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李超
摘 要:在微信、微博為主的新媒體“微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需要與時俱進,在了解服務對象基礎上,要針對不同學生事務,采用多種主流媒體平臺工具進行溝通交流。本項目將從具體學生工作事務出發(fā),提煉總結出每類學生工作的特點,明確服務的人群角色,并使用微信、微博、人人網(wǎng)、QQ、學院主頁等主流新媒體工具,探索具體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 新媒體工具; 平臺意識; 全局意識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31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6-0124-04
一、概述
近年來,我國網(wǎng)絡新媒體規(guī)模的擴大、網(wǎng)絡科技的普及、網(wǎng)絡影響力的提升以及網(wǎng)絡文化的繁榮,不僅改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以微信、微博為主的新媒體工具,開啟了全新的“微時代”。它們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更改變了人們了解世界、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了解服務對象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事務,應當采用多種主流媒體平臺工具進行主動的溝通交流。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認識到新媒體工具的重要性,還需要主動學習使用新工具,但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學生習慣使用的工具,從深層次去探索、了解學生的特點,從而掌握學生的思想特征。除此之外,還要認識到,我們的工作對象,不僅只有學生角色,還要讓學生工作全方位地覆蓋在校學生、老師、校友、家長、高中生、用人單位等角色。
從總體上看,現(xiàn)有研究大多在給出“微時代”描述性特征基礎上,強調(diào)高校德育工作要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變化做出積極反應,[2]強調(diào)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創(chuàng)新等,[3]停留在策略性的論述,或只闡明原則、立場、目標等,而沒有給出具體的實施路徑和方案;從研究對象角色上看,現(xiàn)有研究大多從某個側面切入進行探索,如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fā),[4]或從學生角度或特定人群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探索等,[5]而沒有從高校學生工作所涉及的全角色出發(fā)進行研究,而這些角色不止在校生、輔導員,還有家長、校友、高中學生、用人單位,以及其他一切潛在角色;從研究主題上看,大多為從某個主題出發(fā)進行探索,如從大學生黨建[6]、大學生婚戀觀[7]、等維度進行探討,而沒有從學生工作全方位角度出發(fā),如日常思政工作、新聞宣傳、朋輩指導、校友資源、家校合作、高招咨詢、就業(yè)推薦等;從研究對象工具上看,大多是從某一種新媒體工具入手,開展獨立的論述性研究,如微博[8]、微信[9]、人人網(wǎng)[10]、QQ[11]等,而沒有探討這些新媒體工具之間的差異,并根據(jù)它們的特點探索適當?shù)乃枷胝喂ぷ鲀?nèi)容。
總之,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角色、研究主題、研究對象工具等方面,現(xiàn)有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沒有從較全面的角度,研究微時代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探索在這種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的革新方案。筆者認為,學生輔導員老師要從學生基本需求入手,深入了解學生的使用習慣,選擇恰當?shù)臏贤ǚ椒ㄩ_展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需要系統(tǒng)地將現(xiàn)有主流的新媒體工具,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的全角色相結合,讓學生工作具有全局意識和平臺意識。
二、“微時代”學生工作的理念革新
與以往不同,在“微時代”需要從傳統(tǒng)的學生工作方法和模式中解放,不能“一廂情愿”地開展學生工作,也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在客觀掌握真實情況的基礎上,除了要結合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理論,還要將企業(yè)營銷、軟件開發(f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三者結合,以此全面深入地了解“服務對象”、“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思想特點,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去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將學生工作理念進行革新,才能讓學生最大化地接受,工作效率才能最高,效果也最好。
除此之外,還需要面向全角色,使用多種新媒體平臺開展學生工作,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局性視野和平臺意識。本文主要思路如圖1所示。
1.分析現(xiàn)有學生工作事務的內(nèi)容和服務對象角色
紛繁的日常學生思政工作,需要首先進行提煉、總結,再進行分類。分類可以將龐雜的事務模塊化、流程化、形式化,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讓工作目標更明確。在此基礎上,需對每項學生工作事務的服務對象進行提煉。最終需要反復檢查,讓服務對象角色盡量全面。需要對每項工作事務的特點,每種服務目標角色的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比較。
2.分析現(xiàn)有新媒體平臺中各工具的特點
開展學生工作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要與時俱進,分析服務目標(大學生)的特點,了解服務目標(大學生)的常用溝通工具和使用習慣,以使學生工作的效率最大化;二是要全盤考慮,讓新工具最大化發(fā)揮效能的同時,覆蓋更多、更全面的用戶角色?;诖?,分析現(xiàn)有主流媒體平臺工具的特點,為不同角色、不同事務選擇恰當?shù)臏贤ń涣髌脚_提供參考。
3.使用主流新媒體工具,將用戶角色和學生工作內(nèi)容結合,探索實施路徑
以上兩個研究內(nèi)容作為基礎,探尋具體的實施路徑。如:微博的特點:即時、公開、簡要、傳播迅速,這個特點適用于面向所有角色的通知公告、新聞宣傳、重大事件報道宣傳;微信的特點是針對“朋友圈”用戶,在有限范圍內(nèi)迅速傳播,同時還具有前后臺互動,非干擾性定期推送,可傳播等特點,該特點適用于面向在校學生、校友、家長等特定角色的核心價值宣傳、朋輩指導、家校合作、校友資源整合、一對一的深度咨詢。
三、 全角色、多平臺的微時代學生工作方法框架
全角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到的所有角色,包括:老師、在校學生、校友、家長、高中學生、用人單位,以及其他潛在用戶。高校的學生工作以在校學生為主,因此以上角色很多是常被忽略的。而事實是,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積極,具備一定專業(yè)知識和具體技能的有用人才。這就需要全方位的教育,必然與家長、校友、用人單位等角色分不開。有了這樣的全局意識,就可以從一定高度上把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不至于在紛繁的日常工作中迷失方向。由此,根據(jù)不同角色的特點,可以開展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學生工作,如:家校合作、校友資源、朋輩指導、高考招生宣傳和咨詢等。
多平臺:是基于現(xiàn)有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主流信息平臺:自媒體(微博)、微信、社交網(wǎng)絡(人人網(wǎng))、即時通訊工具(QQ、飛信等)、學校和學院門戶,以及定制開發(fā)的企業(yè)級信息管理平臺,還有一些新興的APP軟件(微米、大家社區(qū)等)等。
除此之外,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應當有全程化的理念。如前所述,學生不僅是學校主要的服務和管理對象,更是一個大學最寶貴的資源。從學生還沒有來到大學,一直到入學、在大學中學習生活、畢業(yè),直到成為校友,大學都應當視其為寶貴資源。圖2為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整個周期。
圖2以時間作為線索,現(xiàn)代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周期應當包括入學前、在校、離校后三個主要的階段。中間紅色區(qū)域是我們通常意義上學生工作的主要時間范圍。而在大學之前的高中生階段,和大學畢業(yè)之后的校友階段,往往被我們忽略,或相對于在校生,減少關注程度,相應的服務、管理都不如在校生階段的質(zhì)量。
除此之外,還應當注重“過渡式”教育。圖2中兩個黃色高亮區(qū)域是所謂的“過渡”階段,即:從高中到大學,以及從大學走上社會。這兩個階段,是學生角色轉變的階段,應當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以一種平滑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角色過渡。如在大一入學時保留高中晚自習的制度,讓學生學會獨立的時間管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畢業(yè)階段,學生需要走上社會,學校應當除了教授具體知識之外,還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遷移技能。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畢業(yè)指導,幫助學生完整地完成大學學業(yè),平滑過渡到社會中。
以在校學生為主體角色,拓展到教師、校友、家長等其他角色,再結合各類新媒體工具平臺,構成了全角色、多平臺的微時代學生工作方法框架,如圖3所示。該方法框架可啟發(fā)輔導員老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角色,根據(jù)角色特質(zhì)和新媒體工具的特點,開展創(chuàng)新的、有針對性的學生工作。這種全局的工作方式必定會從宏觀和微觀上解決各類學生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
舉例說明,筆者在對于學生經(jīng)常使用的網(wǎng)絡工具一項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方法:針對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學生發(fā)放問卷100份,有效回收100份,問題設計為:你經(jīng)常使用的社交網(wǎng)絡有哪些?):選擇“QQ空間”的學生占比例接近85%,這也提醒我們:首先,學生的網(wǎng)絡使用習慣并非我們想當然,需要通過深入準確地調(diào)研了解真實情況;其次,針對QQ空間這類經(jīng)常被輔導員老師忽略的“陣地”,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關注。
四、 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探索微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微信公眾平臺是新興的微信附加功能,非常適合一個有限人數(shù)群體的互動、交流。2013年11月11日,筆者所在學院開通了一個專門用于開展學生工作的公眾平臺:“信科一家親”(微信公眾號:xinke_stunion),在平臺上,可以開展7×24小時不間斷的學生工作,學生工作的時間和地點可以不必局限在上班時間和辦公室,學生可以隨時發(fā)問,后臺輔導員老師可以及時回復,實現(xiàn)一對一的解答疑惑。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推送圖文新聞,語音報道等。
另一方面,筆者還在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學生工作的其他可能的具體方案上進行嘗試和探索。我們利用網(wǎng)站、微信,實現(xiàn)面向大學生校園活動從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 此后簡稱O2O)的閉環(huán),提高校園活動舉辦的質(zhì)量,讓學生參與活動的體驗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
通過此種O2O模式,校園活動主辦方(如院學生辦公室、團委等)將在活動宣傳、活動報名收集、參與者反饋收集等流程中節(jié)省大量人力與物力投入。與此同時,學生工作的目標不會隨時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學生工作的手段和工具,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找到了學生都能夠接受,符合學生使用習慣的交流溝通工具,學生工作的效果會非常的理想。
在實際運營“信科一家親”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訂閱量是運營的關鍵。如何確保無大量的退訂,如何確保有較為固定的訂閱用戶,如何確保訂閱人數(shù)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讓微信公眾號能持久發(fā)揮作用是每個微信號都會面臨的困難。我們實際的訂閱用戶人數(shù)變化如圖5曲線所示:一開始,呈現(xiàn)較為快速的增長,可以借助一些新鮮話題、學生關心的核心業(yè)務(如查詢成績,查看課表等)來吸引用戶加入;之后因在校學生人數(shù)較為固定,訂閱用戶人數(shù)呈現(xiàn)平緩期;隨著內(nèi)容的拓展,我們也會吸引除學生以外的各類角色加入,如校友(原來的在校生之后會自然成為校友角色)、家長、用人單位、高考學生等,這部分呈現(xiàn)穩(wěn)步增長趨勢;第三階段,以新學年開學,新生入學為關鍵點,呈現(xiàn)再一次的快速增長,進入下一周期。
這個自然發(fā)展過程中,有若干關鍵因素影響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第一,內(nèi)容為王。任何人任何組織可以在不到一天內(nèi)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但是如何持久、健康的運營決定于是否有強大的內(nèi)容,如果內(nèi)容以天氣預報、轉帖、浮于表面的評論為主,必然會被“迅速退訂”,如前所述,該平臺作為學生工作的媒介平臺,應當擔當好“翻譯”的角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學院的精神,以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形式,傳遞給學生。同時,一定要以原創(chuàng)的內(nèi)容為主,從學生的核心利益出發(fā),才能最大化滿足學生的各類需求;第二,及時準確的互動回復??梢园才潘械妮o導員、有經(jīng)驗的學生干部輪流擔任“后臺輔導員”的角色。學生在后臺提出各類問題,必須有專人準確地回答及時地回答,才能讓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有信任感。
參考文獻
[1] 王冬梅.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提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領能力的著力點[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2):125-127.
[2] 楊威. “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28-30.
[3] 朱琪. “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大學教育,2013(09):92-93.
[4] 廖金寶. 微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6):102-103.
[5] 王燕芳,康遍霞,張昕之,趙一波,顧穎能,徐僑妹. 微時代“90后”大學生的微生活現(xiàn)狀微探[J].高校輔導員,2013(01):72-77.
[6] 謝濤麗. 微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研究[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2(04):30-32.
[7] 全秀. 網(wǎng)絡時代大學生婚戀現(xiàn)狀研究[D]. 南昌大學,2010.
[8] 佘硯. 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適應性發(fā)展——論對微博的接納與吸收[J]. 高校輔導員,2012(04):61-65.
[9] 楊敏. 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12(11):72-76.
[10] 夏先林,陳旭. 人人網(wǎng)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學理論,2012(19):276-290.
[11] 張秀麗,李招淡. 以QQ為平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思想教育研究,2009(05):88-91.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