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東
摘要:提高教師解讀文本的有效性,確保閱讀教學的效果,筆者依次提出了應對策略:一是走進文本,還文本真實的語言面目;二是多元視角,還文本真實的語用面目;三是生長語言,還文本真實的課堂面目。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還原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9-086-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其中,教師文本解讀的質(zhì)量決定著課堂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質(zhì)量?;谟行岣呓處熚谋窘庾x能力的思考,筆者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一、走進文本,還文本真實的語言面目
在閱讀中,既要有從文本到作者的過程,即從語言層面進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過程,也應該有一個從作者到作品的過程,即從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心路歷程、精神狀態(tài)進入語言層面的過程,這才能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對話性質(zhì)。
“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寒山”具體是指什么山?“斜”字何解?斜,是山路平緩還是陡?石徑,是臺階還是平鋪?黃永武先生在他的《中國詩學》指出,寒山寺附近有江橋,也有楓橋,又遠對著愁眠山。人們就把“江楓漁火對愁眠”解釋成“江橋與楓橋的漁火對著遠處的愁眠山”。這樣的鑒賞,能不能成立呢?他引用宋人周遵道《豹引紀談》里提到的一段話:“楓橋,舊名封橋,后因張繼江楓漁火句,改楓橋。今天平寺藏經(jīng),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字?!笨梢姀埨^寫詩時,唐代寒山寺前只有封橋,并沒有楓橋,后來是由于“江楓漁火對愁眠”詩太出名,后人才改“封橋”為“楓橋”?!昂笕思葘ⅰ鈽蚋摹畻鳂?,這詩的題目也由‘夜泊楓江改為‘楓橋夜泊。《全唐詩》中題目作《夜泊楓江》才正確。”理解一首詩,把握一篇文章,必須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人生狀態(tài)。
“讀書必先識字”,基于兒童立場,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以怎樣的一種視角,并且沿循一種怎樣的思路來掌握其基本思路和結構,通過對它的涵義、背景、風格和意義的逐一解讀,并對文本進行適度拓展,我們庶幾乎可以臻達目的——與文本真實對話。
二、多元視角,還文本真實的語用面目
1.立足文本主旨,因言識意
文本解讀的重點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準確認識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教師應該以文本價值、教學功能和學生需求為標準,從學生生活出發(fā),用學生的眼光解讀課文。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間生動有趣的故事。課前預設,我嘗試用學生的眼光來解讀課文,盡量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學生可能對哪些內(nèi)容感興趣?對哪些內(nèi)容理解可能有難度?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很感興趣,可對剪紙的圖案內(nèi)容不太理解:為什么多次寫到“老牛兔子”?我作了如下預設:在學習剪紙“老牛兔子”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愛自己的點滴小事,體會文中姥姥對作者的喜愛與呵護,從而體會作者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努力實現(xiàn)課文被賦予的教學價值,用學生的眼光解讀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打開與文本對話的窗口,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起點,為課堂的深入對話作好充分準備。
2.立足文本詞句,因言得意
詞句是文本的基本構件,是文本主題的基本載體,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打造語用型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找到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打開與文本對話的一扇扇窗口。
《去年的樹》中,王裕舟老師在具體語境的推動下,巧妙地引、深入地讀、大膽地想,讓孩子們?nèi)肫渚?,悟其意,學其言。一棵樹,一只鳥,演繹一段永恒的經(jīng)典;一節(jié)課,一段情,留下一個永恒的回憶。優(yōu)美的景色,動聽的樂聲,詩一般的語言,回環(huán)吟詠,回環(huán)復沓,詩意的課堂,詩意的語文,文字以感性的面目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創(chuàng)造出真正由文字構建的世界。浸潤在如此優(yōu)美純正的語液中,耳濡目染,孩子們的言語視角、言語品位等言語技能,自然潛滋暗長。
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中富含文本“特質(zhì)”、用詞準確、刻畫生動、描繪形象的關鍵詞句,從文字的品讀、感受入手,積極創(chuàng)設語境,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方法,在情境切換中咬文嚼字、品詞析句,體會內(nèi)涵的深邃,鎖會運用的精妙,滋長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運用語言文字打下堅實基礎,真正實現(xiàn)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3.立足課后習題,因意得法
課后練習題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反映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有助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和把握。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后練習題中的第3、4題如下:
第3題: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神奇”在哪里?作者為什么會對它產(chǎn)生望而生畏的感覺?)
(2)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這句話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第4題: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為什么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xiāng)灞河邊的柳?
第3題是引導學生對柳樹形象與情感的領悟,指向“會意”;第4題旨在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言語形式,指向“得意”。教師在備課時要把這兩道課后練習題恰當?shù)厝谌虢虒W設計中,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達成。
依托文本的語言特質(zhì),圍繞對主題的理解與脈絡的把握,以習題引領,服務語言成長,教師充分研讀課后練習題,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生長語言,還文本真實的課堂面目
一堂好的語文課還應當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得到滿足,獲得認識,并讓課堂始終充滿一種貼合文本情境的氛圍。
案例片段一:《老人與海鷗》
師:是啊,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想此時此刻,大家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人訴說。如果你就是鷗群中的一只海鷗,你最想對老人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友情提示:如果你能把動作、語言、神態(tài)結合起來寫,就最厲害了。
(深情的音樂響起,生寫話后交流)
生1:“朋友啊,怎么還沒有來?是忘記我們了嗎?”海鷗在天空中盤旋,在湖面上掠過,目光依舊有神,只不過如今多了一份深深的著急,還帶著一絲疑問。海鷗撲閃著翅膀,朝著天空大聲鳴叫:“啊,我們想您了!”
生2:海鷗在天空盤旋,四處尋找那熟悉的身影:“老爺爺,老爺爺,您在哪兒呢?為什么還不來看我呢?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留戀您慈祥的聲音、您溫暖的懷抱??!老爺爺,您快來吧!”
……
為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寫作心理建立一個發(fā)展平臺,找準學習的起點,進而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用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深化課文的語言的規(guī)律,自主積極的進入文字世界,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之后,學生內(nèi)部語言豐富了,把內(nèi)部語言變成外部語言,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享受教師、文本、學生共同營造的豐富的文字、精神大餐。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最終指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還文本的廬山真面目,還課堂的語言真面目,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感知、理解、體驗、評價、創(chuàng)造文本情景,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的言語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