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超
【摘 要】本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用圖例法、數(shù)據列舉法,通過一定的邏輯推理得出了大學課堂手機現(xiàn)象的成因,為后期探討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出發(fā)點。
【關鍵詞】課堂手機;手機依賴癥;自我控制力;班級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87-01
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68億,手機網民達到了6.20億,占比90.1%。從年齡結構分析,10-19歲、20-3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分別為21.4%和29.9%,數(shù)據顯示青年大學生成為手機網絡用戶的主力軍。手機網絡的高速發(fā)展已經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課堂手機”成為高校課堂中的一個“常態(tài)”。
一、主觀因素
當代大學生在年齡段上處于90后,在生理和心理層面都有著獨有的特征——性格獨立、善于接受新事物、個性張揚。雖然不同年級的90后大學生在對待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但在圍繞“手機”的主題中表現(xiàn)出極其少有的共性。
(一)手機依賴癥表現(xiàn)更加明顯。2012年有關研究表明,442份調查樣本中,超過50%的大學生沒有手機會感到失落,若一段時間沒有接到短信或沒有開機,將近40%的學生會感到焦慮。[1]隨著智能手機的水平提高,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產生手機依賴的學生人數(shù)更多,比例更高。究其深層的原因在于手機具有的功能性、可操作性、虛擬性、互動性等特性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人類孤獨引起的焦慮。[2]
(二)手機上網成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方式?!兜?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的數(shù)據顯示手機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工具,易觀國際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行為統(tǒng)計分析》中的數(shù)據顯示娛樂、社交、實用工具及閱讀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的主流應用類型。大學生上網主要感興趣或關注的方面集中在社交、閱讀和娛樂三個方面。騰訊發(fā)布的2015微信用戶對象統(tǒng)計分析表明:18—25歲年齡段的人占比45.40%,成為主力軍,而18-25歲正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微信成為主要的社交應用平臺。掌閱科技與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共同發(fā)布的《2015年國人閱讀數(shù)據報告(上半年)》顯示,在閱讀用戶中,90后成為了絕對的主力軍,占比超過五成,達到53%。
(三)自我控制力差。大學中強調自我學習能力,突出自主學習。而90后的大學生物質生活相對充足,精神生活相對豐富;對于新鮮事物敏銳,且易于接受,因此更易受到影響。自我控制力是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最大因素,通過自我控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3]通過手機可以瀏覽到互聯(lián)網上的豐富多彩的內容,游戲、視頻、新聞等充滿了誘惑,自我控制力差的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到手機營造的世界中。“調查表明,24.84%和54.99%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使用手機是對教師的不尊重、嚴重干擾教師講課,72.61%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因為手機不在身邊而無法專心學習;三個數(shù)據表明大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因缺乏自控能力,導致上課使用手機的人數(shù)比例居高不下”。[4]
二、客觀因素
(一)社會媒體的沖擊。大學生手機網民數(shù)量年年遞增,使得社會媒體占領大學生手機的戰(zhàn)役呈現(xiàn)白熱化。微信憑借通訊及時、內容廣泛,且能保證私密的一對一互動,使其成為當前媒體不可不占的營銷渠道。根據比達數(shù)據中心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在熟人社交類APP下載數(shù)量中,微信排首位。在微信的用戶職業(yè)調查中官方數(shù)據顯示,大學生的使用數(shù)量占到了64.51%,可想而知,大學生的手機終端肯定是新媒體、廣告商等爭相搶奪的對象。
(二)課程設置、講授方式一成不變。通過對學生上課玩手機等原因進行調查顯示,授課內容單調無趣成為首要原因。楊云等調查數(shù)據顯示,48.48%的學生根據課程內容選擇性的玩手機;478份樣本中的291人是因為課程無聊選擇上課玩手機;90%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穿插小故事、案例分析、使用多媒體課件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會將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到課堂學習中。[5]
(三)班級建設的整體氛圍。人是社會關系的綜合,生活在一個由各種關系纏繞的社交圈中。大學生在充滿校園特點的生活圈子中,寢室、班級是成長的基本單元組合體,班級的整體風氣影響著組成班級的個體,優(yōu)良的班風班貌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全班同學的思想和行為。90后有著極強的個性,善于突出個體獨立性,因而班級風貌的形成中存在著比70、80年代更大的難度。另外,社交媒體的豐富、社會活動的多樣化,致使當代大學生對于班級的概念缺少深刻的認識,因而良好的班級建設所形成的正能量難以準確地影響到每個人。
參考文獻:
[1]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68.
[2]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69.
[3]曹麗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LISREL模型的分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1):24.
[4]楊云等.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調查與分析[J].教育觀察,2014,3(7):85.
[5]楊云等.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調查與分析[J].教育觀察,2014,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