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瑩+俞袁緣+王悅
摘 要:通過調整課堂、課外教學方法,進一步把握來華短期留學生的交際意識心理,將跨文化適應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融合,幫助來華短期留學生更好地融入跨文化交際圈,適應在華的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來華短期留學生;跨文化意識;課堂教學;課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9;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7-0027-01
一、前言
來華短期留學生學習時間較短,通常為兩周到半年,并多采用集訓游學等教學模式。而“當留學生進入到一種新文化后,由于對新文化環(huán)境的行為準則和社會模式等情況的不熟悉,通常會感受到一定的不適”。短期留學生與長期留學生的學生來源、學習動力及學習時間不同,將會給教學帶來更大的障礙。本文探討如何把跨文化意識有機融合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明確跨文化教學方法在課堂與課外教學中的具體操作,使留學生在有效的文化溝通中習得漢語。
二、課堂教學的跨文化交際性
課堂是漢語教師與留學生最基本的交流渠道,這一渠道是否暢通有效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決定著留學生漢語水平的高低。傳統漢語課堂往往使用傳授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聽說法為主,重語法知識的講解與操練。重結構輕功能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在短期內無法使用漢語進行得體的交際。因此,在上述幾個方面須有機融入跨文化教學與交際意識。首先,分析學生來源,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留學生,因其教學模式與中國類似,可以使用傳授式教學模式,輔以其他授課方式。但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留學生,更應采用發(fā)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教師起輔助作用,這樣有利于留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側重交際性的語言教學,使留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輸出。因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目的語的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是在交際和交際訓練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漢語教師應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將之融入到學生的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之中。語言交際是課堂的有聲世界,而教師的語言應以提問為核心。在啟發(fā)式與對比式的問題中,讓留學生自主地發(fā)現語言使用規(guī)則。要深入到語用與語義層面,體會中外文化差異,達到結構、功能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的體態(tài)語也是尤為重要的,手勢語應簡單精準,避免產生文化歧義,并多用掌聲對學生進行鼓勵等。第三,漢語課堂互動模式也要創(chuàng)新。在課堂中盡量營造與真實交際相似的情境,多進行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如有條件可邀請或安排對漢語教育感興趣的中國學生加入課堂,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與留學生進行互動或安排專門的中外學生交流課。在教師的指導下,中外學生圍繞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口語話題進行討論交流,有利于留學生學習漢語發(fā)音,也使留學生能在真實的交際氛圍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漢語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三、跨文化意識在課外教學中的深入與拓展
漢語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也應將目光投向留學生的課外教學。課外教學的重心在于兩點:一為課外活動的形式與組織方式,二為中外學生的互動模式。恰當地設計組織活動可以增加中外學生的互動機會,而中外學生的互動模式又能使活動生動有趣且更高效,這兩點互相促進,使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內容更感興趣。首先,在多數國際漢語課外教學活動設計中,顯現出兩種傾向:或大量開展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課外活動,如組織旅游和參觀名勝古跡等活動,缺乏讓留學生深入體驗文化的意識;或是甚少開展課外活動,而更重視課堂教學,模式類似于考前短期集訓班。這兩種極端都是不太可取的。在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漢語課外教學活動中,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活動應少而精,防止過于頻繁而導致倦怠。二是活動中營造良好的交往氛圍,積極調動留學生參與意識。三是依據留學生的學習程度來設計不同的活動。如初級程度的留學生,應考慮多安排呈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活動,如中華才藝的展示與體驗。中級程度的留學生可鼓勵其進行創(chuàng)新型活動,通過采訪、辯論等,感受中外文化的差異。而高級程度的留學生,應培養(yǎng)其運用漢語進行思維的意識,可結合課堂教學安排與中國文化、藝術、科技等各領域人士相接觸交流的活動。其次,多數漢語學校或機構將中國學生作為留學生的語伴或輔導漢語學習的志愿者。這種方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也存在弊端。語伴和志愿者多數是自愿報名的各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通常未經過系統完善的漢語培訓與測試。所以,在中外學生的互動中,應大量引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中國學生與留學生進行交流,本專業(yè)學生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能更好地幫助留學生進行漢語學習。
四、結束語
短期漢語教學是對母語非漢語的外國人進行的漢語強化教學,這對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水平有著極高的要求。為使學生漢語水平迅速提高,應加強對各種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深入探尋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教學的方式方法,為來華短期留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漢語環(huán)境,實現教學優(yōu)質化。
參考文獻:
[1]李燕.跨文化適應研究綜述[J].高教研究,2008(04).
[2]李泉.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理論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