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蔣斌
(1.外交學院 英語系,北京 100037; 2. 山東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
新聞編譯中的主位選擇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
徐英1, 蔣斌2
(1.外交學院 英語系,北京 100037; 2. 山東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東 濟南250014)
蔣斌(1971-),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文化史、課程與教學。
[摘要]主位選擇不同導致信息傳遞模式出現(xiàn)不同,一旦譯文對原文主位選擇加以改動,必然導致原文特定信息被強化或弱化,原文話題與信息焦點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譯文構建與原文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本文從小句與語篇兩個層面探討譯文主位選擇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換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參考消息》;編譯;主位選擇;意識形態(tài)
1.0 引言
Halliday認為“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發(fā)點,是小句所關心的成分;述位則是對主位的陳述,是圍繞主位而展開的內(nèi)容”。(Halliday,1994:37)主位是話題,是話語的出發(fā)點;述位是目標,往往是話語的核心內(nèi)容。主位推進模式涉及的則是語篇層面的主位,由Danes(1974:114)首次提出,“指語句主位的選擇和排列, 它們的相互關系和領屬層次, 以及它們與上一級語篇單位(如段落、章節(jié)等)的超主位、整個語篇和情景的關系”。 通過主位推進,語篇中信息得以傳遞并延伸,“隨著各句主位的向前推進,整個語篇逐步展開,直至形成一個能表達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 。(朱永生、嚴世清,2001: 102 - 103)因此,主位推進體現(xiàn)篇章結構的框架 (黃國文,1988: 80),不僅構成語篇的信息結構,還達成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Halliday,1994)
主位應用于翻譯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一種是主位作為翻譯單位的研究,比如,徐盛桓(1982)和劉士聰、余東(2000)的研究都指出主位、述位劃分有助于指導翻譯實踐;二是主位推進在翻譯中的作用研究,比如,Hatim(1997)、王斌(2000)、李健、范祥濤(2008)的研究都認為主位推進是翻譯過程中分析、解構和建構語篇的一個有用工具。
第三種和第四種分別是主位與主位推進模式的翻譯轉(zhuǎn)換研究(本文關注的焦點),比如,Baker(1992)認為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在句法結構上的差異,譯文無法一直保留原文的主位結構;李運興(2002)具體描述了小句主位層面上的語際轉(zhuǎn)換情況;陸國飛(2007)指出,譯者須對原文小句主位結構進行轉(zhuǎn)換,使譯文符合譯語表達習慣;楊芳(2013)認為新聞語篇翻譯時應該在保證原文語篇意義和譯文可讀性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結構。Baker(1992)探討譯者對主位推進模式的處理時提出,可以在不扭曲譯語語篇的情況下保留原文的主位模式;但如果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無法在譯語中自然地再現(xiàn),可以放棄原文原有的主位推進模式。劉富麗(2006:310)指出譯者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照原文的主位模式;李健、范祥濤(2008)認為在譯文中保留原文語篇信息結構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保留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總的來看,目前主位與主位推進的翻譯轉(zhuǎn)換研究基本圍繞譯文如何保留或改動原文的主位或主位推進模式這一點展開,對主位或主位推進模式改動或保留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幾乎未做出過探討。
實際上,翻譯過程中主位或主位推進的轉(zhuǎn)換往往會導致說話人或作者所選擇的具體信息傳遞模式發(fā)現(xiàn)變化,特定內(nèi)容會發(fā)生強化或弱化改變,話題與信息焦點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譯文建構與原文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一點尤其在新聞編譯的主位改動中表現(xiàn)突出。因為新聞翻譯人員(往往也是新聞記者)往往從語言層面對國際新聞進行本土化處理,使之符合譯語的語言、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成為譯語環(huán)境下本土化的“新聞”(Munday,2007:151),同時符合譯語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要求和譯語讀者的認知期待(徐英,2014,2015)。在國際新聞本土化過程中,原有的新聞意義、形式和功能等被重新協(xié)商,而主位選擇便是其中需要被重新協(xié)商的要素之一。主位選擇改動自然有英、漢語言差異的原因,但也有語言之外意識形態(tài)的驅(qū)動。本文將從24篇南海問題新聞語料原、譯文小型語料中選取典型例證,考察主位選擇改動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2.0 主位選擇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
英語和漢語主位結構存在著相似性。首先,英語與漢語對主位結構的劃分類似,都存在單項主位、小句主位和復項主位的情況。其次,英、漢語在主位結構與信息結構關系方面也相似。信息結構和主位結構具有緊密的語義關系;主位結構中,主位在前,述位在后;信息分布上,主位常常是已知信息,述位常常是新信息。(Halliday,1994:299)一般情況下, 說話者從已知信息中選取主位,而句末信息,即新信息的高潮位于述位之中。已知信息/新信息以受話人為標準,主位/述位則以講話人為標準(同上)。漢語的信息結構情況與英語類似,正如呂叔湘(1984:468)所說:“把已知的部分說在前,新知的部分說在后?!?/p>
英語和漢語主位結構存在著相似性,使得順句序翻譯保留原文原來的主位結構成為可能;類似地,譯文維持原文原有的主位推進模式也就成為可能。當然,由于英語和漢語表達習慣不同,譯文翻譯時對原文的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進行改動也很正常,而且有時是必須進行的單純性語言差異引起的必要性改動(obligatory shifts)。不過,由于新聞編譯機構與原新聞機構的意識形態(tài)和服務的受眾出現(xiàn)不同,譯文對原文有時會出現(xiàn)非單純性英漢差異造成的改動(可以稱為“非必要改動”(nonobligatory shifts),這些非必要性改動的背后往往蘊含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下文將對這些非必要性改動背后可能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通過實例加以探討,主要從小句的主位選擇和語篇的主位選擇兩個層面加以考察(主位用黑體字標明)。
2.1 小句主位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轉(zhuǎn)換
整體而言,語料中主位變動的情況有四種:無標記主位變?yōu)闃擞浿魑?、無標記主位變?yōu)闊o標記主位+1(主位實際內(nèi)容變動)、標記主位變?yōu)闃擞浿魑?1(主位實際內(nèi)容變動)以及無標記單項主位變?yōu)樾【渲魑弧?/p>
1) 無標記主位→標記主位
例1. 原文:Some 200 Vietnamese demonstrators protested against China’s expanding influence over the sea on Sunday.(WallStreetJournalJune 10, 2011)
譯文:周日,越南示威者抗議中國對該海域不斷擴大的影響。①
例1中,原文無標記主位Some 200 Vietnamese demonstrators(越南大約200名示威者)在譯文中變?yōu)闃擞浿魑弧爸苋铡?;把時間作為話題是出于漢語習慣。譯文中無標記的第二主位“越南示威者”與原文的無標記主位出現(xiàn)差別:原文主位越南示威者具體到約二百人,譯文將數(shù)字刪除。具體數(shù)字刪除后,具體的示威人數(shù)得以模糊和神秘化。
例2. 原文:Chinese officials were genuinely surprised and subsequently incensed when smaller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dared to defy China by openly encouraging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throughout 2010. (WallStreetJournalJune 6, 2011)
譯文:2010年,一些東南亞小國膽敢反抗中國并公開鼓勵美國介入到南中國海爭端中來,這使中國官員非常吃驚并感到惱火。②
例2中,原文為無標記主位Chinese officials(中國官員),話題是中國官員,關注的是中國官員吃驚和惱火等負面情緒,將中國負面情緒置于顯著化位置。原文的述位“2010年”在譯文變成標記主位,成為話題出發(fā)點,關注點是2010年東南亞做出讓中國吃驚和惱火的行為,東南亞小國行為被凸顯,同時把中國的負面情緒的描述放在相對不顯著的位置。
2) 無標記主位→無標記主位+1
例3. 原文: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 want U.S. help in dealing with China’s aggression.
(WashingtonPostJune 23, 2011)
譯文:希拉里公然為菲律賓壯膽打氣。③
例3中,原文為無標記主位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菲律賓和日本),話題是菲律賓和日本,關注點是菲律賓和日本;譯文也是無標記主位,但主位變成希拉里,話題變?yōu)橄@?,關注點也變成了希拉里。也就是說,美國媒體更關注菲律賓和日本有什么想法,而《參考消息》則更關注希拉里有什么動作。
例4.原文: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allege that Chinese naval vessels have harassed oil-exploration vessels working in what United Nations maritime laws define as these countries’ domestic economic zones. (WallStreetJournalApril 4, 2012)
譯文:菲律賓和越南均稱,它們在其各自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工作的石油勘探船一直受到中國海軍艦船的騷擾。④
例4中,原文的第二主位是無標記的China naval vessels(中國海軍軍艦),關注點是中國海軍軍艦,也就是美國媒體要告訴讀者的是中國海軍軍艦挑釁菲律賓和越南,凸顯中國挑釁;編譯后,譯文第二主位變?yōu)闊o標記的“它們”,即越南和菲律賓,關注點變?yōu)樵侥虾头坡少e。換言之,《參考消息》要告訴讀者的是越南和菲律賓處于什么境況,一定程度上避過了原文對中國挑釁的凸顯。
例5. 原文:It was billed as a new assertiveness, when India’s usually meek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supposedly looked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in the eye at a summit in Bali last weekend and defended his country’s “commercial” right to explore for oil and ga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PostNov 27, 2011)
譯文:印度總理辛格通常表現(xiàn)得溫順謙和,當他在上周末于巴厘島舉行的峰會上與中國總理對視并為自己國家在南中國??碧接蜌獾摹吧虡I(yè)”利益辯護時,他的這一舉動被視作是新的強硬姿態(tài)。⑤
例5中,原文第一主位是it(it上下文代替的是總理舉動),第二主位是Prime Minister,話題圍繞印度總理的舉動展開,重點講印總理的舉動與強硬姿態(tài)之間的關系。譯文主位是印度總理,第二主位仍然是印總理,第三主位是印總理的舉動。話題主要圍繞印總理展開,強調(diào)印度總理上周舉動與通常舉動的差別。很明顯,譯文強調(diào)點與原文出現(xiàn)差別。
3) 標記主位→標記主位+1
例6. 原文:In the East China Sea, where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aintain significant naval forces, China has largely limited itself to probing around the territory of Japan and ostentatiously sending flotillas through waterways near Japanese islands. (NewYorkTimesOct 25, 2011)
譯文:在東中國海,美國和日本都駐有龐大的海軍,中國則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在日本領土周邊逡巡,趾高氣揚地派遣船隊通過日本諸島附近的水路。⑥
例6中,原文主位從In開始,一直到naval forces結束,第二主位是中國。原文以美國和日本重點駐軍的東中國海為話題,關注點是中國的舉動,中國舉動為新信息。很明顯,原文想讓讀者更多關注的是中國的負面行為。
相比較而言,譯文中第一主位是“在東中國海”,“美國和日本”與“中國”是第二主位。譯文以東中國海為話題,關注點是東中國海情況:新消息為美國和日本一方的舉動以及另一方中國的舉動,將兩方的舉動加以對照。換言之,譯文讓讀者更多關注的是東中國海美日龐大海軍駐扎與中國局限行動的鮮明對照。
4) 無標記單項主位→小句主位
例7. 原文:Beijing was infuriated last year w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declared in a speech in Vietnam that the U.S. had a national interest in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llStreetJournalNov 20, 2011)
譯文:去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越南講話時宣稱南海航行自由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就讓北京十分惱怒。⑦
例7中,原文是無標記的主位Beijing(北京),以北京為話題展開,關注點是北京:北京十分惱怒,強調(diào)中國的負面信息。原文單項主位在譯文轉(zhuǎn)為小句主位“去年……國家利益”,話題變成美國有關南海航行自由問題的言論,關注點在美國的言論:美國發(fā)表讓中國惱怒的言論,強調(diào)美國的負面信息。
2.2 語篇主位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轉(zhuǎn)換
美國媒體新聞經(jīng)過《參考消息》編譯后,原新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有時會出現(xiàn)改動,話題出發(fā)點和突出的信息相應地出現(xiàn)變動。以《紐約時報》2011年6月10日一篇題為“Dispute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 Escalates over Competing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的文章為例。⑧《紐約時報》標題的主位是Dispute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中越糾紛),述位是Escalates over Competing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南海爭議升級)”;《參考消息》標題的主位是小句“越‘吵熱’南海爭議”, 述位是“欲何為”。為使主位推進模式對比時更加清晰,新聞正文的主位和述位分析時用其中的核心詞來表達。
表1 原文摘譯部分與譯文主位選擇對比
(TST=原文摘譯部分;TT=譯文;T=主位;R=述位)
從表1可以看出,譯文與原文摘譯部分的主位選擇大致類似。兩者的主位推進模式都是:越南—越南演習—中越糾紛。主位是以說話人為取向的,表達說話人關心的事情。越南/越政府(3次)、越南軍演(2次)成為主位的次數(shù)較多,很明顯,譯文關心的正是主位推進模式所揭示的主要內(nèi)容:越南(政府)和越軍演??偟膩砜?,譯文正文的主位推進與譯文標題的主位相呼應,因為標題中“越吵熱南海爭端”指的就是越軍演一事。
述位表達的是對聽話人而言的“新信息”,也是說話人想讓聽話人關注的信息。從表1的述位信息推進是:演習—糾紛升級—演習—對抗—演習,可以看出,譯文想讓讀者注意的是演習導致糾紛升級這一點。譯文新聞正文想要突出的信息與譯文新聞標題中的述位突出的信息“欲何為”相呼應。
表2 原文全文的主位選擇情況
(T=主位; R=述位,←→表示中越糾紛;↓↑表示中越角力實際表現(xiàn))
在表2所列的原文新聞內(nèi)容的26個主位中,中越糾紛(糾紛同義詞或含有糾紛的)為主位5次,明確美國媒體關注點是中越糾紛。中國做主位7次,越南做主位10次,中國和越南各出現(xiàn)5次成為中越角力的主角。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媒體還重點關注了中越之間的角力。另外,越南軍演做主位4次、中國鄰國做主位3次。這樣一來,美國媒體主要的主位推進模式(按照出現(xiàn)頻率高低)大致是:中越糾紛—越南—中國—越南軍演—中國鄰國。很明顯,原文正文主要關心點是中越糾紛,這與譯文標題中的主位“中越糾紛”相對應。
從表2看,述位突出的信息是中越糾紛升級,比如越南軍演、中越之間具體的口頭和實際沖突與實力較量,其次為糾紛性質(zhì)與糾紛成因,以及鄰國牽涉其中等內(nèi)容。從述位推進模式看,原文正文想讓讀者注意的主要是中越糾紛升級,與標題中述位突出的信息“南海爭議升級”相對應。
對比譯文與原新聞全文主位結構與主位推進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參考消息》將美國媒體編譯后,關注點從中越糾紛和角力轉(zhuǎn)為越南軍演,突出的信息(即想讓讀者了解的信息)從中越南海糾紛升級這一狀況轉(zhuǎn)為越軍演導致糾紛升級這一因果關系上。換言之,通過編譯改動,譯文的關注點和突出的信息與原文有了非常大的變動,反映了《參考消息》與《紐約時報》的觀點與立場的差異。
3.0 結論
從以上譯文對原文主位選擇做出的編譯改動來看,相比較于原文,譯文主位選擇出現(xiàn)不同,強調(diào)的信息或話題也出現(xiàn)不同,建構的社會現(xiàn)實相應地出現(xiàn)了不同。具體而言,從小句層面講,一方面,譯文通過對原文的主位選擇加以改動,對特定內(nèi)容進行了凸顯或弱化,成功轉(zhuǎn)移話題與信息焦點,比如例3和例5。另一方面,譯文所做的改動有時還達成揚內(nèi)抑外的目的:淡化中國的負面,強調(diào)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的負面。比如,例6中,譯文將原文的主位中國轉(zhuǎn)為美、日與中國,將原文關注的中國一方舉動轉(zhuǎn)為對美日與中國兩方的舉動加以對照,從而將原文凸顯中國負面轉(zhuǎn)為凸顯美日的負面同時弱化中國負面。
從語篇層面講,譯文通過改動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成功地將關注點從中越糾紛和角力轉(zhuǎn)為越南軍演,將突出的信息(即想讓讀者了解的信息)從中越南海糾紛升級這一狀況轉(zhuǎn)為越軍演導致糾紛升級這一因果關系上。
《參考消息》主位選擇所做的以上編譯改動,是各國本土化處理國際新聞時的慣常做法。本土化編譯的目的在于突破語言文化和地理的桎梏,向譯語受眾提供了他們想要的那部分“新聞”。(Bielsa,2007:145)正如Nossek(2004)指出的那樣,各國新聞機構對國外新聞的報道傾向通常與該新聞機構所在政府的外交政策傾向相一致,因為社會政治環(huán)境以及新聞記者對國家利益的理解會決定其對自身角色的理解。另外,對新聞機構的譯者來說,新聞翻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對原文的忠實性(faithfulness)要讓位于對新聞事件保持的客觀性(objectivity),譯者在翻譯的同時要對所譯新聞加以編輯。(Bielsa,2007:144)因此,新聞譯者在編譯國際新聞時需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導致的中西方新聞價值的差異以及受眾的閱讀期待差異等因素,積極地維護自己的話語權(程維,2010),把握好政治言辭的合理修正,避免西方輿論誤導(陳明瑤,2001),解構原新聞中帶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原敘事,引導譯語受眾理性認識“我者”和“他者”,同時避免極端民族主義話語(程維,2013)。
注釋:
①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6月11日。
②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6月7日。
③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6月25日。
④ 詳見《參考消息》2012年4月6日。
⑤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11月28日。
⑥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10月27日。
⑦ 詳見《參考消息》2011年11月22日。
⑧ 編譯后以“越執(zhí)意‘吵熱’南海爭端欲何為”為題發(fā)表在《參考消息》2011年6月12日第一版上。
參考文獻
[1] Baker, 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 Bielsa, E. 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agencies[J].Target, 2007,(1):135-155.
[3] Danes, 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A]. In F. 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 The Hague: Mouton, 1974.106-128.
[4]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5] Hatim, B.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
[6] Munday, J.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A textual approach[J].TheTranslator, 2007, (2):195-217.
[7] Nossek, H. Our news and their news: The rol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verage of foreign news[J].Journalism, 2004,(3):343-368.
[8] 陳明瑤. 淺析英語新聞編譯加工[J]. 中國翻譯,2001,(5):33-35.
[9] 程維. 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新聞編譯——以《參考消息》防控甲流的幾則新聞稿為例[J]. 上海翻譯,2010,(3):27-32.
[10] 程維. “再敘事”視閾下的英漢新聞編譯[J]. 中國翻譯,2013,(5):100-103.
[11] 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2] 李健,范祥濤. 基于主位推進模式的語篇翻譯研究[J]. 語言與翻譯,2008,(1):62-66.
[13] 李運興. “主位”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19-22.
[14] 劉富麗. 英漢翻譯中的主位推進模式[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309-312.
[15] 劉士聰,余東. 試論以主/述位作翻譯單位[J]. 外國語,2000,(3):61-66.
[16] 陸國飛. 從主位結構理論看譯文的構建[J]. 中國外語,2007,(6):93-96.
[17] 呂叔湘. 漢語語法論文集[C].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8] 王斌. 主位推進的翻譯解構與結構功能[J]. 中國翻譯,2000,(1):35-37.
[19] 徐盛桓. 主位和述位[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1-9.
[20] 徐英. 新聞編譯中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轉(zhuǎn)換探索[J]. 中國翻譯,2014,(3):96-100.
[21] 楊芳. 主位結構視角下新聞英語漢譯的分析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3):108-111.
[22] 朱永生,嚴世清.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再思考[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Changes in Theme and Rheme and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
XU Ying1, JIANG Bin2
(1.English Department,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The choice of Theme decides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me in TT will necessarily strengthen or weaken certain information of ST and bring changes to the topic and focus of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n the ST, which will result in a social reality in the T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S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Theme and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me on both clausal and discoursal level.
Key words:Reference News; trans-editing; Theme and Rheme; ideology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2-2643(2016)01-0102-07
作者簡介:徐英(1972-),女,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MTI專業(yè)學位導師。研究方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翻譯研究。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外交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機構新聞翻譯中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項目編號:3162013ZYE01)、北京市與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語言與國際關系——話語策略與話語建設”、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機構新聞翻譯情境下國家身份建構的功能與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4WYB032)的資助。
收稿日期:2014-12-28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