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 張茂楊
【摘要】本研究將設法在個體與個體的問題行為之間建立相對抗(或相互抑制的)的另一項反應(或習慣),即系統(tǒng)脫敏法,來減少問題行為,幫助求助者克服社交焦慮。
【關鍵詞】社交恐懼;系統(tǒng)脫敏
目前,社交障礙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繼抑郁、酗酒之后的第三大心理問題[1].行為分析已經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的心理學系中教授和研究,所以作為學科的應用行為分析也有其自身的研究維度[2]。本研究就是通過系統(tǒng)脫敏的行為矯正幫助求助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紹
1.求助者資料
小亮,男,20歲,大學二年級學生,生于偏遠農村。自幼喪母,童年寄居在舅舅家生活,舅媽脾氣不好,經常對小亮進行責罵訓斥,有時甚至動手打他。小亮在性格上孤獨、少語、不合群、內向。從小學業(yè)成績良好,19歲考入大學,只身離開家鄉(xiāng)。
2.個人陳述
自上大學以來,在與同學接觸時,我常感到自己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穿戴各方面都不如別人好,受人歧視,所以我一般不愿意和他們交往。后來,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皮膚黑,兩條腿不一樣粗細,陰莖比別人的短小,都不敢與人一道上廁所、進浴池,更不敢和同學一起談話、上街。見人就緊張、臉紅、心慌、出汗。再后來逐漸發(fā)展到一進教室就緊張、心慌、出汗、甚至小便失禁,開始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為此,學校教務處還找我談話勸我退學,我感到非常羞辱和痛苦。
二、矯正目標
由案例可知,求助者自卑內向,從小家庭環(huán)境惡劣,對其自身狀況有著錯誤認知。有較為明顯的社交恐懼癥,并且已經得到泛化,嚴重阻礙了求助者的學習與生活。鑒于系統(tǒng)脫敏療法對由明顯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懼癥、強迫癥特別有效,因此針對本案例,我們小組決定使用系統(tǒng)脫敏療法對求助者進行行為矯正。
具體目標:首先,通過治療改變求助者的錯誤認知,形成對自我的一個正確的評價。其次,通過深入了解求助者產生恐懼焦慮的原因,運用系統(tǒng)脫敏法逐漸減緩甚至消除求助者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最后,通過系統(tǒng)治療使求助者逐漸恢復社交能力,可以獨自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
三、問題功能評估
1.行為描述
(1)在課堂上從不主動回答問題,老師提問時明知答案卻支支吾吾,回答不出;(2)課下從不與同學玩耍,與同學搭話次數(shù)為零;(3)不在人多甚至是有人時進入室內公共場合,如公共廁所,浴室等;(4)與人對視三到五秒即緊張,臉紅,出汗;(5)在教室有人的情況下進入教室,即緊張,臉紅,出汗,甚至小便失禁。
2.引入?yún)拹捍碳?/p>
用橡皮筋自彈手腕至疼痛,每當與人接觸感到自卑時,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時即進行操作,并強制自己想出自己的優(yōu)勢與長處。
3.進行放松療法
在感到緊張、臉紅、心慌、出汗時,運用呼吸放松法和想象放松法,讓自己放松下來。
四、方案設計
第一階段:幫助求助者糾正錯誤認知,介紹系統(tǒng)脫敏法的具體步驟與原理;第二階段:對求助者實施放松訓練,并幫助求助者熟練掌握放松療法,以方便實際運用;第三階段:在求助者的配合下建立焦慮等級量表,并幫助求助者在想象中驗證和在現(xiàn)實中驗證;第四階段:跟蹤觀察。
五、詳細矯正過程
第一階段:與求助者進行深入談話,分析社交恐懼的利弊,并具體陳述繼續(xù)下去的危害,增強求助者進行行為改變的動力。分析求助者社交焦慮的原因,并幫助求助者建立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向求助者介紹系統(tǒng)脫敏法的具體步驟與原理,增強其對系統(tǒng)脫敏法的理解,增加其對行為矯正的信心。
第二階段:對求助者實施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與肌肉放松法,并幫助求助者熟練掌握呼吸放松法與想象放松法,以緩解求助者與人接觸所引起的緊張、心慌、臉紅、出汗等焦慮。
第三階段:在求助者的配合下建立焦慮等級量表:
并幫助求助者在想象中進行系統(tǒng)脫敏法的實驗,不允許有回避、停止行為產生,直到在想象驗證中成功為止,繼續(xù)進行在現(xiàn)實中檢驗,治療者在開始時可陪在一旁,直到最后完全離開。
第四階段:當求助者的社交恐懼癥得到有效緩解或完全治愈后,對其進行不定時地跟蹤觀察,以確定求助者是否有反彈,以及是否需要支持性治療。
六、結果
求助者可以與同學正常交往,與寢室同學關系融洽,交到了朋友,同時更加自信,對集體活動開始熱衷起來。
七、展望
針對大學生出現(xiàn)的社交障礙,我們可采取促進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克服人際交往中的社會知覺偏差,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怯懦、猜疑、排他的不良心理等措施幫助他們。
參考文獻:
[1]裴珍.大學新生社交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3:33-34.
[2]趙中.應用行為分析的維度對孤獨癥行為矯正的提示[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