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全球治理的主體及需要跨國公司參與的必要性,分析了全球治理中跨國公司的地位和作用。認為,跨國公司參與全球治理,既是國際政治權威體系發(fā)生變化的結果,也是處理和應對全球問題的必然趨勢與客觀需要。在全球治理的多元化主體之中,跨國公司作為非國家行為體,處于國家權威的輔助與從屬地位,跨國公司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盡管在實踐操作中仍然受到諸多限制,但全球治理所呼喚或倡導的平等、協(xié)商與合作,跨國公司的作用不能被忽視。
【關鍵詞】 跨國公司;作用;全球治理;非國家行為體
伴隨著全球治理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及跨國公司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關于跨國公司與全球治理的議題逐漸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學界的關注,愈來愈多的學者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中。
國內著名學者俞可平認為,全球治理已經(jīng)不是一種單純的國際政治理論,而是目前國際政治中一個緊迫的實際操作行為。作為當前處理全球問題的一種實踐方式,全球治理必然要關注:由誰治理,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治理什么以及治理的結果等主要問題。本文在探討全球治理參與主體——即由誰治理這一議題的基礎上,著重以跨國公司為視角,嘗試理解以下問題:跨國公司是否被視為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之一?如果是,為什么需要跨國公司的參與?跨國公司在其中的地位如何,主角還是配角?
一、全球治理的主體
全球治理理論的興起,對傳統(tǒng)國家主權構成了深刻的挑戰(zhàn)。普遍認為,所謂全球治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原來的國內問題成為國際問題,除了國家間的經(jīng)濟貿易關系、戰(zhàn)爭與和平等傳統(tǒng)問題之外,還涉及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保護、動物保護、人類文化歷史遺產(chǎn)保護、海洋和空間資源利用、跨國犯罪、恐怖主義、國際移民、國際人權、人口控制、疾病控制、核武器和其他大規(guī)模殺傷武器的控制等。這些問題的發(fā)展不僅以跨越國界為趨勢,更走向了全球。在以無政府狀態(tài)為特征的全球體系中,需要某種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guī)制來解決全球性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國際社會需要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做出制度和組織上各方面的框架安排。
全球治理的主體,指的是制定和實施全球規(guī)制的各類國際關系行為體。正因為全球治理是一種針對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的地域性與層次性的國際公共管理模式,所以全球治理的主體必定是多元的。關于全球治理的主體,“全球治理委員會”的看法是:“在全球層次上,治理基本上是指政府間關系,但現(xiàn)在我們必須理解,它也包括非政府組織、公民運動、多邊合作和全球資本市場。”英國學者安東尼·麥克格魯(Anthony McGrew)認為:“全球治理不僅意味著正式的制度和組織——國家機構、政府間合作等——制定(或不制定)和維持管理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而且意味著所有其他組織和壓力團體——從多國公司、跨國社會運動到眾多的非政府組織——都追求對跨國規(guī)則和權威體系產(chǎn)生影響的目標和對象?!绷_西瑙甚至提出至少10個治理單位已經(jīng)得到人們的認可:非政府組織(NGOs)、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無主權行為體(policy networks)、議題網(wǎng)絡(issue networks)、政策協(xié)調網(wǎng)(policy networks)、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跨國聯(lián)盟(transnational)、跨國游說團體和知識共同體。俞可平介紹國際上有一些學者認為全球治理的基本單元應當有五種:超國家組織(如聯(lián)合國)、區(qū)域性組織(如歐盟等)、跨國組織(如公民社會與商業(yè)網(wǎng)絡)、亞國家(sub-state,如公共協(xié)會和城市政府等)。而國內學者亦有著類似的認識,例如俞可平本人提出有三類:一是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二是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三是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蔡拓提出,全球治理的主體一般包括民族國家、正式的國際組織、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組織和跨國公司四類。黃河認為,在全球治理中,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需要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由于國際組織自身就是國際公共產(chǎn)品,它們必須與跨國公司合作。
從以上國內外學者們的觀點可以看出,盡管國家間體系仍然是國際社會的核心體系,但國家權力已經(jīng)漸漸向跨國組織或國際制度轉移?,F(xiàn)代跨國公司作為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動機和主要操縱者,不僅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對于“全球游戲規(guī)則”也有極大的興趣去塑造或建立。因而,跨國公司已經(jīng)普遍被視為全球治理的主體之一,不僅在理論上,在實際的治理行為中同樣如此。
二、全球治理需要跨國公司
傳統(tǒng)政治是國家中心的政治,國家主義深嵌于全部的政治行為與規(guī)范中。而全球問題所凸顯的跨國關系,要求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國際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全球政治,倡導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全球問題鏈接人類的共同利益后,傳統(tǒng)的國內統(tǒng)治模式和國家間治理(國際治理)模式都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單靠國家的力量無法應對復雜的國際事務和交錯重疊的諸多關系?!叭祟惞彩聞盏墓芾肀仨氜D向:從政府轉向非政府,從國家轉向社會,從領土政治轉向非領土政治,從強制性、等級性管理轉向平等性、協(xié)商性、自愿性和網(wǎng)絡化管理?!?/p>
全球治理以全球問題的應對與處理為其目標與結果。首先,全球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合作。21世紀以來,從反對恐怖主義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現(xiàn)實的需要使國際合作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人們更加懂得,在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面前,人類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只有相互協(xié)調才能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實現(xiàn)人類的整體利益與進步。政治主體不再是一個個零散的國家,而是人類這一整體,從而超越了傳統(tǒng)政治的分割性。其次,全球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化安排進行多層次、多領域的治理。當前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引起了國際體系的重要變革,以往單一的“國家”視角已經(jīng)不能有效地解釋全球政治的這種深刻變革。國家間、超國家的、次國家的事件和行為彼此滲透已成為一種趨勢??梢姡诋斍暗娜蛑卫砜蚣苤?,無論是理論構建,還是實際需要,盡管國家仍然是全球政治體系中的主要行為體,但是非國家行為體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活動范圍,并且各種非國家行為體與國家形成了多元互動關系。因此,隨著全球政治體系中國際行為主體的多元化趨勢,全球治理必然并且也需要多元化行為主體的參與。
關于全球治理中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有這樣兩個方面的認識需要加以闡釋。一方面,民族國家的治理模式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時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從而給非國家權威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也給全球治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礎。正如《勃蘭特報告》引言中所強調的:“無論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反正我們正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總體上涉及整個人類,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都必須國際化。各種危險和挑戰(zhàn)——戰(zhàn)爭、混亂、自我摧毀——都在全球化,這就要求一種世界內部政治,它要超越宗教的視野,而且遠遠超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彼固靥m奇也提出,現(xiàn)在世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超出了國家權威的能力所及,民族政府顯然既缺乏權力也沒有意愿要彌補不平等和不穩(wěn)定的缺陷??梢?,國家權威與非國家權威并存是全球治理主體的一大特征,也是全球治理的需要和必然的趨勢。
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權威的分散和多層治理機制的出現(xiàn),強調國家、政府間組織與跨國行為體共同參與的全球治理以及跨國合作模式發(fā)展起來。蔡拓提出,全球治理就是在解決全球問題的過程中,在全球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以及第三部門這三種權威中心形成新的平衡以及全球共治的網(wǎng)絡??鐕炯磳儆谄渲械乃饺瞬块T。關于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經(jīng)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斯特蘭奇認為,跨國公司在世界經(jīng)濟中已經(jīng)成了“核心的組織者”,成了世界經(jīng)濟活動的“增長引擎”。它們已是國際交易活動包括國際貿易的“驅動力量”。事情已經(jīng)到了這樣的地步——“經(jīng)濟決策的權力即決定誰獲得什么、何時何地及如何獲得的權力,如今部分地轉移到了跨國公司手中了”。在當代,盡管絕大多數(shù)跨國公司對國土和統(tǒng)治毫無興趣,但在某些特定國家和地區(qū),政治控制和利潤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有相當數(shù)量的跨國公司有能力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干預東道國的事務??梢哉f,沃爾瑪公司、??松梨诠尽⒂⒑蓺づ乒?、豐田汽車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西門子公司等跨國公司富可敵國,人才濟濟,它們有多種手段影響國際政治、經(jīng)濟政策,因而,也是重要的國際關系行為體。
關于跨國公司作為非國家的國際行為體之一,斯特蘭奇曾提出一個重要假設,在國家權威向市場權威的轉移過程中,這種權力的轉移實際上導致了跨國公司政治角色的形成。對于同樣的問題,吉爾平也有著類似的看法,他引用了約翰遜在分析了20世紀70年底的國際經(jīng)濟問題之后所作出的如下預測:“從一個重要方面來看,未來的根本問題是民族主義的政治力量和推動經(jīng)濟世界一體化的經(jīng)濟力量兩者之間的沖突。當前這種沖突……(發(fā)生在)民族國家政府和國際公司之間,至少目前來看力量的天平還朝向民族國家一方。但是長期來看,經(jīng)濟力量有可能壓倒政治力量,……。最終,只有組成一個世界性的聯(lián)邦政府才能應對世界的經(jīng)濟問題?!奔獱柶綄⒃撜擖c中所提到的沖突,稱之為“主權困境”,并且提出,“主權困境”模式可以約簡為一個有關利益和權力的問題,即誰有權力讓跨國公司和世界經(jīng)濟為其利益服務?
如果能回答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回答:全球治理為什么以及憑借了什么讓跨國公司參與和服務?關于憑借了什么的問題,由于文章主題的關系,在這里不做探討。本文主要關注的是“全球治理為什么需要跨國公司參與”這一個話題。以上從國家權威的流失與非國家權威的興起這一角度闡述了全球治理所呈現(xiàn)出的多層次多領域的參與體系,不同主體在多元權力主體并立、多重權威并行、多向權力運作的制度框架內都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專長,彌補其他行為體的不足。而跨國公司正是其中具備整合全球資源能力的重要的非國家行為體,與國家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其他主體形成優(yōu)勢互補以及利益上的互動,因此被當代國際體系視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為主體之一,以共同造福全人類。
三、全球治理中跨國公司的地位
要討論跨國公司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首先需要明確以下兩個方面的現(xiàn)實情況:
首先,全球治理的行為體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權力不平等。盡管在全球治理中,多元行為體之間的關系范圍和深度都在不斷加深和擴展,但大國權力中心仍然在多層全球治理的網(wǎng)絡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F(xiàn)代國家體系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中心對邊緣進行殖民化的過程。日本學者星野昭吉精辟地指出:“中心與邊緣的價值分配過程,即統(tǒng)治與依賴的結構依然是全球政治的根本實質和內容?!北仨氁姓J的是,迄今為止,全球治理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普遍缺乏足夠的權威和資源,自身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緊密、有效的全球治理網(wǎng)絡,還經(jīng)常受到國家的掣肘。在當今全球治理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八國集團,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以及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治理結構中作用的發(fā)揮受到了諸多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的限制。美國等超強國家的結構性權力,嵌入了正在運作的全球制度和全球秩序之中,這對于塑造全球治理體系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模式,以及決定其效能是被難以忽視的,全球治理的應有之義也經(jīng)常因此或被扭曲或被抑制。
其次,在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中,非國家行為體扮演了主權國家、國際政府組織輔助者的角色。全球治理在理論上主張國家、國際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全球公民社會等全球治理的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協(xié)商和自愿的伙伴關系,以對話和合作的方式,通過一系列有序的國際規(guī)制,共同處理全球性問題。在共同參與模式中,非國家行為體致力于彌補國家治理的缺失和不足,成為解決全球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問題的重要補充。但在實際的治理實踐中,全球治理目前還難以超越主權國家和國際政府組織,在全球共治的網(wǎng)絡中,說到底,仍然是以國家權威為主,非國家行為體為輔,只不過盡量在國家權威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追求建立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平衡。
在有些學者看來,目前全球治理還是一個理論探討多于實際操作的問題。根據(jù)以上所述,一方面,在發(fā)達國家主導國際組織和國際事務的全球秩序下,超越國家主權和國際組織職責范圍的全球治理勢必受到發(fā)達國家操縱;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理想化的理論主張,在實踐中受到諸多限制。不過全球治理理論的提出并在某些范圍內積極探討也從另一側面說明,全球化使各國以及世界組織看到處理國際問題的另一種可能的選擇。
所以,如果要在全球治理的多元化行為主體之中考量跨國公司所處的地位,不僅需要積極肯定其作為非國家行為體被視為重要的治理主體之一,同時,還需要看到治理體系的現(xiàn)實情況,即目前雖然已處于國家權威讓渡與分散的過程中,但國家政府仍然是全球治理體系及其治理行為的標準制定者與組織操縱者,跨國公司在這樣的制度框架內,雖然有著合作者的身份或名義,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從屬和輔助的角色,大部分是在資源整合、科技研發(fā)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發(fā)揮一定的推動或影響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蔡拓主編.全球問題與新興政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2] 黃河.跨國公司與當代國際關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美]羅伯特·吉爾平,鐘飛騰譯.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4] [美]羅伯特·吉爾平,楊宇光,楊炯譯.全球政治經(jīng)濟學:解讀國際經(jīng)濟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英]蘇珊·斯特蘭奇,肖宏宇,耿協(xié)峰譯.權力流散:世界經(jīng)濟中的國家與非國家權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 俞可平.全球化與國家主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王振江(1978-)男,漢族,深圳市寶安區(qū)委黨校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共黨史專業(y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