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
【摘要】武術作為高中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僅承擔了其他體育項目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還承載了品德培養(yǎng)與文化傳承教化的作用。所以,高中武術教學要立足于教學設計與教學進程,在課堂教學中把品德培養(yǎng)滲透到武術套路技術甚至到每個動作中去,從思想源頭上使學生樹立良好的武術觀,扭轉學生對武術的誤解,從而達到增強體魄與加強道德修養(yǎng)同步提升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武術 品德培養(yǎng) 傳統(tǒng)文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00-02
新課改以來,注重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弘揚已經成為了高中課程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結合“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高中體育中的武術教學也承載著重要的品德培養(yǎng)和教化功能。因此,在高中武術教學中滲透品德培養(yǎng)和德育教育,成為眾多武術教練極為重視的課題,也是高中武術教學突破“重套路輕修養(yǎng)”困境的一個契機,轉變社會和學生對武術存有偏見的機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和經驗,將傳統(tǒng)武德與現(xiàn)代品德培養(yǎng)結合起來,探究一條高中武術教學武術與德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教學路子。
一、高中武術教學安排的設計,要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安排等多方面圍繞品德培養(yǎng)的滲透來進行,要樹立以武養(yǎng)德、以德育武的教學思想,把品德培養(yǎng)與武術學習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高中武術教學要滲透品德培養(yǎng),首先要從教學設計上入手。眾所周知,教學設計作用教學的主線,其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高中武術教學要滲透品德培養(yǎng),就要結合高中生總體培養(yǎng)目標和體育教學目標,歸納出品德培養(yǎng)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我暫把它簡稱為“三心”:第一,要有尚勇保國的勇敢之心,即習武為強身健體、熱忱之心、保家衛(wèi)國等品質,從而不斷強化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達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目標;第二,要有正義勇為的進取之心,即學習武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匡扶正義、不畏強權、不畏艱難的進取精神,從而樹立學生見義勇為、積極進取的品德,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精神。第三,要有寬廣胸懷的博愛之心,即學習武術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尊師重道、以禮待人、虛懷若谷的品德,在謙虛博愛的習武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心懷天下、心憂天下的博愛精神。高中武術教學設計要把“三心”滲透到教學目標中,通過武術教學來滲透品德培養(yǎng),從而錘煉學生優(yōu)秀品質。
我們以高中武術教學中常見的馬步教學為例,在教學設計中品德培養(yǎng)要與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把“三心”通過教學步驟來逐步實現(xiàn)。蹲馬步對于普通高中學生來說,能夠堅持兩分鐘就是一個很驚訝的事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把動作示范,學生學習情況比較來培養(yǎng)學生博愛之心,認識到學習馬步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延伸到馬步在中國武術中的基礎作用及其文化內涵,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小結中安排學生進行蹲馬步比賽,教師也親自參與進來,起到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這樣一來,不僅考驗學生運作的標準性,而且考驗學生的耐力,從而調動學生的進取之心和勇敢之心的培養(yǎng)。馬步作為武術基本功的一個內容,教學難度并不大,但要把馬步的作用與品德培養(yǎng)滲透結合起來,從而挖掘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關系,才能使學生樹立以武養(yǎng)德、以德育武的觀念。
二、充分掌握學生的認知實際,以武術教學課堂為載體,發(fā)揮教學相長互促的作用,把品德培養(yǎng)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保障品德培養(yǎng)在高中武術教學的優(yōu)先位置。
對于高中生來講,他們對于武術的認識來自于小說和影視作品,而小說和影視作品不可避免夸大了武術,這也會影響高中武術教學的開展。高中生處在身體與心理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也有強烈的英雄情懷,但現(xiàn)實武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套路教學,遠沒有學生想象中的一葦渡江、飛檐走壁的高絕,很容易讓學生進入學習誤區(qū)。因此,充分掌握學生的認知實際,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接受品德培養(yǎng)的滲透。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走出對武術的歪曲認識,而且還要把武術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尊嚴探索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調動教學進程的諸多因素,使學生深刻認識武術對人的作用。如通過紀錄片《李小龍:永遠的傳奇》來展示中華武術的真實面目和武術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從而扭轉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同時可以更深刻理解武術對中華民族的意義與價值。當然,品德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武術教學課堂是一個滲透與培養(yǎng)平臺,體育教師要善于運用這個平臺,才能真正發(fā)揮出品德培養(yǎng)的作用。
教學評價與教學反饋既是學生學習武術的檢驗,也是品德培養(yǎng)滲透到武術教學的檢驗途徑。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與多角度,保證了學生對武術理解的到位與否,從中也能觀察到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程度。而教學反饋則可以通過跨學科交流與學習來實現(xiàn),如通過與語文教學結合,舉辦以武術為主題的語文知識競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中華武術的源流與發(fā)展,自覺接愛武術精神的熏陶,從而達到滲透品德培養(yǎng)的目標。也可以通過武術動作弧度的變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數(shù)學、物理知識,計算相關武術的力量爆發(fā)值等,從而引導學生對武術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興趣,進而為學生接受品德滲透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總之,武術課堂教學不僅體現(xiàn)在武術內容的授課上,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從武術出發(fā),跨學科進行研究來更深刻認識武術中的中華文明,自覺吸收武術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從而實現(xiàn)武術課堂與評價滲透品德培養(yǎng)的目標。
綜上所述,高中武術教學要通過教學設計與教學進程,在教學思想滲透品德培養(yǎng),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武術的文化內涵,深刻理解武術對修身養(yǎng)性、意志培養(yǎng)、精神熏陶等品德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緊緊抓住中華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結合現(xiàn)代品德培養(yǎng)理念和國家責任,從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格強化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進行滲透與教育,從而通過武術教學來認識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與抱負的信念,進而促使學生在武術教學中自覺加強自身品德培養(yǎng),樹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馬奎星.新課改下高中武術選項教學中武德培養(yǎng)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4(04)
[2]董江,陳志剛.武術訓練中青少年的武德教育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20)
[3]王其飛,張建華.論武德在武術教學中的培養(yǎng)[J].中華武術(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