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光宇
【摘 要】本文將以法語教學為研究對象,著力地分析主體探究法在法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改善現階段法語教學的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法語教學;主體探究;教學模式
0 引言
基于主體探究式的教學,它是以學生為本,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和以教材為載體,與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緊密聯系;教師在教學中作為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設置教學情境;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能力,以達到課堂教學目的的新型教學方法。
1 現階段高校法語課堂教學的狀況
第一,教師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用注入式教學,教師只是簡單授課,缺乏彼此間的互動,這樣的話,教師就不能有效檢查到自身問題,也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第二,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沒被挖掘。由于教師總是單方面授課,缺乏互動。長期以往,學生易養(yǎng)成只聽講不思考的習慣,這就把他們動手的機會給剝奪了。第三,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對于學生而言,分數就是一門學科的最終評價,這對于這門學科的教學是不公平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能。著名教育家葉圣淘曾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只有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問題簡單化,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將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為此,主體探究法將有著其教學必要性。
2 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以及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法語教學不再是以傳授學生語言知識為目標,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個人的發(fā)展,為此,高校法語教育教學中,不同教師應該根據自身教學特征以及學生學習特點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通過教學導入以及教學方法的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
在高校法語教學的過程中,主體探究式教學法正體現其魅力所在,其主要體現在:
2.1 主動參與學習,感受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集思廣益,探究理論,將知識應用到課程實踐的過程,在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法語研究的嚴謹以及法語學習的樂趣。
2.2 感知學習過程,體悟主體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課本內容死記硬背,不僅記憶困難,而且平淡乏味。倘若能自主思考得出結論,再加以總結歸納,這樣不僅讓學生們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會對所學知識記憶猶新。對于問題的討論,將促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記憶,從而增強學習效能。
2.3 優(yōu)化異步交流,提升情感價值
探究式教學不僅能夠維持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交流過程,允許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進行交流,學生間語言與非語言的反應。它將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形成,進而敦促學生,特別是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進行學習提供機會。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獲得同伴的期待和強化,其作用比單一的師生交流更緊密、更親切、更豐富、更容易在同伴那里獲得行為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
3 探究式教學在高校法語教學的應用研究
對于高校法語的教學,實施探究式教學有如下步驟:(1)討論前的準備;(2)討論中的指導;(3)討論后的總結。
3.1 準備
鑒于討論式課堂的特殊性,準備工作對討論式課堂將是至為關鍵的。首先,要嚴格制定分組討論紀律。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制定一個一致通過的分組討論紀律。此包含如下:第一,小組中輪流發(fā)言,不能打斷,在語言上不能對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第二,每個小組設置一個記錄員。
其次,合理分組。在探究式教學中,一般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再進行全班討論。所以分組是一個討論前必不可少的步驟。經調研,一般一個小組以4到6個人能夠達到最佳討論效果。因為一個小組中人數太少,不能使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徹底與充分的討論,相反,如果一個小組中人數太多,在一定的時間內,每個人的發(fā)言時間嚴重縮水,存在有些內向的同學就干脆不發(fā)言。每個小組的人數定下后,接下來就是怎樣選擇小組成員的問題。
再次,主體問題設定。問題設定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一節(jié)課的效率,因為它是整節(jié)課的中心。例如,以《法語閱讀理解書系·娛樂卷》和《法語閱讀理解書系·體育卷》為教學主體,探究如何熟悉現有詞匯,將詞匯應用于實體閱讀中。作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結合詞匯差異,分析中法風俗禮儀的變化,評估兩者之間的差異。
最后,作為教師,要做好導學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探討,從而促進教學發(fā)展。一是,提前備課:了解學生,疏通教材,從縱橫兩方面把握知識體系;二是,集體研討:備課組長提前一周召集全體組員就教學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方面內容;三是,課前備課: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fā)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后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四是,課后備課: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后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后記”,用于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的合作交流。
此外,教師要在課堂中須準確地定位,指導學生,強化對法語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放棄過多的講授,變一講到底為精講,講解關鍵點,講難點,講出質量。在講授過程中,合理地運用教學模式,讓自己的講解與指導能夠更直觀、更生動,更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覺,這樣可以節(jié)省講解的時間,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果。其次,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的空間。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和問題設置有層次,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的內容。為不同的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并能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基礎較差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在參與中體驗到成功,能讓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更大發(fā)展的空間。借此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思維。最后,給學生建立獨立的學習空間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指導他們融入到課堂情景中。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安排足夠的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勉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得到加強。
3.2 指導
在小組成員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與啟發(fā)的作用,引導主要體現在當學生越討論越與主要問題無關時,教師要及時提醒,然后給出不同的角度;當整個小組為了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教師要扮演一個協(xié)調者,而不是裁判者,教師要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萬不能脫離了關鍵的主題。每個小組討論完之后,小組成員應提交整個小組討論的所有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并記錄教師對這個小組這一次的討論所發(fā)表的意見,提出的問題和對本小組的總結。例如,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法語思維方式。比如,法語中問您好,它用的是“vous”,而不是“tu”。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對應語言的表達,將直接地決定著其教學的質量。
3.3 總結
每個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都要給予其評價與中肯的意見,切不可夸大其成果,也不可輕視小組討論的結論。教師的總結能夠讓學生抓住整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的回想整節(jié)課的結論是怎樣一步一步討論總結出來的,想想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而教師的評價則給學生一些提示:本小組有什么優(yōu)勢,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又有什么缺點,需要在下一次的討論中進行改正與完善。此時,教師可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yǎng)學習思維,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另外一個的參考,讓他們意識到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僅僅只有一個方式。
基于高校法語教學,其教材的每一課或每一個單元均是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的。比如,租房、問路等。在確定教學主題的同時,組織學生進行情境對話表演,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此外,它將有助于學生在掌握法語語言的同時體會到滲透在語言里的法國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給學生推薦若干數量的法語書籍、網站,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有關法國的社會文化知識。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多參加法語實踐活動、維持和外教的有效溝通等。通過課內外的學習和實踐,讓學生盡可能感受到法國文化氛圍,了解到法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增強法語學習的素質。
4 結論
在課堂的運用中,探究式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課前準備的情況將更多。它將是以學生為本,體現高校法語教學的特色,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更新知識儲備,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希望能將這種方法和所教的內容以及法語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福成.聚焦課堂的教師校本培訓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
[2]曹德明.中國高校法語專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田園.將任務教學引入基礎階段法語教學[J].法國研究,2011(4).
[4]周力.全方位、多角度的法語教學互動模式探討[J].法國研究,2010(2).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