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鯤
?
《口筆譯研究中的社會學轉(zhuǎn)向》介評
陽鯤
近二十年來社會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發(fā)展迅猛,其中當代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會學理論和概念給翻譯研究帶來了創(chuàng)新的維度和空間。2014年John Benjamins公司出版TheSociologicalTurn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口筆譯研究中的社會學轉(zhuǎn)向》),該書由序言和七篇論文組成,從理論的角度和實踐的層面借鑒布迪厄社會學概念,重新審視譯者的身份地位與翻譯行為,積極實踐并推動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zhuǎn)向,成為翻譯社會學研究領(lǐng)域的又一重要文獻。本文擬對此書做一評介。
《口筆譯研究中的社會學轉(zhuǎn)向》的主編Angelelli博士現(xiàn)為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語言與跨文化研究系資深教授,美國翻譯研究協(xié)會主席,TheTranslator、Meta、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等期刊的顧問或編委,研究領(lǐng)域包括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口筆譯研究,在社會學視角的口譯研究方面著述頗豐。Angelelli(2014)在序言中指出,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文化轉(zhuǎn)向到如今的社會學轉(zhuǎn)向,譯者的行動主體性問題以及翻譯行為當中的社會因素受到了學界更多的關(guān)注。本文集作者的共識是譯者是社會行動者,翻譯行為的行動主體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首篇論文“翻譯社會學及其行動主義轉(zhuǎn)向”(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nd its“activist tum”)的作者Michaela Wolf是西方翻譯學界的新銳人物,奧地利格拉茲大學翻譯系教授,其主要學術(shù)興趣是翻譯社會學、文化研究、翻譯史。她認為翻譯社會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將翻譯過程背后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與譯作、譯者在社會中的處境、地位相聯(lián)系看待,關(guān)注翻譯的過程、翻譯的眾多社會特征,尤其是意識到在開放的、全球的、變化著的翻譯系統(tǒng)中所牽涉到的各類機構(gòu)(agencies)和各種行動者(agents)。Wolf重點考察了當今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翻譯社會學核心概念之一的“譯者習性”(translator habitus)所具有的新內(nèi)涵。翻譯的社會、政治屬性使其在現(xiàn)代國際外交、經(jīng)濟、軍事等領(lǐng)域的介入日益凸顯,無可避免地牽涉到所處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和抵抗行動,翻譯活動中譯者的干預作用受到其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譯者習性中具有政治的內(nèi)涵,具有一種“行動主義”(activist)性質(zhì)。她提出關(guān)注譯者和翻譯研究學者“行動主義”的政治習性,倡導翻譯社會學的“行動主義”轉(zhuǎn)向。她的這一主張與美國學者Maria Tymoczko(2010)主編的Translation, Resistance, Activism的主題不謀而合,表明譯者的行動主體性、翻譯作為倫理的、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活動形式之一的性質(zhì)成為近年來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視域中的新興話題。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Nitsa Ben-Ari在“作為譯者、編輯和出版商的政治異類”(Political dissidents as translations editors and publishers)中,指出上個世紀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委任統(tǒng)治(1917-1948)的時代背景下,以色列的修正主義者(Revisionists)在新興的以色列文化和國家的性質(zhì)問題上,和開國總理David Ben-Burion代表的當權(quán)陣營持不同政見,成為政治異類(political dissidents),這一陣營中的知識分子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被迫在私有的、處于文化邊緣的通俗文學出版行業(yè)中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謀生存。通過對他們內(nèi)部異質(zhì)的、甚至互相沖突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職業(yè)行為、職業(yè)認同度、譯作讀者等方面進行描述分析,作者認為:他們這一迫不得已的集體行為,并不能從布迪厄提出的“個人慣習”(personal habitus)與“場域慣習”(field habitus)的雙向關(guān)系論述中得到很好的解釋,布迪厄的“階級慣習”(class habitus)概念具有局限性。這些或成功或卑微的政治異類不是受到文學或翻譯場域本身的慣習所推動,而是把翻譯、編輯、出版工作當成其唯一的武器,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顛覆性工具,以期利用其微薄的象征和物質(zhì)資本來進行文化場域內(nèi)的權(quán)力斗爭。
根據(jù)布迪厄的觀點,在研究個體的時候,對其“社會軌跡”(social trajectory)(Bourdieu 1993:276)進行考察,至關(guān)重要。Simeoni(1998)率先將布迪厄的慣習概念引入翻譯研究,開啟了對譯者慣習的研究?!胺g家的長老——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的翻譯方法論”(“The sheikh of the translaturs”:The translation methodology of Hunayn ibn Ishaq)一文聚焦公元九世紀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著名學者、翻譯家Hunayn ibn Ishaq(公元809~873年,歐洲人稱之為Joannitius)。作者采用Gouanvic(2005)的觀點,認為翻譯策略不是譯者遵循或打破翻譯規(guī)范的有意識的選擇,而是譯者個人的慣習使然,慣習與翻譯場域相互作用、影響,建構(gòu)對方又為對方所建構(gòu)。Hunayn是向阿拉伯翻譯介紹希臘科學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為促進希臘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貢獻,阿拉伯學者稱他是“翻譯家的最高長老”。他通曉希臘語、古敘利亞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指導巴格達智慧館翻譯局的全部科學著作的翻譯,親譯了希臘的醫(yī)學、物理學、天文學、哲學等著作,翻譯了大量高質(zhì)量的典籍。他在翻譯過程中,將希臘著作由希臘文譯成古敘利亞文,再轉(zhuǎn)譯成阿拉伯文,從句子層面把握整體意義,表達流暢精確,文字精煉優(yōu)美,對原文做了大量注釋、評介、增訂,對已譯出的著作做了重譯和修訂。針對阿拉伯語所沒有的自然科學詞匯,他引進希臘新詞匯,或創(chuàng)造出適應阿拉伯語的新詞匯予以準確的表達,使外來語匯阿拉伯化。文章還從這位翻譯家的生平、當時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方面,分析確定其個人慣習,探討其翻譯方法論。Ghada Osman的這一翻譯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是首次對侯奈因的翻譯進行研究的英語論文。
“重譯《孫子兵法》:文化資本乃取勝之道”(TheArtofWarin retranslating Sun Tzu:Using cultural capital to outmatch the competition)以布迪厄社會學中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為理論框架,對《孫子兵法》的兩個英譯本進行案例分析。翻譯體現(xiàn)權(quán)力關(guān)系和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翻譯場域充滿斗爭。在布迪厄的分析中(Bourdieu 1993),文化資本是某種形式的權(quán)力資本,文化再生產(chǎn)者為此進行爭奪。文化資本首先指一套培育而成的傾向,即慣習,以一種身體化的狀態(tài)(embodied)存在。其次,文化資本以一種涉及客體的客觀化的形式存在(objectified),可以通過銷售進行轉(zhuǎn)移,文學作品、譯作等都是這種形式的文化資本。以機構(gòu)化的形式(institutionalized)存在的文化資本包括各種證書、資格和社會頭銜。因此為了爭奪文化資本,競爭者必須擁有這三方面的資本。作者Zhongwei Song對《孫子兵法》兩位英譯者的翻譯策略分析也就以此為據(jù)。美國的Samuel Griffith作為一名職業(yè)軍人,曾在駐中國美軍中任職并在北平學習漢語,他對中西方軍事理論深感興趣,更于1960年到牛津大學攻讀軍事學。Griffith形成的慣習中具有對有價值軍事著作的強烈喜好傾向,由于有較深的漢語功底以及對《孫子兵法》等中國軍事理論的長期研究,Griffith積累了充足的文化資本。其譯本除了有《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正文加注的英譯文字外,還包含序言、導論和附錄,涵蓋了孫子其人、《孫子兵法》文本流傳、戰(zhàn)國時代歷史背景、孫子時代的戰(zhàn)爭、孫子論戰(zhàn)爭、《孫子兵法》與毛澤東、《孫子兵法》對日本軍事思想的影響、《孫子兵法》的西語譯本、注家簡介等研究內(nèi)容。此外,譯者邀請了世界著名的英國戰(zhàn)略理論家Liddell Hart為其作序,這些競爭策略使其譯本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資本,從而能在眾多英譯本中勝出。1999年美國實業(yè)家Gary Gagliardi為了讓自己的譯本在這一經(jīng)典文獻的重譯市場上取勝,也采取了眾多策略。一是在原文之后,逐字加注相關(guān)英文字于譯本左頁,然后將其相應的英文整段譯文并排列與同譯本右頁;二是較多使用簡單句,三是常采用直接敘述的第二人稱視角。另外Gagliardi的軍人家庭背景,以及將孫子謀略應用于市場營銷活動中所獲得的成功,使得其英譯本在商業(yè)界引起廣泛反響,他成功地將其文化資本轉(zhuǎn)化為了經(jīng)濟資本。
第五篇文章“意大利的另一黑手黨:跨文化翻譯之旅”(Italy’s other Mafia:A journey into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對意大利作家Roberto Saviano的暢銷書《克莫拉》(Gomorrah)的英譯本(2007)進行了翻譯批評分析?!翱四笔悄遣焕账沟暮谑贮h,它涉足各個領(lǐng)域:販毒、敲詐勒索、商業(yè)、政治、有毒廢料處理,是意大利最古老的有組織犯罪團體。該書在意大利國內(nèi)創(chuàng)下120萬冊的銷售記錄,并被譯成多國語言。論文作者對其英譯文的描述性批評基于翻譯社會學的啟示:在跨文化和身份塑造的語境下,譯者成為社會中具有建構(gòu)作用的行動者,他/她通過文字的選擇,影響原語文化在譯語文化當中的描寫與感知,從而在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革中獲得能動性。Caliendo從三個方面對原、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具有象征意義的克莫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與意大利社會歷史背景知識形成語外照應(exophoric references)的詞匯的翻譯、法律與犯罪領(lǐng)域的術(shù)語的翻譯,認為英譯者對這些詞匯所做的語義泛化(semantic generalization)、簡化(simplification)、以及省略等一些保守處理,沒有遵循“異化”的翻譯策略(73-92),因此沒有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原作的信息功能、原作者的寫作目的,即向世人揭露不同于更為人所知的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克莫拉”組織對全球不容忽視的、致命的影響,它是現(xiàn)代社會一大公害,意大利深受其害。
兩位丹麥學者在“國際組織中的譯者:以在歐盟工作的丹麥譯者為例”(Translator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 special breed of high-status professionals?Danish EU translators as acase in point)中,以問卷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分析的方式,對比研究了63位在歐盟工作的丹麥譯員和113位在丹麥國內(nèi)工作的丹麥譯員對自己職業(yè)地位高低的主觀感受。他們設(shè)計的調(diào)查問卷圍繞五大類問題:對譯者地位和威望的總體感受、薪酬、學歷及專業(yè)技能、權(quán)力和影響、可見性(visibility)。采用的定量分析工具為常用的SPSS統(tǒng)計軟件,目的是驗證其假設(shè):在像歐盟這樣的國際組織工作的丹麥譯員比在國內(nèi)工作的丹麥譯員享有更高的職業(yè)地位,因為前者的工作場所優(yōu)越、薪酬豐厚。然而,研究結(jié)論并不支持這一假設(shè):前者并不比后者享有更高的職業(yè)地位和威望;盡管兩者都具有高學歷和專業(yè)技能,其影響都比較低;前者盡管薪酬高,但工作地點的可見性和職業(yè)可見性都不如后者,因此在國際組織工作的譯員并非具有較高職業(yè)地位的專業(yè)人士。作者進一步認為翻譯職業(yè)的較低地位是這一職業(yè)本身固有的,而不是歷史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這一現(xiàn)實是否與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性、譯者的屈從慣習(habitus of subservience)有關(guān),則是作者指出的有待下一步研究的問題。
最后一篇文章“對話口譯中的權(quán)力”(Power in face-to-face interpreting events)吸取???Foucault)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networks of relations)、布隆馬爾特(Blommaert)的表達權(quán)(voice)、使文本化(entextualization)以及溫格(Wenger)的身份(identity)、共同體(community)、結(jié)盟(alignment)的相關(guān)理論將權(quán)力的宏觀結(jié)構(gòu)與社會實踐中的具體例子聯(lián)系起來,具體討論了譯員實施交際性權(quán)力(interactional power)的三種主要方式:成為交際過程中的共同談話者、實施某種舉動向交際一方賦權(quán)、采取非中立的立場。作者的例證表明,權(quán)力在包括譯員在內(nèi)的各交際參與方之間得以體現(xiàn)、實施、協(xié)商和重新平衡。從體制上看,參與各方最初所處的地位和掌握的權(quán)力各不相同,但這種內(nèi)在的不平等會在交際過程中不斷得到協(xié)商調(diào)整,故而被重新語境化。因此,此類研究不僅和口譯研究相關(guān),和口譯從業(yè)者、培訓者、口譯職業(yè)標準和規(guī)范的制定者,以及口譯服務的使用者也密切相關(guān)。作者所引述的???、布隆馬爾特和溫格等人的觀點對布迪厄場域和慣習的理論框架不是一種替代,而是一種補充,布隆馬爾特和溫格都明確承認布迪厄的理論對自己思想的影響。本文的第一作者Ian Mason博士是英國赫瑞瓦特大學教授,譯界知名學者,在話語分析、篇章語言學、交際語用學、禮貌原則和關(guān)聯(lián)理論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與Basil Hatim 合著的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話語與譯者》)為國內(nèi)學人所熟悉。
翻譯是社會活動的產(chǎn)物,翻譯的生產(chǎn)、傳播、消費、接受等活動都存在社會語境化問題。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各種翻譯現(xiàn)象及其社會機制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探索翻譯研究的社會學途徑,無疑能為翻譯學開拓新的研究領(lǐng)域,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理論思維和視野。翻譯與社會的研究維度是國際翻譯學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之一(李紅滿 2014: 25),相關(guān)論述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出現(xiàn)。本世紀以來,重要的翻譯社會學論文集并不多見,本文集主要借鑒布迪厄社會學的核心概念“資本”以及“慣習”,多角度透視、多方位觀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能動性和權(quán)力,對翻譯社會學這一宏觀主題進行理論闡發(fā)和實證論述,既有史料的梳理、現(xiàn)實的剖析,更有彰顯學術(shù)個性的創(chuàng)新開拓,是繼2007年的論文集《建構(gòu)翻譯社會學》(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以來,對翻譯社會學這一新興領(lǐng)域的重要貢獻。
這本西方出版的論文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十位作者中有八位是女性學者、有兩位是中國人:Wen Ren是四川大學的教授任文,Zhongwei Song是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任教的宋中衛(wèi)博士。女性作者主體、中國學人這兩個因素無疑增加了文集作者和觀點的代表性。讀者若對翻譯的社會層面感興趣,則推薦一讀。
與西方當前如火如荼的研究狀況相比,目前國內(nèi)的翻譯社會學研究還比較薄弱,散見于學術(shù)刊物的研究成果不夠系統(tǒng)深入,專著形式和文集形式的論述少之又少。并且,對西方社會學家理論的引用闡發(fā)以布迪厄居多,其他當代的社會學家,如尼可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拉圖爾(Latour)、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哈貝馬斯(Jurgen Harbermas)等人的理論未能引起翻譯學界足夠的重視。因此,借鑒學習此類西方同行的研究成果,擴大自己的學術(shù)視野顯得尤為緊迫。
Angelelli,C.V.(ed.).2014.TheSociologicalTurn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rs[C].Amsterdan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Bourdieu, P.1993.TheFieldofCulturalProduction:EssaysonArtandLiteratur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uanvic, Jean-Marc.2005.A bourdieusian theory of translation, or the coincidence of practical instances: Field,habitus,capital and illusio' [J],TheTranslator(2): 147-166.
Simeoni, Daniel.1998.The pivotal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s habitus[J].Target(1): 1-39.
Tymoczko, Maria.(ed.) 2010.Translation,Resistance,Activism:EssaysontheRoleofTranslatorsasAgentsofChange[C].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李紅滿,2014,國際翻譯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翻譯》(2):21-26。
(陽鯤:廣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
通訊地址:510320 廣州市海珠區(qū)侖頭路21號廣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6-05-08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一般項目的部分成果,項目號:GD15CWW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