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占琴
【摘要】目的 采用腹部小切口的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并對其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科室收治的80例患有子宮肌瘤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采取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在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手術方式的過程中,對其手術時間、手術中的失血量、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記錄和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經(jīng)過手術治療后,子宮內(nèi)的肌瘤均得以成功剔除,其中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內(nèi)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參照組,(P<0.05),具體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腹部小切口切除子宮肌瘤的手術方式安全可靠,治療效果好,患者恢復快,是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的首先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子宮肌瘤;腹部小切口手術;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腫瘤,發(fā)生在女性生殖器官中一種良性腫瘤,又稱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子宮肌瘤主要是由于子宮內(nèi)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具體的病因迄今不是非常明確,可能涉及到正常基層的細胞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間的較為復雜的相互作用[1]。傳統(tǒng)上比較多的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是開服全子宮或者次全子宮剔除子宮肌瘤或切除子宮肌瘤術式。這種方式不僅僅給原本對病情非常擔心和焦慮的患者帶來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還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患者身體恢復也比較慢,手術風險也比較大,術后給患者的生活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2]。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在外科臨床上的普遍應用,腹部小切口手術也被比較廣泛的應用在治療子宮肌瘤,本次研究采用腹部小切口的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并對其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取得效果顯著,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科室收治的80例患有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宮頸脫落檢查,排除宮頸病變和月經(jīng)紊亂的發(fā)生。隨機將這80例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參照組,參照組患者年齡在28~59歲之間,平均年齡(42.3±2.4)歲,單發(fā)性子宮肌瘤為23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為17例,肌瘤的分布部位為:其中漿膜下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12例、肌壁間肌瘤18例,肌瘤的直徑為2.6~9.9cm;實驗組40例患者的年齡為29~57歲,平均年齡為(43.6±3.7)歲,單發(fā)性子宮肌瘤為21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為19例,肌瘤的分布部位為:其中漿膜下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12例、肌壁間肌瘤19例,肌瘤的直徑為2.1~9.8cm。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3]
全部患者均需要在月經(jīng)干凈后3~4后進行手術,兩組患者均采取持續(xù)硬膜外阻滯麻醉。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在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后,取下腹部橫切或縱切口,約直徑10cm,逐層進入患者的皮膚以及組織,使患者的子宮能夠充分的被暴露出來,進行鈍性分離包膜,分離出來后取出肌瘤,最后縫合腹腔。實驗組患者采取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在對患者麻醉后,取下腹部橫或者縱切口,長約5cm,進入腹部后,觀察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以及數(shù)量,沿著表面血管比較少的肌瘤部位,切開肌瘤包膜,雙爪鉗夾住子宮底部,牽拉瘤核提拉瘤體,助理醫(yī)師同時用手指按壓宮體,利用腹壁的彈性可以將子宮擠出,依次剔除肌瘤,縫線逐層關腹,對切開進行皮內(nèi)縫合。兩組所有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進行護理恢復后出院。
1.3 療效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手術方式的過程中,對其手術時間、手術中的失血量、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記錄和分析。
1.4 統(tǒng)計分析
本次研究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jīng)過手術治療后,子宮內(nèi)的肌瘤均得以成功剔除,實驗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65.2±12.3)min、(80.1±10.6)、(18.3±6.7)h、(5.9±1.7)d;參照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93.1±16.7)min、(139.2±22.4)、(34.2±9.8)h、(9.8±1.4)d;可見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內(nèi)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參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論
子宮肌瘤多發(fā)于年齡為30~50歲體質敏感,激素受體比較敏感,容易受激素影響的婦女,以40~50歲婦女最常見。子宮肌瘤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及壓迫癥狀、不孕流產(chǎn)等,這些給女性患者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和心靈傷害,所以需要采取有效并且傷害性小的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藥物治療、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超聲消融治療,現(xiàn)在臨床上比較常用手術治療方式,手術方式也有多種,包括肌瘤切除術和子宮切除術,可以經(jīng)腹部亦可以經(jīng)陰道進行,應用比較多的是腹腔開口切除,也可行內(nèi)鏡手術。選擇一種適合患者的手術的方式以及手術途徑,要到考慮患者年齡、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最基礎的考慮要素是肌瘤大小及生長部位。子宮肌瘤采用腹部小切口手術能夠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而且同時能夠保留器官的正常機能,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疼痛感小,對患者的腸管刺激小,手術恢復比較快。本次研究對實驗組和參照組雖然均成功剔除子宮內(nèi)肌瘤,但是在手術時間和術后出血量以及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術后排氣以及住院時間都存在明顯的差別,采取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的實驗組患者的由于對患者進行切大大減小,進入和關閉腹腔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需要進行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小切口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比較小,術后出血量也明顯減少,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短。
綜上所述,患者采取腹部小切口切除子宮肌瘤的手術方式,可以得到確切的臨床效果,能夠減少類似常規(guī)開腹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腹腔臟器的損害,安全可靠,治療效果好,而且能保留生育能力和子宮,患者恢復快,是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的首先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詠梅, 王青云, 周歧芳,等. 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子宮肌瘤100例臨床分析[J]. 安徽醫(yī)藥, 2012, 16(5):628-629.
[2]李東偉. 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子宮肌瘤59例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3.10(7):101-102.
[3]許艷華, 石艷麗, 李偉. 腹部小切口手術治療子宮肌瘤56例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5.13(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