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陽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逐漸提高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逐漸使自己的語用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能力;教學方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要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可以說,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教學的中心所在,應該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知識,厚積薄發(f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一、潛心鉆研,理解內(nèi)容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于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教師要鼓勵學生走近文本,深入體會文本中生動的遣詞造句等獨具匠心的表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研究文本中的字、詞、句,甚至是標點,讓學生透徹感悟,體會文字背后的的深刻內(nèi)涵。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詞語運用的精妙。在閱讀到第六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文本中的哪些詞語的使用讓我們眼前一亮。在大家仔細閱讀和認真思考后,同學們找到了三個動詞——“拉、撐、護”,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一下這幾個詞語的巧妙之處在哪。在大家的認真思考下,認為這樣的詞語將譚老師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面對危險,譚老師心中絲毫沒有自己的安危,而是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學生身上,在危險到來之際,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學生,這樣的精神讓我們敬佩。
通過對詞語的品味,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體會到了文本中語言的精妙,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找出文本中運用精彩的詞語或句子,細心品味咀嚼,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二、善于質(zhì)疑,彰顯內(nèi)涵
學貴有疑,這是宋朝朱熹提出來的觀點,可以說直到現(xiàn)在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甚至敢于質(zhì)疑文本、權(quán)威,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教師要對學生做好指導工作,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挖掘出文本的深層意蘊。
例如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這篇課文時,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經(jīng)過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對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在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老師,剛才我讀了一遍課文,發(fā)現(xiàn)了文中有一處詞語的使用是錯誤的?!边@句話就像是一塊石頭投入水面,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這時,這位同學說:“在文中說‘景德鎮(zhèn)陶瓷的天工巧奪這不是錯了嗎?應該是‘巧奪天工啊,這個成語我們以前已經(jīng)學過了”。對于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教師認為很有價值,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好機會,于是教師讓學生討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不是真的是出現(xiàn)的錯誤。經(jīng)過大家的討論,認為“天工巧奪”的使用并不是錯誤,而是作者為了押韻有意這樣用的,這樣讓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學生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對于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不一樣的聲音,教師不能直接簡單的否定,而是應該肯定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文本認真思考,通過和大家的討論交流,獲得深刻的見解,從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同時也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善于“補白”,有效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課文中都留有文本內(nèi)容的空白點,這也是訓練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抓住文本的“留白”進行有效的補白訓練,在這樣的課堂小練筆中,促進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將學生學到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鄭成功》這篇課文時,教師就抓住了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訓練。這篇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鄭成功成功將臺灣收回祖國懷抱的過程,整個段落語言精彩,扣人心弦,尤其是在文中的“敵人驚恐萬狀,敵軍艦隊亂作一團”一句,雖然簡短,但是卻讓讀者充分感受到當時敵人驚慌失措、狼狽萬分的狀態(tài),可以說在語言運用上非常精妙。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抓住這個句子進行了補白訓練。教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敵人驚恐萬狀”,那么這些人都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而“艦隊亂成一團”又是什么樣子?或者以“敵人非常狼狽”為開頭,寫一寫當時的情境。
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將文本中描述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本的空白點,指導學生的課堂小練筆,這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渠道之一。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厚積薄發(fā),讓學生的語用能力逐漸提高。深度閱讀,多元解讀,都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基礎,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劉秋英.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4(12)
[2]鐘華.加強實踐促創(chuàng)新——談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導學,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