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豪杰
[摘 要] 新課改后的品德課堂教學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有一部分學生處于新課改以前的學習狀態(tài)。落實新課程改革,需要學校合理分配師資力量,安排專職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加大對品德與社會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強對專職教師特別是專職中老年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
[關鍵詞] 課改;品德與社會;問題探究
一、課改前的思想品德教學
在新課改之前,品德教育主要依靠《品德》教材完成。課堂教學大多是說教式,內容空洞,嚴重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課堂上的內容有的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非常遙遠,對當下指導意義不大;有的理論高度超出了兒童的認知范圍,學生難以理解;有的內容過于陌生,很難引起兒童共鳴;有些內容甚至是虛假的,是為了對兒童進行某種思想品德教育而編的故事。這種情況下的思想品德教學,不是“基于兒童的社會生活”,不是學生真正體驗過的,當然也很難內化成學生學習的精神動力。
在傳統(tǒng)課堂中,一些教師拿著教科書照本宣科,根據(jù)課本中文字、圖片的呈現(xiàn)順序進行講解、敘述。要求學生必須時刻保持正襟危坐,神情嚴肅而恭敬,不得隨意嬉笑、玩鬧,那些隨意說話的學生往往會受到教師的嚴厲訓誡甚至是諷刺挖苦。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基本上是教師按部就班地提問,學生小心謹慎地回答。運用這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會出現(xiàn)如下現(xiàn)象:離下課還剩下一段時間,教師就領著學生早早地學完了課文。在剩下的時間里,有的教師就會隨心所欲,東拉西扯,講一些與教科書無關的內容;有時候教師覺得實在無話可講,也懶得講,就放任學生自由活動。在這種內容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體驗不到思想品德課學習的樂趣,沒有情感上的愉悅感受。時間一長,學生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課,也不愿意聽教師講那些空洞的道理,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這種教學活動脫離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教師也缺乏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學動力,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然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合格公民。
二、課改后的思想品德教學
為了改變思想品德課“針對性、實效性以及主動性差”的現(xiàn)狀,教育部于2002年頒發(fā)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創(chuàng)造性地把品德課和社會課融合起來,編寫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教材。從此,小學品德教學被引向了一個新領域,回到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促進社會性發(fā)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為了讓教師們盡快理解、掌握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內容以及正確的教學方法,教育部門組織擔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教師參加了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通過學習交流,教師們加深了對新課程設置的意義的認識,掌握了很多新理念、新經(jīng)驗、新方法,并且積極地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他們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和使用,精心設計了各種豐富多彩、有意義的活動。在這些開放式、探究式的活動中,學生加深了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明白了生活是要講規(guī)則的,對他人的責任感逐漸增強,在與人交往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變得越來越陽光、快樂,越來越愛動腦,生活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健康。同時,教師看到了學生的變化,感到自己的努力付出有了回報,增強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新課程改革中獲得了“紅利”呢?事實上,獲益的只是一部分學生,另一部分學生仍然處于新課改以前的學習狀態(tài)。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筆者對本地區(qū)一部分學校展開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缺少專職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大多數(shù)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是由語文、數(shù)學、英語或者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而且這些教師其中有的人還同時擔任班主任。學校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每學期都要對所謂“主科”的教學情況開展幾次嚴格的檢查,因此家長和學生對這些“主科”成績還有班級管理排名情況非??粗?。由于檢查結果涉及學校的利益,所以教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教學以及班級管理當中。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大,總覺得“主科”教學時間緊張、不夠用,擠占和挪用品德與社會課時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至于品德與社會課時間不夠用的問題,他們覺得這種“副科”不組織統(tǒng)一檢測,即便是糊弄講下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就領著學生走馬觀花般地快速講一遍,或者干脆把幾個課時的內容放在一節(jié)課中草草講完。這種教與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教師缺乏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有的學校雖然安排了一些專職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師,但往往是些老教師,大多五十歲上下,有的甚至面臨退休。他們普遍缺乏與時俱進的進取心,不愿意付出精力和時間去開發(fā)課本內容、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有的教師主觀上想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利用、開發(fā)教材資源,也做了不少探索,但是由于缺少相應的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不會制作圖表、影像視頻等多媒體課件,好的創(chuàng)意實現(xiàn)不了,只好照本宣科。
三是學生和家長不重視。上好品德與社會課,需要學生與家長的配合。但現(xiàn)實情況是他們不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只重視“主科”的學習,不愿意花較多精力和時間去完成實物準備、調查研究、搜集信息素材等課前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很多有意義的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就無法開展,教師的新課改愿望也落空了。
三、落實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的探索
如何改變上述情況,落實思想與社會課程改革的任務與目標呢?筆者所在的學校做了一些探索。
學校領導對新課改教學非常重視,合理分配師資力量,安排了專職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加大對品德與社會課教師的培訓力度,經(jīng)常邀請有豐富經(jīng)驗的專家到校講座,爭取在學校開展市、區(qū)級的公開課、研究課、優(yōu)質課比賽等教研活動。組織教師走出去,到外校觀摩學習。由校領導牽頭,組建了教研小組,每周組織集體備課,每兩周開展“一師一優(yōu)課”教研活動。領導不定時“推門”聽課。加強對專職教師特別是專職中老年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公開課、研究課的選拔活動,對優(yōu)秀者給予榮譽和績效獎勵。利用召開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宣講品德與社會課的意義和學習方法,使家長重視起來,進而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
采取了以上措施以后,學校的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的新課改理論水平、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成為常態(tài)化。例如,一位老教師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參加講區(qū)公研課,有節(jié)課的內容是山東美術版《品德與社會》第十課《做明白的消費者》。在備課時這位老教師發(fā)現(xiàn)課本中有的內容脫離了當?shù)厣顚嶋H,其中的幾個活動設計也達不到指導學生完成課程標準 “學會選購商品,具備初步的獨立購物能力”這個要求。于是,在區(qū)教研室專家和校教研組成員的指導下,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依次設計了如下活動內容:
(1)模擬怎樣才能購買到經(jīng)濟、實用的學習用品。通過對買的學習用品對比、計算,研究出合理的購買方案。
(2)模擬購買合格、安全食品。分組觀察實物,詳細了解食品包裝上的各種信息,明白哪些信息能幫助消費者買到滿意商品。
(3)引導學生對課前調查了解的使用壓歲錢的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哪種消費是合理的。
為了使活動發(fā)揮實效,這位老教師虛心地向同事學習制作幻燈片、影像視頻。在這個過程中,他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由于課前準備充分,課堂效果很好,得到聽課專家的一致好評。這位老教師表示喜歡上了課件制作,堅定地表示要把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這條路走下去。由此看來,只要善于學習,敢于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規(guī)”將不再是老教師的標簽,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面貌也會煥然一新。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社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