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高
【內容摘要】在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課堂互動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互動內容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利于思考的問題情境、增加課堂的互動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課堂互動策略。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互動 對話 交流
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師以“滿堂灌”充斥課堂,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缺少自主探究,缺少師生對話,缺少生生合作,教學氣氛沉悶。在政治教學中,我們要擺脫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形式化、功利化的傾向,要注重于興趣的培養(yǎng)、思維的挖掘、情感的體驗,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互動課堂。
一、初中思想品德互動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師生之間的互動流于形式,缺乏實質。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情感的溝通、思維的碰撞,而當下的許多課堂互動看似熱鬧非凡,而難掩提問質量低、提問隨意、學生缺乏思考的本質。主要表現在:教師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提問重“量”不重“質”,占用了課堂時間,降低了效率;教師提問隨意,提出諸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問題,學生根本不用理會教師的提問,也無須思考,在熱鬧的背后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師生互動形式單一。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了教師的講解、提問,是單向的知識傳遞。其實,互動可以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小組之間,通過互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教師缺乏積極的引導。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而部分教師重互動輕評價,未給予積極肯定的反饋,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社會現象提出看法,而教師不能及時回答,使課堂上的生成資源白白流失。
4.師生互動中認知多情感少。部分教師上課表情過于嚴肅,與學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師應以飽滿的精神、精湛的教學藝術傳遞、感染學生,教師用心、用情上課,以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5.學生的“被動”互動。教師難以擺脫“師威”,霸占課堂的話語權,課堂演變?yōu)椤皫熤v生聽”,學生亦步亦趨地跟從于教師的思維,學生的“被動”互動導致課堂只是浮于表層的問答,缺少思維火花的碰撞。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互動內容貼近生活。政治教學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選取與家庭、學校、社會內容息息相關的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及時刪減不合時宜的、或枯燥乏味的案例。如在《笑對生活》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有三件東西,分別是胡蘿卜、咖啡豆、雞蛋,有一次它們面臨逆境——煮沸的開水。胡蘿卜最勇敢,它最先跳了下去,咖啡豆、雞蛋也不甘示弱,相繼跳了下去。面對挫折,你會有什么的情緒?你會從哪些名言名句中獲得啟示?!睂W生分別引用貝多芬、培根、拜倫的話語與大家共享,教者引用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弊寣W生勇敢面對挫折,正確面對挑戰(zhàn)。在交流互動中,學生學會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挫折。
2.創(chuàng)設利于思考的問題情境?!皩W起于思,思起于疑?!苯處焺?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解決的欲望。(1)教師豐富提問方式,讓學生在思考、表達中提高表達技能、接受情感的熏陶。一是懸念式提問,教師通過提問給學生造成懸念,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渴求。如在《生活處處有合作》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呈現鹽城東風悅達起亞公司獅跑汽車生產流水線組圖,提出問題:“悅達起亞汽車高效生產的奧秘是什么?”二是拋磚引玉式提問,教者從生活的小問題播放手,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在《樹立法制觀念》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遭到不良青年的敲詐后,是忍氣吞聲還是糾集多名朋友進行報復?”(2)引發(fā)認知不平衡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立足于新舊知識的聯系處,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知識存在的局限性,產生學習的渴望,急于通過學習來完善自己的認知水平。
3.增加課堂的互動方式。良好的互師須師生的共同參與,教師要豐富互動方式,讓學生在發(fā)現、思考、解決問題中逐步走向“會學”,從而激活課堂氛圍,開啟學生的思維。(1)以提問叩開學生思維。教師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的真正思考。如在《我自信 我能行》教學中,教者呈現愛迪生的故事,提出問題:“自信心在愛迪生等人走向成功的路上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讓學生努力克服存在的自卑心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自信的心理品質。(2)通過游戲參與體驗。初中生活潑好動,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教師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體驗?;顒有问娇梢杂媒巧缪?、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3)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教師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以4~6人為宜,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有組長、記錄員、激勵員、紀律員、匯報員等。大家在傾聽、交流、爭辯中彼此分享、相互幫助,反思自我中獲得進步,獲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