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卉
摘 要: 全國各地對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探究方興未艾。高效課堂應該是師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堂。通過思考和學習,本文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的《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一課為例,對中學歷史高效課堂進行探究并進行總結。
關鍵詞: 中學歷史 高效課堂 教學思考
近年來,全國各地中學掀起了一股改革教學模式的熱潮,開始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高效課堂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筆者在本科組和市教研室的帶領之下走上了探索之路,開始思考什么是高效課堂,怎樣探索一個符合中學歷史教學實際的高效課堂模式。
一、對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思考
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需要不斷探究和實踐,這不可避免會帶來很多不一樣的認識和體會,正如對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教研。那么什么是歷史高效課堂呢?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應該是讓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達到高效的課堂,因為“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教”離不開“學”,“學”也離不開“教”。在40分鐘的課時里,要達到高效,勢必分秒必爭,讓學生精神始終聚焦在課堂之內(nèi),老師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又有時間進行疑難解答、課堂探究。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要求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一顆“我要學習”的心,這對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提出更高要求:情境設計要生動吸引人,教學環(huán)節(jié)邏輯嚴密,教師少講、有針對性地講,學生當堂消化主要知識點并形成自我認知。
在當前的高中課堂上,一些教師不主張進行新的教學嘗試,依然故步自封,認為只要學生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觀念其實被很多教師認可,如果只是這樣,我國的教育目標將永遠無法實現(xiàn),提倡多年的素質(zhì)教育將會永遠流于形式。對高效課堂的探究和實踐,是不斷進行歷史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順應時代要求,革新教學觀念,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筆者之前有幸到廣東博羅華僑中學跟著名師陳國輝老師學習。陳老師的課堂使筆者對“高效”的認識更進一層。他讓學生自己備課,派學生代表“授課”,學生自己解決該課的基礎知識,授課人則當堂檢驗學習成果,結合例題,從學生的“授課”當中抽取一些重難點,通過提問方式,進行易混易錯知識點的鞏固,儼然一堂“蘇格拉底”式教學。
誠然,每位教師對“高效課堂”的認識會有不同,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進行課堂革新,向“高效”進發(fā)。如果都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式要求每位老師,就必然會束縛課堂;相反,如果在遵循基本原則的要求下,再結合實際對“高效課堂”進行發(fā)揮,往往就會涌現(xiàn)出許多精彩而高效的課堂。
二、對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嘗試
當然,有了對歷史高效課堂的思考,我們還必須勇于嘗試,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得到提升。最近,筆者進行了一次“高效課堂”的實踐,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的《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一課,準備過程和授課過程如下:
1.準備過程:首先準備好課堂設計。本課的重點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過程及影響,難點是影響,要細化為對歐洲、對世界和對亞非拉地區(qū)的影響,難點部分要多幾則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紤]到本班學生上課較為沉悶,筆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注重考慮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保證探究問題的設計難易有度。另外,要提前把導學案發(fā)下去,使學生提前熟悉課文,自主解決一些基礎知識點。整個準備過程就好比進行了好幾天的頭腦風暴。此外,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圍圈而坐,便于課堂討論交流。
2.授課過程:(1)檢查預習效果。提出學生在預習階段就應掌握并解決的問題進行考查,設置搶答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氣氛。比如: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和過程;由教師帶領梳理知識點,此過程歷時10分鐘;把學案最后的探究問題(一般是一道材料題,分設3-4小問)展示出來讓學生討論,探究問題的設置自然是本課的重難點,即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各大洲帶來的影響,還有如何正確評價新航路開辟,介紹幾種不同史觀。(2)自主學習探究。此環(huán)節(jié)分兩步走,借用惠陽一中“三案六步”教學法的表述,第一步:“對學”,即面對面坐著的兩位同學一起討論在做探究問題時遇到的問題,看能否通過雙方討論自行解決,歷時5分鐘。第二步:“群學”,即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每個探究問題,整合出一份融合小組共識的答案,歷時5分鐘。筆者進行巡堂,自由掌控是否回答或引導解決部分學生的疑問。(3)展示階段:每道題由筆者指定小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小組答案,并指定臺下哪些小組準備上臺點評,歷時8分鐘。(4)點評階段:此階段也分兩步走。第一步:由指定的點評小組派代表上臺點評,自主批改、補充、解釋展示小組的答案,并給出分數(shù),還要說明給分和扣分理由,被點評小組可以提出反駁意見,從而使不同觀點發(fā)生碰撞融合。第二步:筆者對點評同學進行評價并給出分數(shù),指出學生在自主交流解疑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此過程歷時10分鐘。(5)隨堂檢測:展示經(jīng)典例題讓學生當堂解決消化,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此過程歷時2分鐘。
以上就是筆者初嘗高效課堂的經(jīng)歷,通過以上七步,學生一刻也沒停止對問題的探究,基本實現(xiàn)了“少講、有針對性地講”的目標,使學生高效掌握了基礎知識和鍛煉了探究能力。經(jīng)過這次嘗試,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也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盡管自認為課前準備充足,但是實際課堂中還是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根據(jù)材料回答,或問的問題沒有學生主動回答,出現(xiàn)冷場,這時筆者迫不得已要進行復述,違背了高效課堂的原則。
在課后評課會議上,來聽課的教師指出本次課堂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一些非常好的建議。比如筆者課前沒有檢查導學案,據(jù)聽課教師反映,坐在他們周圍的部分同學并沒有完成導學案,授課教師對這一情況并不知情。另外,我的探究問題設計還不夠簡明,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夠切合本班的學情。此次授課的班級是一個文科生和美術生混合的班級,基礎較差,自覺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甚至有個別學生還敢公然地在公開課上睡大覺,而我并沒有關注到,因而沒有阻止。學生基礎較差,就讓他們用不同史觀看待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這就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理解的范圍。由此可見,要評價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多么完美,而是看教師設計的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否和學情達到高度一致,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間。
還有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就是:“對學”“群學”的討論時間一共才10分鐘,這其實是不夠的,除非學生的基礎較好,而且課前準備較為充分,對知識點的了解較為透徹。展示和點評一共費時18分鐘,比討論時間還多,雖然這一過程當中能產(chǎn)生像討論時那樣的思想碰撞,但效果如何還是值得商榷的。
三、結語
雖然這次高效課堂模式的公開課還有很多不足,學生的討論熱情還不夠高,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也許我低估了部分學生的能力。在展示階段,有些學生能夠像老師那樣按點給分,扣分也有理有據(jù),口頭表達能力強;在點評階段,有位學生不僅認真記錄其他小組的答案,而且與自己小組的答案進行比較,提出贊同和不贊同的部分,說明依據(jù),補充其他小組所沒有答到的點,堪稱完美,最后全場都給她報以熱烈的掌聲。有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僅回答小組討論的答案,還向同學們解釋是怎樣得出這些答案的,使同學們心服口服,這反映出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高效課堂模式對這部分適應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定是有很大幫助的,這種模式既鍛煉了個人能力,又強調(diào)了小組合作能力,在這些學生的帶動下,其他學生也會慢慢適應高效課堂模式,使他們從以往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中走出來,做學習的主人,這對他們的長遠發(fā)展非常有利,這使筆者更加堅定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決心。
盡管此次高效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一些之前備課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其準備過程也非常累人,但這一次嘗試是值得的。因為此次課堂讓筆者發(fā)現(xiàn)了學生身上的許多閃光點,這讓人感到欣慰和驚喜。筆者相信,多嘗試幾次,就可以進步更多、積累更多,這是累并快樂著的過程?!案母飩鹘y(tǒng)教學模式,向高效課堂進發(fā)”,任重而道遠。只要看到學生有所進步,就是一件比自己進步還要開心的事。
參考文獻:
[1]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2]唐金彬.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013.
[3]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