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多角度研讀品味,把握結構、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2.品味作者對童年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感受作者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由與快樂。
3.結合作者生平,體會作者作為漂泊游子對故土的懷念,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通過朗讀、品析,再現(xiàn)童年園中情境,體會作者如何用清新鮮活的語言描摹“自由”的狀態(tài)。
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本文在人稱上的特殊用法,體會作者和祖父之間特殊的情感牽系。
2.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呼蘭河傳》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自由的真切向往,及故土這座花園在其生命中的特殊地位——漂泊游子的心靈歸宿。
【課前準備】
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教師閱讀《呼蘭河傳》作品的相關內(nèi)容,了解作者蕭紅的個人生平,查閱蕭紅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創(chuàng)作相關背景,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在中國北方著名的河流松花江北岸,有一條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河流,名叫呼蘭河,卻因誕生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寫下了一部以這條河流命名的作品,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這位作家就是蕭紅,這部作品就是《呼蘭河傳》。今天我們就走進課文《呼蘭河傳(節(jié)選)》,品讀發(fā)生在呼蘭河畔的故事。
一、初讀課文,感知“自由”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拿出筆,默讀全文。一邊讀,一邊可對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圈點勾畫,并在讀完全文后試著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把這句話寫在課文最后的空白處。
(幻燈片展示:閱讀全文,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文章內(nèi)容。)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閱,查看部分學生“概括”完成情況。)
請幾位同學交流他們所概括的課文內(nèi)容,教師提煉概括語中的關鍵詞:
“我”——“祖父”——“花園”(師板書“我”“祖父”“花園”)。
這三者都是名詞,還不能組成一個句子,應該怎樣組織比較好?
——我在祖父的花園里過著快樂的童年生活。(師板書“快樂”)
(對應板書內(nèi)容)引導學生對應這些關鍵詞,把這句話進行一些內(nèi)容的擴充。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年齡大概是——“四五歲”;“祖父”的年齡大概是——“快七十歲”;“花園”里有些什么?——有動物(鳥兒、蜻蜓、螞蚱、蚯蚓……),有植物(大榆樹、小白菜、黃瓜、玉米……),還有很多趣事(栽花、拔草、認谷子、捉螞蚱……)
教師總結:這些都是花園中的“人”“物”“事”,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園中“人”“物”“事”的共同特征?
(幻燈片展示:用一個詞來概括園中“人”“物”“事”的共同特征)
生思考,師引導學生關注文中詞匯,明確——自由。
(師板書“自由”)
師提問:文中哪些語句讓你讀出了“自由”的味道?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來和大家分享。
(幻燈片展示:你從課文哪些語句讀出了“自由”的味道?)鼓勵學生交流,例如:
(1)課文最后一句話: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蔽闹械呐⒆酉胨退S便找個地方都能睡覺,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好似以天為被、以地為床,隨便找個陰涼地方就能睡覺,真是自在隨性。體現(xiàn)出了她的自由自在。
(2)“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都不結,一朵花都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這段文字寫出了園子中的動物、植物沒有約束、自由自在的感覺。
(師展示幻燈片: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都不結,一朵花都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重點賞析:
(1)這段文字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個“就”?——11個“就”。
(2)“就”放在這個語段中有什么作用?——強調(diào)作用。
(3)那11個“就”連在一起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11個“就”連在一起,構成排比句式,讀來語氣輕松,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形象有力地表現(xiàn)了園中一切都在自由生長的狀態(tài)。
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這種生機勃勃的“自由”。(自由讀、領讀、齊讀)
(生讀幻燈片展示語段,師評價)
二、追究“自由”來源,體悟祖孫情感。
通過朗讀,同學們可以感受到這個語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事物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也折射出人物內(nèi)心的心理狀態(tài)是——自由自在。但凡在陽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快樂的,都是自由的。那這一切的自由都是誰給的呢?——祖父。
師:再讀課文,同學們能不能從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是祖父給予了這一切的自由?
相關語段:
(1)“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戴著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边@幾句話寫出了小女孩一天到晚跟在祖父身后,祖父做什么,女孩就做什么,寫出了對祖父的依賴。文章中描寫的情形感覺女孩就像是祖父的小跟屁蟲、小影子、小尾巴,寫出了小孩子愛模仿的天性,從中可以看出祖孫兩人的關系特別親密。
(2)“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小女孩用鋤頭“亂勾”給祖父幫“倒忙”,其實是在添亂,還把韭菜當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谷穗留著,即便這樣祖父也不怪她。小女孩模仿祖父沒有受到任何干涉,她給祖父幫倒忙也被寬容著。她把祖父精心照料的韭菜、莊稼割掉了,祖父卻不責備“我”,可見“我”更是祖父的“寶”,這里處處體現(xiàn)了祖父對“我”的關愛,甚至是溺愛。
(3)文中有一段祖孫倆的對話,為我們再現(xiàn)了花園中祖父和女孩在一起時的情形,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男生讀祖父部分,注意他的年齡特征,要讀出滄桑的感覺,女生讀小女孩的部分,注意女孩的年齡特征,要讀出天真爛漫的感覺,旁白部分由老師來讀。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10-22自然段)
師提問:在這樣簡短的對話中,作者為我們刻畫了祖孫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我們先來看,作者是如何來刻畫祖父的?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三處“笑”——分別是“大笑”“笑得夠了”“還在笑”。
三處“笑”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祖父?
分析:祖父被小女孩的天真爛漫逗樂了,對小女孩犯的錯誤也不追究,笑中含著慈祥,飽含著祖父的寬容。
師提問:同學們抓住動詞“笑”分析了祖父這一形象,讀出了祖父的寬容、慈祥,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女孩的形象?
分析:文中“拋”這個動詞用得很妙。女孩子從屋里拿出谷穗“拋”給祖父,而且是“遠遠地”“拋”,寫出了女孩子想急于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充滿著自信?!皰仭弊诌€寫出了女孩當時的心理,因為被祖父“笑”,讓她感覺到莫大的委屈。所以用“拋”這個動作,也寫出了女孩子的任性和驕橫。
師總結:同學們,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感覺,往往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小孩子會流露出格外的任性。一個“拋”字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四五歲小女孩的當時驕橫的情態(tài),也讓我們感受到女孩對祖父尤為親近的特殊情感。
在剛才讀的語段中,有一個不經(jīng)意的字卻深深觸動了我,這個字就是第10小節(jié)的“他”(師板書“他”)。為什么是這個字呢?因為我覺得它“少而精貴”,有沒有同學發(fā)現(xiàn)其中蹊蹺?
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只有這一個地方用到了第三人稱“他”,其他的地方用的都是“祖父”。
師:(板書“祖父”)這樣的用法本沒有什么特殊的。但當這樣的現(xiàn)象集中出現(xiàn)在某一小個段落中時,往往會產(chǎn)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導學生看這組句子:
(幻燈片展示: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按照我們一般的寫作習慣,在語段的第一句話出現(xiàn)主語之后,后面的句子都可以承前省略主語,換用第三人稱“他”,例如這個語段,我們就可以做以下修改: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他在后園里邊。他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他栽花,我就栽花;他拔草,我就拔草?!?/p>
這樣改后,句子似乎更為簡潔。那作者為什么在此要不嫌啰嗦的、反復地使用“祖父”這個稱謂呢?
討論分析:
用祖父這個稱謂寫出了對祖父的尊敬、愛戴。反復使用是為了強調(diào)“我”和祖父之間的親密關系,有血濃于水的血緣關系的人,才能被稱為“祖父”,寫出了女孩對祖父的依戀。
(師板書:尊敬、愛戴、強調(diào)親密關系)
“他”是可以指代所有人的,而“祖父”只能指代一個人,是唯一的。“他”這個人稱很客觀,但始終都覺得它缺乏一種溫度。
(板書總結:祖父——有溫度、有情感的稱呼
他——有距離感的第三人稱)
作者反復用祖父這個稱呼,以強調(diào)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祖父在小女孩生活中特殊的地位。同樣的現(xiàn)象似乎還不止一處,同學們還能找到類似的表達么?
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p>
這里連用了三個“祖父”,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
這是節(jié)選文字的第一小節(jié),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是否產(chǎn)生過疑問?我們再來讀一遍?!昂籼m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币蛔牵蛔×艘粋€人?小女孩的父母以及其它親朋呢?如何來解開這個疑惑?(師稍停頓,生思考)
師:老師摘錄了兩段文字,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幫助。
(展示幻燈片,師讀:“等我生下來,第一給了祖父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何況又有后花園!”蕭紅《呼蘭河傳》)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童年時期的家庭環(huán)境。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祖母對“我”的傷害,讓“我”覺得祖父是這個家庭中唯一給“我”親情溫暖的人,以致在之后對故鄉(xiāng)的回憶中,那座城中,便只有祖父一人。
女孩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了,到女孩四五歲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快七十了,祖父在無可挽回地老去,終有一天,他會離“我”而去,當他離開“我”的時候,女孩又該如何呢?
(幻燈片展示,師讀: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個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和“溫暖”帶得空空虛虛……
——蕭紅《祖父死了的時候》)
祖父死了,斷了女孩和故鄉(xiāng)的唯一牽連,“我”離開了園子,離開了故鄉(xiāng),追尋快樂、自由、愛而去,之后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三:了解作者生平,提升文章主旨,挖掘“自由”背后的精神渴望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呼蘭河傳》外,有關作者蕭紅的故事。
(幻燈片展示:蕭紅漂泊的一生)
蕭紅1911年出生在呼蘭,19歲祖父去世,20歲為逃避家中的包辦婚姻,毅然離家出走,自此再也沒有回到呼蘭。這個孤苦的女子輾轉(zhuǎn)各地,四處漂泊,貧病交困中飽受世態(tài)炎涼,其間又遭遇國難當頭?!熬乓话恕笔伦儢|北淪陷,讓她有家不能回。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讓遠在日本治病的蕭紅回國投身抗日洪流中。1940年,為避戰(zhàn)亂,蕭紅來到香港,不久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十余年流亡生活,可用一句詩來概括: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戰(zhàn)火貧病中去世,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時年31歲。
在最苦難寂寞的1940年,蕭紅在香港,回望所走過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感慨“三十功名塵與土”,把記憶中的生命情感寫成了《呼蘭河傳》,這部作品也成了她生命的絕唱。
身處冷酷灰暗的世界,卻在筆端勾勒著那方明亮溫暖的樂土,這似乎是一種巨大的矛盾。同學們能解釋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么?
生討論分析:當時蕭紅身處戰(zhàn)亂,身心都不得自由,寫下這樣一段文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了解蕭紅漂泊的一生,感覺她就如一株無根的浮萍,在她生命的最后歲月,她很想回歸故土,但是當時做不到,只能通過文字來實現(xiàn)。
師:(總結)渴望自由,所以回憶那段和祖父在花園中度過的自由快樂的童年歲月;渴望回歸故里,所以勾勒那方明亮溫暖的樂土。作者借筆下的文字,慰藉一顆漂泊的心靈,借文字實現(xiàn)了自己精神意義上的返鄉(xiāng)!
(幻燈片展示:心靈慰藉 精神返鄉(xiāng))
在《呼蘭河傳》寥寥數(shù)語的結語里,作者為“我”“祖父”“園子”,以及本書作了一個交代。
(幻燈片展示,師讀: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xiàn)在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工夫會變出一匹馬來,一會工夫變出一匹狗來,那么變著。
這一些不能想象了。
……
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yōu)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卻忘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蕭紅《呼蘭河傳》)
今天以節(jié)選文字拋磚引玉,希望同學們能去品讀《呼蘭河傳》原著全書,了解更多呼蘭河畔的故事。
(幻燈展示,作業(yè)布置:閱讀蕭紅《呼蘭河傳》及其他作品,做關于她的卡片資料。)
【板書設計】
祖父: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稱呼
強調(diào)祖父的特殊地位
“他”:一個有距離感的第三人稱
【教學反思】
《呼蘭河傳(節(jié)選)》是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這份教案是為參加蘇州市語文優(yōu)質(zhì)課評比而準備,在前后近三個月反復的上課、磨課過程中,幾經(jīng)修改,最終成型如此。
在這三個月里,我先后在立達中學、振華中學、草橋中學、昆山城北中學、蘇州第十二中學上這篇課文,不同的學生群體給予我不同的授課體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對作者情感的體悟能力、對自我閱讀體悟的概括表達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以致同一篇教學設計、同一個教者,卻往往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上課效果。這也對教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學情,提問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變,啟發(fā)的層面需有高有低,教學的語言可亦莊亦諧,對課堂的掌控可松可緊。
就教學設計本身而言,我最大的感受即是:
第一,教師的提問一定要簡潔、有效、針對性強,要讓學生有一個“抓手”,可以跟著老師的思維走。例如在本課教案中,問題都圍繞著核心詞“自由”展開,讓學生的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思考的注意力相對集中,教師相應的啟發(fā)也會有效得多。
第二,教師的問題設計需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起步的問題門檻要低,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例如本份教案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讀完全文后試著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把這句話寫在課文最后的空白處?!边@是教學中非常常規(guī)的一種做法,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我深感“寫”下來要比純粹的“空想”有效得多,尤其是針對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
第三,設計版塊要清晰,要有貫穿其間的線索。本份教案的設計思路可概括如下:
概括關鍵詞——引出文章的核心詞“自由”——引出對表現(xiàn)“自由”的語句分析——引出“自由的來源”祖父,體驗祖孫特殊情感——設疑作者為何要寫“自由”——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本文時“不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和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對于自由的渴望?!白杂伞背蔀檎谜n貫穿始終的線索,使教學過程清晰明了,教學推進有序可循。
第四,課堂設計要有教師自己的閱讀體悟,如有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足可成為整堂課的“亮點”。如本課中,對第三人稱“他”和稱謂“祖父”的分析比較。這是我在多次的備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通篇文章僅第10小節(jié)出現(xiàn)了一次“他”,是作者無意之舉還是有意為之?通過這兩個人稱的比較,學生對女孩和祖父間深厚的感情有了更深的體會。細微之處,卻“撬”動了一次全新的閱讀發(fā)現(xiàn),更激發(fā)起學生細讀、精讀、品味、發(fā)現(xiàn)的閱讀熱情。在多次授課的過程中,每每講到此處,學生幾乎都是聽得最仔細的,因為獨特的發(fā)現(xiàn)總能激起內(nèi)心潛在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課后多位聽課老師也向我反饋,之前聽的公開課中都沒有涉及對“他”和“祖父”這類人稱的分析比較,是否是我一己之思?聽到此種反映,我都會會心一笑,想來這樣獨一無二的新發(fā)現(xiàn),才是課堂上最有價值的部分吧。
最初選擇上《呼蘭河傳》,是出于對作者蕭紅的個人喜好。上過多次之后,發(fā)現(xiàn)教師本人的情感投入或許能影響課堂的氣氛,但卻不能替代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文本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課堂上教師能起到的始終是引導的作用,示范的是一種品讀的方法,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閱讀的情境。無論設計多好,也都僅是“一種”而已,更多的是應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引領他們進入豐盈的人文世界,讀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去了解一位作家、一群人,甚至一個時代。
謝煒,教師,現(xiàn)居江蘇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