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鵬
摘 要: 作為新型教學模式,近年來翻轉課堂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并為眾多教師所熟知。本文對國內外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以期對翻轉課堂的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中小學 研究綜述
一、翻轉課堂起源的研究
1.林地公園高中說。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翻轉課堂最先產生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該校兩位化學教師為了給因病缺課的學生補習功課,使用錄屏軟件錄制演示文稿和講課聲音,并通過網絡傳給學生。所錄的課程不僅讓因病缺課的學生受益,其他學生也受益匪淺。后來,這兩位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家看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完成作業(yè),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講解[1]。
2.可汗學院說。2011年翻轉課堂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新型教學模式,這歸功于薩爾曼·可汗,他創(chuàng)立了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可汗學院,利用電腦制作出數(shù)千門教學視頻供學習者在線學習[2]。
3.美國西點軍校說。西點軍校的General Sylvanus Thayer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即在課前學生通過教師發(fā)放的資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前學習,課上時間則用來進行批判性思考和開展小組間協(xié)作解決問題[3]。這種教學形式已經具備翻轉課堂的基本理念,是翻轉課堂思想的起源。
二、翻轉課堂定義的比較
對于翻轉課堂的定義,學者更是眾說紛紜,不能用對錯好壞衡量,只能說各位學者的側重不同。
1.側重課上與課下活動轉換。李海龍等學者認為:翻轉課堂是一種將傳統(tǒng)課上教學過程與課下學習活動進行轉換的新型教學形式[4]。丁建英等認為翻轉課堂將“知識傳遞”過程放在課堂外,學生借助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和開放網絡資源自主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而課堂則成為他們完成作業(yè)、探討問題或得到個性化指導的地方[5]。
2.強調與傳統(tǒng)課堂的對比。張新明對翻轉課堂的定義是與傳統(tǒng)課堂進行比較得出的,傳統(tǒng)學習過程一般分為信息傳遞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完成的,知識內化主要是通過學生做作業(yè)或實踐完成的。翻轉課堂與此恰恰相反,信息傳遞被放在課下,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知識內化過程放在課堂之上,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xié)作實現(xiàn)[6]。
對各位學者的定義分析整理,筆者認為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教學重點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完成知識鋪墊與問題發(fā)現(xiàn),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yè)答疑,協(xié)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翻轉課堂實現(xiàn)了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動轉變,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更突出。
三、國內研究的現(xiàn)狀
國內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剛剛起步,仍處于引進、試點的階段。研究的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介紹概念,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如張渝江的關于翻轉課堂的來源、概念及翻轉課堂典型范式的介紹,再如董輝認為實施翻轉課堂不僅是課堂時間的重新分配,教師也由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管理者轉變?yōu)閷W習指導者、促進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幼詫W者。
2.本土化改造中的瓶頸。如張紅艷在《試析翻轉課堂在國內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挑戰(zhàn)》、王紅等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翻轉課堂在本土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總結起來有:教師教育理念與專業(yè)能力的挑戰(zhàn),如對教育改革本身的認識和信念、教師專業(yè)能力挑戰(zhàn);學科適應性的限制;學校的網絡、機房及學生在家上網的設備需求等的限制;教學評價方式等。
3.進行應用研究。如王彩霞、劉光然的《翻轉課堂優(yōu)化中職課堂教學探析》、李海龍等的《基于任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等。學者們大多從一門課入手,介紹該課程使用翻轉模式的教學設計,并用一兩個學期的實踐應用數(shù)據(jù)證明翻轉模式取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關于翻轉課堂的認識
翻轉課堂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所以,筆者認為翻轉課堂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將其更好地融入教學。
1.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搬一種模式。從國外精彩案例中可以看出,同為翻轉課堂,可是每個學校,甚至每個科目在實施時并不是按照同樣的操作方法。因此,推行翻轉課堂模式要因地制宜,根據(jù)本校的師生情況、學科特點、技術資源狀況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2.要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服務。薩爾曼·可汗曾指出:“我們的數(shù)據(jù)記錄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每個學生每天花了多長時間學習,都看了哪些視頻,在哪里暫停了視頻,在哪里停止了觀看視頻,做了哪些聯(lián)系,關注的知識點是什么?!笨梢娍珊箤W院在實踐中的成功應用得益于強大的數(shù)據(jù)分析系統(tǒng)。所以,翻轉課堂的有效實施是基于技術的完備。
3.不應拘泥于學科的限制。有學者指出理科知識點明確,很多教學內容只需要清楚地講授一個概念、一道例題、一個實驗,其學科特點便于翻轉課堂的實施。而文科類的則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適合于翻轉。筆者認為,在實踐中不能認為翻轉課堂模式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優(yōu)勢就一定要進行翻轉,可在條件適宜的理科類先開展實踐,文科類適合于翻轉的科目、知識點進行探索,以便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在某些領域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不能因此而盲目“跟風”。我們應汲取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的師情、學情、技術狀況等進行實踐,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翻轉課堂的目的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蔣園園,徐飛飛.計算機混合式學習對傳統(tǒng)課堂的顛倒研究——以“顛倒課堂”為例[J].軟件導刊,2013(4):168-170.
[2]百度百科.可汗學院[OL].
[3]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 [EB/OL].[2013-05-01].http://www.edutopia.Org/blog/Flipped-classroom-ramsey-musallam.
[4]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1):88-91.
[5]董旭陽,胡文有.SMCR傳播模型視角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中小學電教,2013(1、2):26-28.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