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菊
【關鍵詞】課堂教學 交流 有效性 初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A-
0099-02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只有加強使用才能彰顯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交流與互動,進而發(fā)展英語應用能力。對于促進課堂教學有效交流,我們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的學習意愿取決于課堂教學氛圍。因此,教師應該注意營造民主、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愿意參與學習、交流。營造民主、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筆者主要從以下三點做起:一是樹立平等意識。不管是教師與學生,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筆者都要求彼此以平等的身份去對待對方(這種平等既包括人格上的平等,也包括質(zhì)疑與質(zhì)疑機會的平等),從而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能順利進行。二是樹立尊重他人的意識。這種尊重不單單指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尊重教師,還包括對各種交流勇氣和交流機會的尊重。三是特別關愛學困生,積極鼓勵他們愿意交流和敢于交流。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人人都是參與者、交流者的平等和諧交流氛圍。
二、讓學生樹立主動交流的意識
交流是教師和學生能否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橋梁。交流不僅僅是言語交流的過程,也是非言語交流的過程。比如,說同樣的一句話時,眨眼睛和不眨眼睛所表達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伴隨著擁抱的語言表達可能比沒有伴隨擁抱的更有力度。在課堂上學生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一種舉止都是教學信息,都是我們調(diào)控教學的依據(jù),所以交流不應只是師生單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主動交流的意識,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從而實現(xiàn)師生、生生交流的多向性。
讓學生樹立主動交流的意識可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教師課前準備好適合學生產(chǎn)生開口欲望的信息,使學生樂于傳遞這些信息。二是提供信息量大的不同話題,讓學生愿意主動地開口。三是提供一定量的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促使學生活躍思維,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Unit 12“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時,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各國初次見面時不同禮儀的圖片。然后,在課上讓學生就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國家的禮儀談談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提出“去其他國家時我們需要做好什么準備工作”“哪些禮儀工作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如果讓你向你的外國筆友介紹我們的禮儀文化,你最想介紹哪些”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后與同伴交流。這樣,學生不僅在問題的牽引下樹立了交流的意識,而且還能通過交流掌握該課的禮儀知識。
三、重視交流的過程
(一)教師與教材、學生的溝通互動
教材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 與文本的充分對話是實現(xiàn)課堂有效交流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制定有效交流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
1.了解背景,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英語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只有幫助學生疏通這些文化背景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與文本對話。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Id like some noodles”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掌握學習食物的正確表達和表達訂餐的交際用語,還可以適當滲透關于西方的飲食文化,幫助學生了解關于西方飲食文化的背景知識,縮短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于是,筆者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到:西方是一種理性的、講求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強調(diào)飲食的營養(yǎng)價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質(zhì)、脂肪、熱量和維生素的多少,特別講究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是否搭配適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yǎng)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盡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營養(yǎng),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而我們的飲食強調(diào)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感覺,多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飲食的好壞優(yōu)劣,對于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倒是不太注意,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樣,學生學習該課內(nèi)容時就感覺輕松多了。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既有獨立思考,也有合作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寬。
2.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交流話題。情境是促使學生愿意交流溝通的最好渠道。學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產(chǎn)生交流的熱情和欲望,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是對話順利開展的關鍵。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但主題不能脫離課文內(nèi)容,教師應根據(jù)課文的不同和學生的需要,創(chuàng)設與之相適應的交流情境。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一課是用一般過去時談論過去的一個周末的活動,筆者通過講述自己去南寧兒童公園的感受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交流欲望,主動和老師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周末活動。
(二)生生的交流互動
生生互動相較于師生互動,更有利于學生放松身心,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自身的經(jīng)驗儲備來與同伴進行情感交流。因此,教師可采用分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如教學“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活動,先讓學生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后選出優(yōu)秀節(jié)目在全班演出。通過生生互動交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無需教師再在課堂上逐行逐段地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弱勢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對他們中出現(xiàn)的單詞表達障礙、語法表達錯誤等問題予以提示,并通過復述幫助他們委婉地糾正錯誤讀音或語法錯誤等,以此提高弱勢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交流既是新課改深入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學好英語的必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意識,讓他們想說、敢說和能說,從而彰顯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新課改的魅力。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