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果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合作學習成為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本文首先從素質教育的要求、歷史的過去性和學生的差異性三方面分析了合作學習的必要性,然后從創(chuàng)設相對寬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發(fā)揮教師統(tǒng)籌全局的作用等方面闡述了如何進行合作學習,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合作學習 歷史教學 必要性 學習環(huán)境 統(tǒng)籌全局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澳大利亞教育詞典這樣定義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也稱協(xié)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指在小組內完成的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各自努力實現(xiàn)較大目標中的一個目標,或每個學習者都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合作學習強調在無競爭環(huán)境中切磋。我認為,合作學習是采取異質分組的方式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以動態(tài)教學形式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以團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恼n堂教學模式。那么,為什么要進行合作學習呢?
二、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一)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合作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界的新寵,合作學習也應運而生?!秾W記》有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逼湟馐牵阂粋€人單獨學習,沒有共同學習的朋友,必然導致知識狹隘,目光短淺??梢娢覀兊睦献孀谠趲浊昵熬徒逃覀冊趯W習過程中要不斷地交流切磋,以增見識。用現(xiàn)在的話理解就是合作學習。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單一價值取向的教學模式,教師單一地傳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學生的智力水平可能會得到提升,但非智力方面卻得不到發(fā)展;而合作學習能夠在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同時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如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樂趣等,可謂知識、技能和情感多種教學目標協(xié)同達成。
(二)歷史的過去性
歷史是存而不在的。中學階段,我們不需要如史學家般去探究哲學意義上的歷史,但需要探求歷史的真相。很顯然,合作學習是探究歷史真相的絕佳方法。拿熱播電視劇《羋月傳》來說,關于羋月的稱謂“大秦宣太后”引起許多人質疑。我通過和同學們共同研究,發(fā)現(xiàn)歷史上確有記載“大秦宣太后”,如“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史記·秦本紀》)。故,對于歷史這門知識內容久遠的學科來說,合作學習是恰到好處的一種教學模式。
(三)學生的差異性
前面講到合作學習是采取異質分組的方式。由于個體在發(fā)展中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既包括智力因素(思維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等)的差異,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思想、情感、意志等)的差異,所以經過異質分組的學生能在性別、學業(yè)成績、能力傾向上達到平衡,彼此之間存在互補性。通過小組合作,每個人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集思廣益,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三、如何進行合作學習
(一)創(chuàng)設相對寬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創(chuàng)設相對寬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對于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比如在講《商鞅變法》時,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編演歷史劇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再現(xiàn)歷史場景,如身臨其境般感同身受,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改變了歷史科在學生心中死記硬背的印象。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競爭比合作的主觀意識更強烈。在平時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我們習慣了競爭而忽略了合作,在學習中亦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使其學會合作學習。比如在講《五四運動》時,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一九一九》,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與五四運動的關系。學生討論得出: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導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通過觀看電影,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愿意參與小組討論去解決問題,并且在此后的學習中也會不自覺地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督和引導,以免合作學習方向發(fā)生偏移。
(三)發(fā)揮教師統(tǒng)籌全局的作用
發(fā)揮教師統(tǒng)領全局的作用并非與合作學習相悖,而是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有效指導。因為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納入課堂之初,往往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和全程協(xié)作。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其次,要合理劃分小組,分配好小組任務,在合作過程中給予學生適時的指導和糾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合作學習,必須發(fā)揮教師這一重要角色的指導作用。
四、結論
總之,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靈活地運用合作學習模式,把握合作學習的本質,認真領悟合作學習的內涵,從而使歷史課堂更加豐富,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王國富,王秀玲.澳大利亞教育詞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3]理查德·I·阿蘭茲.叢立新等譯.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朱浩,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