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遷
摘要: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我們在教學中,應從教學需求出發(fā),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數學修養(yǎng)和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 生活元素;融入;小學;數學;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41-01
小學數學教學融入生活元素,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凸現(xiàn)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學習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在具體教學中,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生活元素呢?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xiàn):
1.將生活問題數學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另外,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問題數學化,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chuàng)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求平均數的問題"時,我在課前布置一個預習題:讓學生回家時到商店去進行一次調查,調查同一商品的6種不同價格,分析一下哪種牌子的價格最高?哪種牌子的價格最低?然后計算它們的平均數是多少?這樣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學校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借此東風,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
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不同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與強烈求知欲,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fā)學習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的熱情。
2.1 利用游戲故事。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教學《周長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并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后讓學生續(xù)編故事,同時出示烏龜和兔子再賽一次的場地,隨著學生的故事,演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的過程,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新課"周長的認識",然后以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境貫穿全課,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2.2 借助多媒手段。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于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xiàn)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時,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的:星期天,小方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但是小方不認識商標上的數,不知道表示多少錢?你能幫助他嗎?接著我出示準備好的一段逛超市的錄相,讓學生邊觀看錄相邊幫助小方說出商標上的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樣學生就自然進入到認識小數的課題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培養(yǎng)生活應用的解題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學完以后,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y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學《統(tǒng)計》一課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學習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加工數據,然后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不僅提高了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同學們學習用品的種類、消費的金額和哪種學習用品消費最大,認識到同學們對學習用品浪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jié)約使用學習用品。
4.數學運用和生活對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梢钥吹綌祵W知識運用的場景,比如爺爺奶奶賣雞蛋,媽媽將廢品賣給廢品收購站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計算能力,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開展班級跳蚤市場,讓學生們把書、玩具等帶到班上進行交易;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比例知識測量校園里的大樹和旗桿的高度;帶領學生去踏青,用踱步的方法測量一下田野或者小池塘的長度和寬度,計算一下面積……使得學生們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用到數學。從一年級起,教師就應該做有心人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得數學運用和生活經驗無縫對接。比如和小伙伴比一比誰高,比一比誰重。讓學生們體檢的時候牢記自己的身高體重,然后和小伙伴比一比,在比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數的大小,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算一算,高多少,重多少。進入六年級,可以讓學生計算一下家里存款存銀行利息多少,購買國債或者理財產品,同期利潤多少,并給父母提出中肯的理財建議。學生們能夠運用所學參與家庭決策,不但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成功欲望,而且能提高他們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挖掘數學的生活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從而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煥發(fā)師生們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高志剛;讓生活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