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春
(江蘇泰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
?
論程式語加工的實驗方法
李更春
(江蘇泰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
近年來,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已成為心理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此類研究中,學者們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往往不同,其基本原理及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沒有得到必要的思考與改進。本文對已有的主要實驗方法進行梳理和評析,得出結(jié)論:未來研究應結(jié)合具體的目的,選用適當?shù)膶嶒灧椒ɑ蚱浣M合,對特定類型程式語的心理加工和表征進行更具可信度的研究和探索。
程式語;心理加工;心理表征;實驗方法
心理詞庫的性質(zhì)問題是心理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中經(jīng)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作為心理詞庫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程式語(formulaic sequences/language)的心理加工與表征近10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李更春, 2014)。這些研究以特定類型的程式語(如習語、詞束、搭配)為實驗材料,以不同的受試群體為研究對象,對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進行了考察與探索。然而,不同的研究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往往不同,其基本原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遺憾的是,國內(nèi)外學者在運用這些方法時卻沒有對其基本原理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思考和改進,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研究結(jié)果的可信度。本文對程式語加工的主要實驗方法進行梳理和評析,目的是更清楚地認識各方法背后的理論假設及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而理性地看待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并選擇適當?shù)姆椒ɑ蚱浣M合對各類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進行多方法、多通道且更具可信度的研究。
目前,學界常用來研究程式語加工和/或表征的實驗方法主要有在線語法判斷任務(onlin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ask)、自控步速閱讀實驗(self-paced reading experiment)、末尾詞啟動實驗(final-word priming experiment)、眼動跟蹤實驗(eye-tracking experiment)和單詞監(jiān)控實驗(word-monitoring paradigm)等。其中,自控步速閱讀實驗又分為逐詞(word-by-word)、逐項(portion-by-portion)和逐句(sentence-by-sentence)實驗。
2.1 在線語法判斷任務
這是一種學界普遍采用的方法(Jiang & Nekrasova,2007;李更春,2011;鐘志英、何安平,2012;李更春、賈冠杰,2013;許瑩瑩、王同順,2015)。該任務要求受試對所呈現(xiàn)單詞串的語法性(grammaticality)進行判斷,即判斷某單詞串是否符合語法。一般來說,實驗材料包括一定數(shù)量的程式語、合乎語法和不合乎語法的單詞串。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受試以整體形式加工程式語,那么他們就能繞開(bypass)對其成分單詞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分析,進而從心理詞庫中整體通達該單詞組合的形義信息,而對合乎語法的單詞串(但非程式語)的判斷則不可避免地涉及詞匯通達和語法分析;且由于涉及這兩個步驟,受試的反應時就會相應增加,在限時任務中,受試出錯的幾率也會相應加大。研究者一般通過對程式語、合乎語法和不合乎語法的單詞串的反應時和錯誤率差異的統(tǒng)計學檢驗,進而推斷受試對程式語的加工形式,即是整體加工(holistic processing)、分解加工(analytical processing)還是兩者皆有。
2.2 自控步速閱讀實驗
根據(jù)實驗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即是以單詞、句子片段還是整個句子為呈現(xiàn)單位),此類實驗又可分為自控步速逐詞、逐項和逐句實驗三種。
2.2.1 自控步速逐詞閱讀實驗
此實驗將含有程式語或非程式語的句子切分成一個個單詞,要求受試對所呈現(xiàn)的單詞進行閱讀,之后迅速按鍵來閱讀下一個單詞,如此下去,直至句末(Schmitt & Underwood,2004;Tremblay,2009;Tremblay et al.,2011;李更春,2011;李更春、賈冠杰,2013)。需要指出的是,此實驗中的程式語和非程式語只有一個單詞是不同的(下稱“差異詞”),而其他單詞則完全相同。其基本原理是:在閱讀時,人們會不斷地根據(jù)前文內(nèi)容來對下文進行預測,包含對下文可能出現(xiàn)的單詞的預測;如果受試以整體形式對程式語進行表征(進而加工),那么受試在閱畢程式語前幾個單詞之時,就會從心理詞庫中通達整個程式語的形義信息,包括其詞匯構(gòu)成,進而在閱讀稍后出現(xiàn)的某個單詞的時候,其速度就會加快。研究者一般通過對比程式語和非程式語的差異詞的閱讀速度,進而推斷受試對程式語的加工形式。
2.2.2 自控步速逐項閱讀實驗
此實驗是對逐詞閱讀實驗的改進。同逐詞實驗一樣,研究者將含有程式語或非程式語的句子切分成若干部分;與之不同的是,該實驗將這些句子切分成一個個片段而非單詞,即程式語(或非程式語)前的句子片段、程式語(或非程式語)和程式語(或非程式語)后的句子片段,要求受試對所呈現(xiàn)的句子片段進行閱讀,閱畢迅速按鍵來閱讀下一單詞串,直至句末(Tremblay,2009;Tremblay et al.,2011;詹宏偉、宋慧娜,2012)。其基本原理與在線語法判斷任務相仿。
2.2.3 自控步速逐句閱讀實驗
與前兩項實驗不同的是,在此實驗中,研究者對含有程式語或非程式語的句子不作切分,而是將整個句子呈現(xiàn)在受試面前(Tremblay,2009;Tremblay et al.,2011;李更春,2011;李更春、賈冠杰,2013)。其基本原理是,由于不對句子作任何切分,受試在較為真實閱讀條件下的表現(xiàn)能更客觀地反映其語言加工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同前兩項實驗相同,研究者一般會設計一些與閱讀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供受試通過按鍵加以回答。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由于設置了閱讀理解任務,受試在此實驗中的任務投入量相較語法判斷任務會有所增加;此外,研究者還可以根據(jù)受試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情況來檢驗受試是否對實驗材料進行了深層次的語義加工。
2.3 末尾詞啟動實驗
在此實驗中,研究者一般將程式語或非程式性的單詞串切分為兩個部分,即前端部分和末尾詞,受試先對前端部分進行默讀,并對隨即出現(xiàn)的末尾詞進行朗讀(或詞匯真假性判斷)(Ellis et al.,2008;王啟,2015)。其基本原理是,如果某程式語是以整體形式表征和加工的話,那么受試在閱畢其前端部分時,就會從其心理詞庫中整體通達該程式語,這樣一來,其末尾詞就會受到啟動,進而對該末尾詞的反應時間就會縮短。
2.4 眼動跟蹤實驗
此實驗一般將程式語置于語篇中,測量受試對程式語末尾詞的注視頻次與時長(如met the deadline by the skin of his teeth),再將該測量結(jié)果與非程式語相同末尾詞的測量結(jié)果進行比較(Underwood et al.,2004;Columbus,2010;Siyanova-Chanturia et al.,2011;Valsecchi et al.,2013)。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受試從前幾個單詞中辨認出某程式語,那么其末尾詞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進而受試對其注視的頻次和時長就會少于非程式語末尾詞。
2.5 單詞監(jiān)控實驗
如果說以上實驗均考察受試對程式語的視覺加工,那么單詞監(jiān)控實驗則考察受試對程式語的聽覺加工。在此實驗中,研究者一般從某語音語料庫中提取含有某單詞(如of,the)的程式語和非程式語所在的句子,要求受試對這些句子中是否包含該單詞進行判斷(Sosa & MacFarlane,2002;李紅、繆道蓉,2009;李更春,2011;李更春、賈冠杰,2013)。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程式語的頻率很高以至于有了獨立的詞匯表征,那么對其中某成分單詞的通達將涉及到解構(gòu)過程,這將延長對該詞的反應時,在限時任務中,受試出錯的幾率也會有所增加。研究者可以通過對比程式語和非程式語中相同單詞的監(jiān)控時間和錯誤率,進而判斷受試對程式語的心理表征模式。
在以往研究中,學者們運用以上的一種或多種方法對程式語的心理加工或表征進行了諸多研究,但由于各方法本身所存在的或大或小的問題,其研究結(jié)果只能在部分程度上反映受試對程式語真實的心理加工形式或表征模式。
3.1 評析
如前所述,學界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在線語法判斷任務。該任務的優(yōu)勢在于其簡單易行,對受試的任務要求較低。然而,由于在該實驗中受試接觸的都是脫離具體上下文(decontextualized)的單詞串,且該實驗沒有明確要求受試對相關程式語進行理解,因而受試有可能進行的是基于形式而非意義的閱讀。也就是說,在這種實驗條件下,受試的閱讀目的和策略可能與真實閱讀條件下有所不同。其次,由于該實驗明確要求受試對單詞串的語法性(即是否合乎語法)進行判斷,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受試以單個的詞為單位進行閱讀的可能性。雖然受試在該實驗中對程式語的判斷速度可能要快于非程式語,但仍有可能慢于其在真實條件下的閱讀速度。此外,由于受試有可能進行基于形式的閱讀,因此受試對程式語外形的熟悉度在其判斷中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干擾作用。在研究單詞識別的文獻中,多數(shù)研究顯示,單詞的整體外形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且當單詞外形被改變了之后(如以大小寫混合形式呈現(xiàn)時),單詞的識別通常受到阻礙(如Mayall & Humphreys,1996;Perea & Rosa,2002)。在Allen et al. (1995)提出的混合模型中,單詞可以通過兩種渠道進行通達:一個是單詞水平的渠道,負責解碼如單詞外形等信息;一個是字母水平的渠道,負責分析構(gòu)成單詞的字母。在單詞識別過程中,這兩種渠道參與到了一種相互競賽的過程中。Besner & Johnston (1989)認為,熟悉單詞的整體外形并不有利于其識別,而是可能有利于人們在詞匯判斷任務中作出判斷。如果該論斷正確的話,那么受試在對程式語進行判斷時也有可能受到其整體外形熟悉度的影響。
末尾詞啟動實驗將語法判斷任務與啟動實驗加以有機地結(jié)合,克服了純粹的語法判斷任務中受試的投入量不足(此時受試需要進行口頭產(chǎn)出或真假詞判斷)以及過多地依賴形式識別(因程式語的整體外形受到了破壞)等問題,但也受到單詞間過渡概率(transitional probability)這一因素的影響,即程式語的成分單詞兩兩之間的過渡概率并不相同,這就給實驗材料的切分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如果兩個單詞的過渡概率大,對其中一個的反應或判斷會較快,反之則較慢。
基于形式而非意義的閱讀模式在自控步速逐詞閱讀實驗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后者的優(yōu)勢在于,這種逐詞呈現(xiàn)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受試為完成實驗任務而過快按鍵的可能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同時增加了受試對程式語進行分析性加工(即進行單詞識別和語法分析)的機會。其次,受試在該實驗中需要不斷地按鍵以閱讀下一個單詞,而受試反應并按鍵的速度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頻繁的按鍵則會進一步放大這種個體差異。不過,由于受試最終閱讀的是一個個完整的句子,因而相較于在線語法判斷任務來說受試進行了更多的語義層面上的加工,包括詞匯語義的通達和句子語義的分析與整合,這就較為接近其在真實閱讀條件下對語言的實際加工情況。不過這種閱讀模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人為地隔斷了單詞之間橫向上的聯(lián)系,受試只有自左至右地逐詞閱讀才能獲得整個句子的語義,而在真實的閱讀條件下,人們并非總是以單詞為基礎進行閱讀,而是往往一次閱讀多個單詞,這些單詞通常構(gòu)成相對獨立的意群或調(diào)群(intonation group)。因此,通過該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受試真實的語言加工形式或心理表征模式。
自控步速逐項閱讀實驗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該實驗中,受試可以一次閱讀多個單詞,這就更加接近真實的閱讀情況。研究者一般將含有程式語或非程式語的句子切分成三個部分,即:程式語/非程式語前的句子片段、程式語/非程式語本身以及程式語/非程式語后的句子片段。這樣做也是不無缺點的。首先,它隔斷了程式語和上下文在語音上的聯(lián)系。有研究表明(如Lin,2013),只有20%的程式語與調(diào)群完全對齊。調(diào)群是人們對話語流進行切分的基本方式,一個調(diào)群大致相當于說話者能一次性說出的句子片段。也就是說,在多數(shù)情況下,程式語只是語調(diào)單位的一部分,程式語是和其他語言成分一起說出或閱讀的。其次,與逐詞閱讀實驗一樣,這種自左至右的閱讀模式也不太符合人們真實的閱讀情況。在實際的閱讀中,由于受工作記憶容量、單詞熟悉度、句子結(jié)構(gòu)及語義的復雜性和個人閱讀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有時要進行必要的回視(regression),以便更好地對難點部分加以再理解或?qū)θ涞慕Y(jié)構(gòu)和語義進行再分析和再整合。對于一個正常的成年讀者來說,其在閱讀過程中回視的時間要占到10-15%(Underwood et al.,2004:153)。而在此實驗中,受試無法進行回視,也無法向前掠視(forward fixation)來確認之前所做的各種預測。
這些問題在自控步速逐句閱讀和眼動跟蹤實驗中得到了較好地解決。其中,逐句閱讀實驗的材料是一個個完整的句子,因此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受試在接近真實的閱讀條件下對程式語的加工策略;而眼動跟蹤實驗的材料是一個個完整的語篇,且由于此實驗真實地記錄受試的眼動情況,因而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受試在實際的閱讀中對程式語(包括其他語言結(jié)構(gòu))的加工情況,進而推斷其所采用的加工形式。有必要指出的是,從逐詞到逐句實驗,電腦屏幕一次性呈現(xiàn)的單詞(即呈現(xiàn)窗口)越來越多,隨之出現(xiàn)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受試“跳過”某些單詞的機會也在不斷增加。在逐詞實驗中,受試被迫注意每一個詞,而在逐項任務中則可以跳過一些可以預見到的詞,當整體閱讀句子時則可以跳過更多的詞。因而,在對三項實驗的結(jié)果進行解讀時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可能性及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如前所述,以上實驗均考察受試對程式語的視覺加工,而單詞監(jiān)控實驗則另辟蹊徑,考察受試對程式語的聽覺加工。對程式語加工研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有益且必要的補充和完善。該實驗一般從自然口語語音語料庫中提取含有某程式語或非程式語(該程式語或非程式語含有受試所要監(jiān)控的單詞)的句子作為實驗材料。然而,由于口語交際即時性的特點以及程式語高頻使用的特征,程式語中的成分單詞,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功能詞,可能存在著語音弱化(phonological reduction)的現(xiàn)象。譬如,英語中的助動詞否定形式don’t在其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構(gòu)式中往往被弱化(如I don’t know)(Bybee & Scheibman,1999);在頻率極高的搭配中,of被弱化的可能性極高(如kind of,lot of)(Sosa,2000)。由于這些功能詞所存在的語音弱化的可能性,受試對某句子中是否含有某功能詞的判斷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3.2 討論
由上可見,程式語加工研究所使用的各種實驗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過度依賴其中的一種方法或?qū)ζ浣Y(jié)果進行絕對化的解讀都是不恰當?shù)?。首先,各實驗中受試的認知加工層次(Craik & Lockhart,1972)各不相同。譬如,在線語法判斷任務雖然有可能涉及程式語語義的提取,但也有可能涉及較多的形式層面的加工(如單詞或程式語外形的識別和匹配);自控步速逐詞閱讀實驗雖然以語義加工為目的,但其實驗過程很大程度上涉及對單詞形式層面的加工;而單詞監(jiān)控實驗所考察的主要是語音形式層面的加工。此外,各實驗中受試的任務投入量(Laufer & Hulstijn,2001)各不相同。例如,三種自控步速閱讀實驗均要求受試在閱讀之后回答與閱讀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因此受試需要進行語義的分析與整合,這是一種較深層次的語義加工;單詞監(jiān)控實驗要求受試判斷所聽材料中是否含有指定的單詞,這是一個較深層次的形式加工;末尾詞啟動實驗則要求受試在理解語義的基礎上,口頭產(chǎn)出某單詞,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語義加工或產(chǎn)生性加工(generative processing)(Wittrock,2010),當然也涉及一定的語音層面的加工。
從認知加工層次來說,程式語加工內(nèi)在地包括形式加工和語義加工,過度地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妥的。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將偏重于形式加工或語義加工的實驗方法結(jié)合起來,綜合考察受試對程式語的實時加工。此外,以完整的語篇為材料的眼動跟蹤實驗和逐行閱讀實驗(Conklin & Schmitt,2008)能相對真實且客觀地反映受試對程式語的加工情況,而此類實驗方法在國內(nèi)并不多見,未來研究可以考慮選取這些實驗方法。此外,程式語加工也包括視覺加工和聽覺加工,因此,也有必要將單詞監(jiān)控實驗和其他考察視覺加工的實驗結(jié)合起來,從不同通道來考察程式語的加工,且兩種實驗的結(jié)果也可以相互驗證或補充。
總之,為了更加全面且客觀地反映不同受試群體對程式語的加工形式或心理表征模式,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一則從不同層面或通道來考察程式語的心理加工。二來使不同的實驗方法相互補充,互為驗證。國外已有學者將不同實驗方法加以結(jié)合來開展研究,例如,Tremblay (2009)將自定步速閱讀實驗和基于ERP的單詞和句子回憶實驗加以結(jié)合;Siyanova (2010)將眼動跟蹤和ERP技術(shù)結(jié)合了起來。就國內(nèi)的研究來說,學者們主要基于在線語法判斷任務(鐘志英、何安平,2012;許瑩瑩、王同順,2015 )和自定步速閱讀實驗(李更春,2011;詹宏偉、宋慧娜,2012;李更春、賈冠杰,2013)來考察程式語加工,基于單詞監(jiān)控實驗的研究較為少見(李紅、繆道蓉, 2009; 李更春、賈冠杰, 2013),而基于眼動跟蹤實驗的研究則非常之少,將多種方法加以結(jié)合的研究則極其少見。國內(nèi)學者李更春、賈冠杰(2013)首次將在線語法判斷、自定步速閱讀和單詞監(jiān)控實驗加以結(jié)合,綜合考察程式語在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下的加工情況,并提出了外語學習者對程式語加工和表征的若干模式。
通過以上的評析和討論,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jié)論:未來研究應結(jié)合具體的目的,選用適當?shù)膶嶒灧椒ɑ蚪M合,對特定類型程式語的心理加工和表征進行更具可信度的研究和探索。例如,針對二詞搭配,可以嘗試采用末尾詞啟動實驗并考察互信息對其心理加工與表征的影響;針對三詞以上詞束,可以考慮將在線語法判斷任務、自定步速逐句(或逐行)閱讀和眼動跟蹤實驗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此外,還可以對既有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如采用音素監(jiān)控實驗來考察某些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模式。
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課題。程式語包括多種類型(Biber et al.,2004;馬廣惠,2011;李更春,2014),其心理語言學實驗方法也多種多樣。未來研究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研究目的,選用適當?shù)膶嶒灧椒ɑ蚱浣M合,對特定類型程式語的心理加工和表征進行更具可信度的研究和探索,以不斷驗證或豐富程式語加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斷加深人們對程式語本質(zhì)屬性的認識和理解,為二語/外語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1] Allen, P. A., B. Wallace & T. A. Weber. Influence of case type, word frequency, and exposure duration o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Performance, 1995,21(4):914-934.
[2] Besner, D. & J. C. Johnston. Reading and the mental lexicon: On the uptake of visual information[A]. In W. D. Marslen-Wilson (ed.).LexicalRepresentationandProcess[C]. Cambridge: MIT Press, 1989.291-316.
[3] Biber, D., S. Conrad & V. Cortes. If you look at...: Lexical bundles in academic lectures and textbooks[J].AppliedLinguistics, 2004,25(3):371-405.
[4] Bybee, J. & J. Scheibman. The effects of usage on degree of constituency: The reduction ofdon’tin American English[J].Linguistics, 1999,37(4):575-596.
[5] Columbus, G. Processing MWUs: Are MWU subtypes psycholinguistically real?[A]. In D. Wood (ed.).PerspectivesonFormulaicLanguage:AcquisitionandCommunication[C]. London: Continuum, 2010.194-212.
[6] Conklin, K. & N. Schmitt. Formulaic sequences: Are they processed more quickly than nonformulaic languag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J].AppliedLinguistics, 2008,29(1):72-89.
[7] Craik, F. & R. Lockhart.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ofVerbalLearning&VerbalBehavior, 1972,11(6):671-684.
[8] Ellis, N., R. Simpson-Vlach & C. Maynard. Formulaic language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 speakers: Psycholinguistics,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ESOL[J].TESOLQuarterly, 2008,42(3):375-396.
[9] Jiang, N. & T. M. Nekrasova.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 by second language speaker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 2007,91(3):433-445.
[10] Laufer, B. & J.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Linguistics, 2001,22(1):1-26.
[11] Lin, P. M. S. The prosody of formulaic expression in the IBM/Lancaster Spoken English Corpu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 2013,18(4):561-588.
[12] Mayall, K. & G. W. Humphreys. Case mixing and the task-sensitive disruption of lexical processing[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 1996,22(2):278-294.
[13] Perea, M. & E. Rosa. Does “whole-word shape” play a role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Perception&Psychophysics, 2002,64(5):785-794.
[14] Schmitt, N. & G. Underwood. Exploring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 through a self-paced reading task[A]. In N. Schmitt (ed.).FormulaicSequences:Acquisition,ProcessingandUs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171-189.
[15] Siyanova, A.OnlineProcessingofMulti-wordSequencesinaFirstandSecondLanguage:EvidencefromEye-trackingandERP[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2010.
[16] Siyanova-Chanturia, A., K. Conklin & N. Schmitt. Adding more fuel to the fire: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idiom processing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11,27(2):251-272.
[17] Sosa, A. V. Phonological reduction in frequency-based constituents: The alternation of English “of”[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High Desert Linguistics Society Conference.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pril, 2000).
[18] Sosa, A.V. & J. MacFarlane. Evidence for frequency-based constituents in the mental lexicon: Collocations involving the word “of”[J].BrainandLanguage, 2002,83(2):227-236.
[19] Tremblay, A.ProcessingAdvantagesofLexicalBundles:EvidencefromSelf-pacedReading,WordandSentenceRecall,andFreeRecallwith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Recordings[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2009.
[20] Tremblay, A., B. Derwing, G. Libben & C. Westbury. Processing advantages of lexical bundles: Evidence from self-paced reading and sentence recall tasks[J].LanguageLearning, 2011,61(2):569-613.
[21] Underwood, G., N. Schmitt & A. Galpin. The eyes have it: An eye-movement study into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A]. In N. Schmitt (ed.).FormulaicSequences:Acquisition,ProcessingandUs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153-172.
[22] Valsecchi, M., V. Künstler, B. White, S. Saage, J. Mukherjee & K. Gegenfurtner. Advantage in reading lexical bundles is reduced in non-native speakers[J].JournalofEyeMovementResearch, 2013,6(5):1-16.
[23] Wittrock, M. C. Learning as a generative process[J].EducationalPsychologist, 2010,45(1):40-45.
[24] 李更春. 中國英語學習者程式語心理表征模式研究——以詞束研究為例[D]. 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5] 李更春. 程式語加工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展望[J]. 現(xiàn)代外語,2014,(2):252-260.
[26] 李更春,賈冠杰. 英語程式語心理表征模式研究[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74-180.
[27] 李紅,繆道蓉. 頻率和語言水平對公式化語言整體加工的作用 [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24-128.
[28] 馬廣惠. 詞塊的界定、分類與識別[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1,(1):3-6.
[29] 王啟. 中低水平二語學習者高頻普通二詞搭配的心理現(xiàn)實性[J]. 現(xiàn)代外語,2015,(2):206-216.
[30] 許瑩瑩,王同順. 語塊頻率、結(jié)構(gòu)類型及英語水平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語塊加工的影響[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3):393-404.
[31] 詹宏偉,宋慧娜. L2語塊的心理現(xiàn)實性研究——基于中國EFL學習者對二項式短語的反應時實驗[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2,(2):7-12.
[32] 鐘志英,何安平. 中國英語學習者對高頻非習語英語程式語的心理表征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6):886-898.
On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Research on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
LI Geng-ch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China)
The mental process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formulaic sequenc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psycholinguistics in recent years. In relevant research, different scholars tend to us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methods; however,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se methods and problems they could incur during experimentation have not been taken into full account. A critical review has been made of the major experimental methods currently in use.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appropriate method or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should be employ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process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specific types of formulaic sequences in the future.
formulaic sequences; mental processing; mental represent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s
2015-09-18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漢程式語心理表征模式對比研究”(項目編號:BYY009);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程式語韻律特征研究”(項目編號:14NDJC185YB);泰州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普通高校英語學習者對程式語的心理加工與表征的研究”(項目編號:TZXY2015QDXM011)的部分成果。
李更春(1983-),男,安徽廬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10.16482/j.sdwy37-1026.2016-04-004
H0-05
A
1002-2643(2016)04-0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