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前有“單元提示”,尤其每篇課文前也有提示語。課文提示語在課文前面,標題下面,用框框標出,一般三言兩語一個段落(極少兩段)。這些提示語內(nèi)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進行探索,以期充分地運用教材。
一、課文提示語的分類
以七年級上冊為例來研究,發(fā)現(xiàn)按照提示語的內(nèi)容表述,有以下類型。
(一)引起閱讀興趣。大部分的提示語都有激發(fā)閱讀興趣的功能。七年級上冊30篇課文,有19篇課文的提示語能激起讀者閱讀的欲望。例如:第3課《羚羊木雕》“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下面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弊x這幾句話立馬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想去一探究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第6課《我的老師》提示語提示我們從小到現(xiàn)在接觸過很多老師,他們的音容笑貌和事跡會讓我們回憶?!澳敲次何」P下的老師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文字來感受一下?!边@個提示語一樣能激發(fā)讀者閱讀的想法。類似的還有:第7課《再塑生命的人》,第8課《我的早年生活》等課。
(二)提示課文內(nèi)容。有的提示語提示了課文內(nèi)容,或者點出了課文的主旨。七年級上冊30篇課文中有18篇這樣的課文提示語。如第1課《散步》的提示語“一家人一起散步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這平常的小事,體現(xiàn)了溫馨的親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時,出現(xiàn)了矛盾,終歸于和諧。這個故事,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孝敬‘慈愛觀念的形象詮釋?!薄吧⒉健本褪潜菊n的主要內(nèi)容,“一家三代人散步時,出現(xiàn)了矛盾,終歸于和諧”暗示了主旨——和諧,“這個故事,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孝敬‘慈愛觀念的形象詮釋。”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句話還提示著本課反應了“孝敬”“慈愛”的觀念。
(三)點示學習方法。單元提示語會在第二段提出本單元的學習方法,課文提示語有的也在末尾用一句話點出了學習這一課的方法,有的還提出了學習這一課的要求。例如第8課《我的早年生活》的提示語最后幾句話是“他真的是靠運氣嗎?成就他偉業(yè)的基石到底是什么呢?默讀課文,相信你會從風趣幽默的字里行間,得到有益的啟示。”這里就有學習方法——默讀,這也是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習本單元,要注意采用默讀的閱讀方式。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讀,一氣呵成地貫通全文,以保證閱讀感知的完整以及一定的閱讀速度。”這個提示語還與七下第五單元學習要求——“學習這個單元,主要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nèi)容要點”——相貫通。又如第5課《世說新語》的提示語中有這樣的話:“從謝家的聚會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樣的家庭氣氛?從七歲兒童元芳身上,你能體會到他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嗎?不妨把你的感想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备惺堋凹彝夥铡?,體會人物品性,是教材編者對這一課的學習要求。
當然還有的提示語交代了課文的寫法,介紹了課文有關(guān)信息等。
二、課文提示語的用法
教材的編輯在每一篇課文前頗費功夫編寫這些提示語,一定能給我們的教和學起到指導作用,我們何不充分利用其價值呢?初步探索有以下用法。
(一)作為課前導語,激發(fā)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這一課”感興趣,那學起來自然事半功倍。有些課文學生不一定喜歡,讀一讀課前的提示語,也能興味盎然。看第13課:“賈平凹筆下的風雨可真不尋常,它好像一只充滿魔力、無所不能的手,改變了一切景物的形態(tài)和色彩,讓人讀來稱奇。不過最讓人稱奇的是,全文竟沒有出現(xiàn)‘風和‘雨字!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蔽覀兛梢栽兜夭杉{這些話導入新課,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就能調(diào)動起來。是啊,怎么會是充滿魔力、無所不能的手呢?沒有“風”“雨”兩字,怎么知道是寫風雨的?抓住好奇心,課堂上再采取不同形式的賞析,同學們就能欣賞到美妙的風雨圖及其表達的美妙之處了。
我們可以依據(jù)第19課《在山的那邊》提示語設(shè)計課堂導語: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一個山里的孩子,夢想就是走出大山,看到山那邊的大海。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學生聽了這樣的導語就有了疑問就想解決,他就能很快地走進詩歌中去探求答案,在這一過程中,能讀懂這首詩及這首詩的藝術(shù)。
(二)作為教學內(nèi)容,突破重點難點。一篇課文可以有很多方面作為教學內(nèi)容,哪些是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需要語文老師去開發(fā)。課前提示語有時提示著課文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備課時可以把它當作核心教學內(nèi)容,可以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我們看第2課《秋天的懷念》的提示語:“雙腿殘疾的‘我,心理變得極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母親默默地承受‘我的‘暴怒無常,始終以耐心和微笑安撫‘我心靈的創(chuàng)傷。那個秋天,母親病故了。又是一個秋天,‘我終于懂得了母親未說完的遺言,領(lǐng)悟出‘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意義和分量?!备]桂梅老師抓住“好好活”作為重點,帶領(lǐng)學生學習。看《語文學習》雜志肖培東老師編輯的“藝術(shù)鏡頭”有這樣的一個教例:《“好好兒活”下的層層“懷念”》。安徽馬鞍山二中實驗學校的吳銀樂老師用三個話題引到學生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及對生命的感悟:“不好好兒活”“母親要‘我‘好好兒活”“‘我要好好兒活!”這些教例抓住了提示語形成了教學內(nèi)容,也很好地解決了重點。
(三)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習活動。課文提示語還可以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學生的學習活動。
請看第12課《濟南的冬天》的提示語“……反復朗讀課文,細細品味,在你的腦海里會浮現(xiàn)濟南的冬天情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愛山水、愛生活的情懷?!奔偃缥覀冏プ 胺磸屠首x”和“細細品味”來設(shè)計這篇散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又簡省又有效。學習活動一:反復朗讀,用文中一個詞語表明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活動二:細細品味,精讀課文第四段?;顒右煌ㄟ^朗讀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顒佣柧殞W生的精讀能力。
再看剛剛提到的第13課《風雨》提示語,我們可以根據(jù)其中最后兩句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學生活動。一、朗讀課文,說風雨。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風”“雨”兩字,你從哪些事物的描寫中看出了風狂雨驟,找出其共同點。二、圈點勾畫,賞風雨。把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風狂雨驟的細節(jié)描寫畫出來,賞析出作者是通過哪些美妙的方法來表現(xiàn)的。第一個學習活動用朗讀的方式來整體感知課文,第二個學習活動用動筆寫的方式來賞析美點。
第15課《古代詩歌四首》,是七上唯一一篇提示語有兩個段落的課文,第二段的內(nèi)容為:“朗讀古代詩歌應該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讀出抑揚的聲調(diào),并想象作品中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感情?!边@個表述中每一個停頓都可以設(shè)計一項學習活動?!白x出字音和節(jié)奏”“讀出抑揚的聲調(diào)”“想象作品中的畫面”都是古詩學習的好方法。
三、課文提示語的不足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來看,課前提示語主要存在以下兩大不足之處。
(一)課前提示語寫得太過具體,學生的閱讀感受有可能被代替。課前提示語有提示作用,同時也有替代作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不可能讀出完全相同的感覺。我們看余映潮老師的課例《散步》,請學生再擬一個標題,“親情”“生命”“分歧”等等精彩紛呈。再看這一課的提示語里有幾個關(guān)鍵詞“親情”“和諧”“孝敬”“慈愛”,如果先看提示語,會不會限定學生的思維呢?
再如第5課《世說新語》兩則,寫的是魏晉“人物風流”。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讀《詠雪》感觸最深的是“詠雪才高”,讀《陳太丘與友期》感到的是“信”與“禮”。如果先引導學生讀提示語,學生很容易關(guān)注提示語中的這一句:“從七歲兒童元芳身上,你能體會到他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嗎?不妨把你的感想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痹偌由线@是學生上初中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很可能就只是去理解、感受、印證元芳身上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二)課前提示語“文”的功能太過,學生學習過程中“語”的提示不足。
我們看第一單元所有課文的提示語就能看出,整個第一單元的課文提示語都在強調(diào)人文性,老師們備課時很容易特別關(guān)注課文內(nèi)容,忽略了課文的形式,導致“就課文教課文”,上了政治課或其它的課而忘了“語文味”。
方仁艷,教師,現(xiàn)居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