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蓮珠
摘 要: 文章從課程理念出發(fā),分析如何運用閱讀場景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提高閱讀綜合素養(yǎng),建構高效閱讀課堂。
關鍵詞: 場景運用 內(nèi)涵解讀 高效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苯處煆慕滩膬?nèi)涵和學情的要求出發(fā),利用有效的學習場景,激活學生閱讀欲望,引發(fā)學生積極自主參與文本研讀活動,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促使學生掌握文本語言運用技巧,深化對文本的解讀,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閱讀素養(yǎng),提高閱讀課堂實效。
一、運用激趣場景,引發(fā)積極參與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探索的欲望。教師要運用激趣場景,引發(fā)學生深入文本進行研讀,讓學生的閱讀情感與文本情感相互共鳴,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求知欲,具有強烈探究文本內(nèi)涵的要求,形成巨大的閱讀內(nèi)驅(qū)力,促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閱讀活動,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草原》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播放畫面,在悠揚舒緩的馬頭琴聲中畫面呈現(xiàn):一碧千里的草原,天是那么高、那么藍,遠處的線條柔美的小丘輕輕流入云際,白色大花似的羊群點綴這碧綠的草原……學生一邊觀賞美麗草原的畫面,一邊聆聽教師激情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在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閱讀場景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學生參與閱讀文本內(nèi)涵的熱情獲得肯定,有利于培養(yǎng)閱讀的自主探究意識,更加深刻地感悟和體驗文本的內(nèi)涵,在潛移默化中強化閱讀能力。又如,教學《桂林山水》時,多媒體畫面呈現(xiàn)美麗的桂林山水:桂林的奇峰突起,怪石崢嶸,江流彎轉(zhuǎn),巖洞幽深,巖溶奇觀,群山峭拔,綠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畫面輔以舒緩的悠揚的樂曲,教師運用充滿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解說,在桂林神姿仙態(tài)的綺麗景色中,熏陶了學生的情感,教師適時提出:“文中開頭引用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指什么?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課文從幾個方面進行敘述的?”生1:“從字典里我查到‘甲字的意思是第一?!鄙?:“‘甲的意思指桂林的山和水是天下第一美的?!鄙?:“課文從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兩方面描述桂林的美?!苯處熇^續(xù)提出:“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怎樣描寫桂林的山水的?”學生在充滿閱讀激情場景里,飽覽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化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領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培養(yǎng)了自主閱讀探索能力。
二、利用對話場景,深化內(nèi)涵解讀
教師應遵從文本本身的價值取向,采用多種閱讀策略,努力拓展學生閱讀空間,為學生提供多元解讀,組織學生進行師生、生生、生本閱讀對話,揣摩、交流與感悟文本的重點詞句意思,理解蘊含于文本中的深刻含義,解讀文本的多重內(nèi)涵,形成個性化閱讀見解,張揚學生閱讀個性,完善學生個體的閱讀認知,從而拓寬閱讀思維空間,感受寓于文本的思想,掌握文本運用語言表達的技巧。
例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文中語句: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苯處熖岢觯骸罢Z句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生:“‘笑著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知人善用、把握全局、神機妙算?!苯處熇^續(xù)提出:“前文都是‘諸葛亮說,這個地方卻在前面加上‘笑著,諸葛亮笑什么?笑曹操?笑周瑜?還是笑什么?”生1:“諸葛亮嘲笑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此時的霧氣這么濃,曹操不敢出來迎戰(zhàn),反而損失了那么多的箭?!鄙?:“諸葛亮對曹操的笑是一種諷刺、輕蔑、嘲笑?!鄙?:“諸葛亮笑周瑜!周瑜想陷害諸葛亮,卻被諸葛亮將計就計,借回十萬支箭,他笑周瑜聰明反被聰明誤,諸葛亮的笑是一種得意的笑?!鄙?:“魯肅忠厚老實,諸葛亮笑魯肅不知底細,是一種幽默、寬厚友善的笑!”師生、生本對話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地體驗與感悟了諸葛亮的笑,品悟出了諸葛亮的笑是一種自信的笑、勝利的笑,也從諸葛亮在笑聲里,掌握了諸葛亮那自信、大度、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和英雄本色的思想內(nèi)涵。教師緊扣文中“笑著”一詞,利用對話場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思考,運用多元解讀策略,對文本內(nèi)涵加以辯證分析,反復體驗與感悟,完善文中人物的個體認識,深化解讀文本的內(nèi)涵,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
三、巧用演繹場景,立體提高素養(yǎng)
教師立足于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要求,以及學情的需要,巧妙地運用演繹場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本內(nèi)容,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需求,通過組織學生分角色演繹文本內(nèi)容,利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演繹,把文本里的平面文字演變成立體的、活生生的形象,促使學生完成文本內(nèi)涵的再創(chuàng)造,立體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例如,教學《晏子使楚》時,教師先講述《春秋故事》中《鳥》的有關晏子故事,讓學生從短小的故事中感受了晏子的聰明機智。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再次感受晏子利用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人物形象。教師為了鞏固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加深學生感悟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理解作者運用語言表達的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演繹場景,引導學生分角色演繹晏子在楚國城門外的一幕,填補文本中留有的空白處,學生在研讀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上,惟妙惟肖地演繹整個故事過程,做到語言生動豐富,動作形象逼真,神態(tài)有無奈、恥笑、嚴正。演繹場景中,“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五尺高的洞讓“晏子”入城,侮辱“晏子”,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學生形象地表現(xiàn)晏子與楚國的接待人士、士兵斗智斗勇的過程,訓練了運用語言表達能力,深入感悟了文本的內(nèi)涵,提高了個性閱讀能力。又如,教學《窮人》時,學生掌握了課文基本內(nèi)容,教師運用多媒體音響設備,渲染演繹場面氣氛,學生分角色扮演桑娜和漁夫,在沉悶憂傷的樂曲聲中,“桑娜”和“漁夫”進行對話,學生活靈活現(xiàn)地表演,把文本的靜態(tài)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個個動態(tài)的情節(jié),做到有聲有情,使文本內(nèi)容更加直觀形象、豐富,學生角色演繹活動,深化和豐富文本的內(nèi)涵,體驗文本內(nèi)涵自然而然的深刻,有利于教師繼續(xù)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有效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