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
“就近入學”離“最近入學”有多遠?
汪昌蓮
家門口有個小學不能上,卻要跑到一公里外,南京家長顧某很不服氣,將南京市建鄴區(qū)教育局告上法庭。3月21日下午,備受關注的“顧某訴教育局重新劃分施教區(qū)”一案,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法院當庭作出終審宣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澎湃新聞網)
從表面上看,南京家長顧某狀告教育局,因孩子不能“上家門口的小學”,最終被駁回上訴,法院的判決是公正的。畢竟,“就近入學”不等于“最近入學”,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然而,“就近入學”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使得這一規(guī)定在具化為教育行政行為時,可能出現(xiàn)一些誤解。在筆者看來,“就近入學”應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便是“最近入學”。
事實上,法院也認為,“被訴行政行為劃分學區(qū)的方式確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會造成部分適齡兒童未能被安排至離家最近的學校入學。由于建鄴區(qū)目前教育資源不均衡、適齡兒童及學校分布不均勻、街區(qū)形狀不規(guī)則等因素,就近本身并不意味著直線距離最近?!眴栴}是,因“拼房擇?!爆F(xiàn)象嚴重,加之當地教育部門在小學配套建設上明顯缺位,導致孩子不能“最近入學”,教育部門理應為此擔責,而不是一味讓孩子吞下“次優(yōu)選擇”的苦果。
不可否認,因“拼房擇?!眮y象,導致部分適齡兒童戶籍地編制單元內小學班級數量嚴重不足,公眾廣為詬病。但是,僅把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寄托在教育部門,也是不現(xiàn)實的。禁止跨區(qū)擇校,不僅是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是一個涉及公平正義的問題,應該從維護義務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發(fā)對癥下藥。若想徹底打破“拼房擇?!崩娓窬?,必須從國家層面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
可見,家長狀告教育局,當反思教育均衡發(fā)展。各地應加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傾斜的力度,縮小校際間的差距。如果每所學校的教育資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擠破頭往少數幾所學校扎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