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穎儀
摘 要: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誦讀方式,早在先秦時期便出現(xiàn)在教育體系中。但隨著歷史的輾轉,吟誦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卻被語文課堂擱置了百年之久??尚业氖?,如今已有不少語文教師嘗試在課堂中運用吟誦法,然多為小學。筆者擬從培養(yǎng)興趣、加強記憶、理解詩文以及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等四個方面論述吟誦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倡導讓吟誦回歸中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吟誦;中學;語文課堂
一、吟誦與教育
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誦讀方式,早在先秦時期便出現(xiàn)在教育體系中?!吨芏Y·春官宗伯下》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由此可見,在周代,詩歌吟誦已是貴族子弟所要學習的一門課程。隨后,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這位萬世師表也十分重視吟誦,《史記·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其弟子子游和子路也很能弦歌《詩經(jīng)》。如此這般,吟誦不斷流傳,并逐漸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傳統(tǒng)文化受到猛烈沖擊,吟誦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慘遭摒棄。此舉給學校國文教學以及國人賞讀古典文學作品所造成的損失使許多有識之士感到惋惜,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為繼承吟誦作出努力,如朱自清、葉圣陶、趙元任等人都進行了研究和呼吁,但畢竟為數(shù)尚少。如今的語文課堂上,便很少聽到吟誦聲。經(jīng)過近幾年的吟誦推廣,不少語文教師已經(jīng)嘗試運用吟誦教學法,如陳琴老師,但多為小學。而筆者認為吟誦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意義也不容忽視,應讓吟誦回歸中學語文課堂。
二、吟誦回歸中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一)在吟誦中培養(yǎng)興趣
吟誦中的“吟”,是指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地讀; 吟誦中的“誦”,是指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 而不少研究者都認為“吟”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如尹小珂曾闡述“吟”是加拖腔的語言方式,速度較慢,長于抒情,是在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的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的,音樂性較強。 正因如此,吟誦能更好地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廣州市第四中學語文教師張慧寧曾在自己的課堂上運用吟誦,并作出了一些回顧:
筆者還讓學生們欣賞《木蘭詩》的吟唱,讓他們嘗試著自己配樂唱《關雎》、《蒹葭》,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激趣效果。一位學生在他的隨筆中寫道:“通過文言文的吟唱,我越來越喜歡語文了,喜歡她的內(nèi)涵,她的情感,她的博大精深。
而河北省邯鄲市第一中學的語文教師李哲峰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缎⒔?jīng)》洋洋灑灑幾千字,李哲峰老師從未做背誦要求,但他的學生卻因“唐調(diào)”的魅力而將其全部背會了,每天的語文早晚讀,他的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神采奕奕。 如今不少中學生都認為語文枯燥,尤其是看似生澀難懂的古詩文,更是讓眾多中學生感到厭煩無味??蓮倪@兩位中學語文教師的經(jīng)歷來看,他們的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濃厚,而其中的關鍵正是在語文課堂中巧用吟誦。
(二)在吟誦中加強記憶
眾所周知,古詩文背誦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其中7~9年級(即初中階段)61篇。 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也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的要求。 再者,隨著中考、高考“名句名篇”的考核,記憶背誦古詩文對于中學生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然而不少中學生害怕背誦,皆因他們是死記硬背,機械枯燥,最終少字、換字、錯位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蛇^去的學生卻沒有這種煩惱,如陳少松教授“30多年過去了,凡是當年那位文學老師吟誦過的作品,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岳陽樓記》等,至今猶能流暢地背吟出來”。 可見吟誦對于加強記憶的效果。當今中學生需要記憶背誦大量的古詩文,而吟誦無疑是最佳方法之一。
(三)在吟誦中理解詩文
古代士夫文人在吟誦中創(chuàng)作詩文。從李白“吟詩作賦北窗里”到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從白居易“發(fā)于歌詠形于詩”到韓愈“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古人“以聲傳情”,今人也應“以聲會意”。因此,理解古詩文的最佳方式應是吟誦。以王伊吟誦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配合凄美哀婉的古琴聲便已營造了悲涼蕭瑟的氣氛。而吟誦者在處理詞中的“覓”、“息”、“敵”、“黑”、“滴”等入聲字時,讀得十分短促。加上整首詞的節(jié)奏十分緩慢,使哀怨之情更加濃厚。不待老師多講,學生已跨越千年時空,與在國破家亡之時感到孤愁無助的李清照情感相接、靈魂相遇了。
(四)在吟誦中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過去的中學語文教育片面強調(diào)工具性,而近年來,倡導語文人文性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本是給中學語文教育帶來新的局面,但一些教師又過于突出人文性,最終依然導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割裂。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既掌握語言文字,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筆者認為,在古詩文教學方面,吟誦正是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方式之一。學生能在吟誦中領悟漢字之美,并掌握平仄知識,而在反復吟誦之中,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也在逐步提高,真正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吟誦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卻在時代的變遷中被無情地遺忘。如今不少有志之士漸漸認識到吟誦的價值,并開展一系列的搶救、推廣工作。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將吟誦法運用到語文課堂當中。而吟誦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意義也不容忽視。中學生能在吟誦中培養(yǎng)興趣、加強記憶以及理解詩文,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也能在吟誦中實現(xiàn),故讓吟誦回歸中學語文課堂是理所應當?shù)?。至于如何讓吟誦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與現(xiàn)代中學語文課堂結合,仍需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 尹小珂《傳統(tǒng)吟誦調(diào)的藝術價值與當前生存狀況》,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5] 張慧寧《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與吟誦》,《教育導刊》,2008年第5期
[6] 李哲峰《讓“中國式讀書”回歸語文課堂》,《教育研究與評論》,2015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