既要考核所教學科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與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相結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考查其是否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激勵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并有所進步。
(二)結合社會實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的德育課程。在教學中,應當突出課程的社會性、活動性,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條件,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就地取材,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媒體已有的資源,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社會的距離,不斷擴展學生家庭、學校、社區(qū)、國家、世界的生活領域,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走進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走進社會、觀察社會、了解社會,逐步認識社會壞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以此感染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積極態(tài)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三)重視教學研究
在農村學校,教師注重的還是期末要統(tǒng)一檢測的語文和數學,對于其他學科,只是附帶而已,應付而已。為此,作為學校領導,作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作為教師培訓機構,應當充分認識《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研究的必要性,重視教學研究,營造濃郁的教學研討氛圍,經常性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組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讓教師依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準教學目標,了解教學實情,結合地域特點、整合各個學科、各種材料,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組織開放性的教學活動,激活課堂學習氛圍,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充分參與,組織學生開展交互的動態(tài)討論開展多樣的情景表演,充分發(fā)揮思想品德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高尚行為的育人作用。
《品德與社會》正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偉大重任。為此,希望我們各級部門加大課程教師的投入,認真落實教學評價,真正引導教師把課程還原于社會,重視教學研究,讓課程起到獨特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白春華.《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11):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