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萍
?
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探究——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
□袁海萍
【摘要】本文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提出構建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的設想,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中外學生交流交往情況進行調查,梳理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構建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
當前,高校普遍采取學歷留學生的二級學院管理模式,實行中外學生趨同培養(yǎng)。中外學生共同學習生活,這給高校學生培養(yǎng)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并且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高校應積極挖掘其中機遇,充分了解中外學生特點和需求,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科學設計、有效引導,通過中外學生融合培養(yǎng),培養(yǎng)中外學生共同成才,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本文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通過問卷和訪談,對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中外學生交流交往情況進行調查和梳理,并提出了構建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的建議。
上海財經大學對中外學生實施趨同化管理,現有留學生1000多人,其中學歷學位生占比接近70%,學歷留學生跟中國學生打交道的時間更多,因此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具有較強代表性。本文從中外學生兩方面開展了調查訪談。
1.來華留學生學習生活調查
本調查通過分層隨機抽取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留學生,共發(fā)放問卷189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167份,男女比例為99∶68,涵蓋金融學、工商管理、經濟學、對外漢語等專業(yè)。
(1)留學原因及相關背景。關于選擇來華留學原因,留學生選擇最多包括“學習經歷對我以后找工作有幫助”(43.11%),“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38.92%),“父母朋友推薦”(34.73%),“想在中國旅游和生活”(17.96%),也有其他如“中國大學的學費低”“大學所在的城市吸引我”等。在被調查對象中,20.96%的留學生從沒來過中國,11.98%的在中國待過1~6個月,13.77%的在中國待過6~12個月,20.36%的在中國待過1~2年,14.37%的在中國待過2~3年,17.96%的在中國待過3年以上。上大學前沒學過中文的留學生占7.78%,學過不到1年的占29.34%,學過1~2年的占29.94%,2~3年的占10.18%,3年以上的占22.16%。
對于在上海學習生活是否適應,有25.15%表示很適應,66.47%的同學表示一般,也有7.78%的同學表示不太適應。當進一步追問不適應的原因時,排在第一位的是“學習壓力”(41.32%),其次分別是“中文不好”(37.72%)“感到孤獨”(36.53%)“生活習慣相差很大”(32.34%)“缺少幫助與關心”(23.95%)。當問及留學生最需要的幫助時,提到最多的是“學習方面”,達到52.69%,其次是“課外活動方面”(24.55%)“心理方面”(14.97%)“生活方面”(10.18%)等。
調查發(fā)現,留學生認為在上海難度最大的是“找一份兼職工作”(48.51%),由于語言問題以及相關制度限制,留學生找兼職非常困難,而他們很希望通過兼職工作接觸社會、鍛煉自己或勤工儉學;其次是“應對學業(yè)壓力”(48.5%),“與中國學生在同一課堂上課”(40.72%),一方面是由于語言障礙,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外學生生源質量存在較大差異;隨后依次有“和中國學生交朋友”(26.95%)“找到喜歡吃的食物”(23.96%)“適應中國老師的教學方法”(23.36%)等。
高達62.87%的被調查者表示經歷過孤獨及文化不適,有17.96%的留學生表示得到“學校的培訓或活動幫助”,25.15%的留學生得到“自己國家的學生會等的幫助”,有一些留學生從在華親戚朋友等處獲得幫助,也有一些學生沒有得到太多幫助。
(2)交友情況。留學生認為交中國朋友“有利于適應上海生活”(34.13%)“有利于提高中文口語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29.94%)“可以在學習上幫助我”(21.56%)。28.74%的留學生有“1~2個中國朋友”,20.36%的留學生有“2~5個中國朋友”,有“5個以上中國朋友”的留學生占27.54%,他們的中國朋友大多是“本校的中國學生”(46.11%),也有“別的學校的中國學生”(13.17%)及“社會上認識的中國朋友”(25.15%)等。通過調查,我們也了解到,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交往還不夠深入,大多只是講講話聊聊天,很少有深層次的交流。
對于跟中國學生交友的障礙,留學生認為有“沒有很好的認識機會”(38.32%)“文化差異”(32.34%)“語言差異”(27.54%)“不知道中國學生在想什么”(20.36%)“自己不太主動”(17.37%)“中國學生不太熱情”(11.98%)等。對于中國學生對留學生的態(tài)度,34.13%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學生愿意幫助留學生”,也有20.96%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學生不太愿意幫助留學生”。很多留學生們認為中國學生對美、韓、日和歐洲的留學生更熱情。
(3)學習情況。留學生對自己學習態(tài)度的客觀評價,認為自己“很認真”的占14.97%,“比較認真”占43.11%,有近40%的留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不認真。對于影響學習的最大困難,選得最多的是“中文不好”(57.49%),其次是“不愛學習,沒有信心和熱情”(33.53%)“沒有很好的學習氛圍”(32.34%)“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管”(27.54%)“高中的基礎不好”(28.14%)??梢?,很多學生成績不好是因為態(tài)度問題,高校應開展相關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
對于上課老師,44.91%的留學生認為“大部分老師會幫助留學生”,26.95%的留學生認為“大部分老師對中外學生一樣”,也有25.75%的留學生認為“大部分老師覺得留學生能力一般,不太喜歡留學生”。在訪談中,有同學提到了個別老師認為留學生水平不好,讓留學生退課。如果教師對留學生不能考慮適當照顧,至少要一視同仁,這樣的言行絕不可取。
對于中外學生一起上課,12.57%的留學生認為“留學生應該跟中國學生一起上課,沒有什么困難”,他們認為可以“更好地學習中文”“交更多中國朋友”以及“中國學生在學習上可以提供幫助”等。有部分留學生表示,來中國留學不跟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就不是真正的留學。更多留學生則心有余而力不足,“覺得應該跟中國學生一起學習,不過覺得上課有點兒難跟上”占56.89%,另外有22.75%的留學生“覺得留學生應該單獨開班上課”。不贊成跟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的同學認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占58.68%,有22.16%的留學生“中文不好,交流不方便”,也有一些學生“覺得中國學生看不起留學生”(34.13%),有個別留學生談到部分老師普通話不標準、字跡潦草,對留學生理解有較大難度。
(4)課外活動。關于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留學生選擇最多的是“體育類活動”,占37.13%;其次是“語言文化類活動”和“娛樂類活動”,各占29.94%;還有“朋友聚會”(25.15%)“實踐類活動如志愿者活動”(18.56%)“學術類活動”(17.37%)。60.48%的留學生本學期參加了“1~3次”活動,11.98%的同學參加了3次以上,也有26.95%的留學生沒參加過。留學生滿意度最高的活動是“國際文化日”“漢語大賽”“圣誕晚會”等;留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的組織部門多為“自己國家的同學會”(41.32%)“校留學生會”(29.94%)“院學生機構”(17.37%)及“校學生會或社團”(16.77%)。67.07%的同學表示沒參加過學生組織和社團,有約24.55%的同學參加過如學生會、武術協會、茶道社團等。50.90%的留學生認為“學?;顒雍芏啵m合留學生參加的很少”,也有留學生“不清楚學校有些什么活動”(32.93%)??梢姼咝a槍α魧W生課外活動的組織還需進一步努力。
2.中國學生訪談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中國學生跟留學生的交往主要包括提供學習或生活幫助、共同參加活動、日常生活中交朋友等。受訪同學均表示,無論是跟哪個國家的留學生打交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主要包括:①開闊了視野,了解不同文化和習俗。②提升了人際溝通能力,收獲了友誼,擴展了人際關系脈絡。③在幫助留學生的過程中,獲得被認可感和被需要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④提升了外語知識和能力水平等。
很多中國學生坦言,目前中外學生在學習上還很難做到互幫互助,中外學生差距較大,更多的是中國學生為留學生提供幫助。大多數中國學生在與留學生交往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國別偏好,更傾向于和對自己有利的留學生打交道,比如有的同學希望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更喜歡跟英語國家、法語國家的留學生交往,有的同學則希望了解某個特定國家的歷史文化,如印度、法國等,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相對受親睞,這也與留學生反映的情況相符。
通過上述調查,我們發(fā)現高校中外學生交流交往機會很多,并且雙方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取長補短,在互助過程中實現雙贏。留學生在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方面可以獲得幫助,而他們也有語言文化、經歷經驗等寶貴資源可以分享。而中國學生通過與留學生交往,也能開闊視野、學習語言文化、鍛煉交際能力,還能體驗助人的樂趣等。但雙方都缺少機會和平臺。高校應積極構建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為中外學生搭建溝通交往的有效平臺。
高校中外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差異較大,要實現真正的融合式培養(yǎng)絕非易事。高校在中外學生融合培養(yǎng)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營造開放包容、平等信任的氛圍,體現文化尊重,不強加于人的原則。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既要有形式的融合,即中外學生在共同教室上課,在共同校園生活;更重要的是實現思想、文化、心理的融合,形成互相尊重理解的校園氛圍,這是實質上的融合。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培養(yǎng)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學生多方面參與,本文僅就高校層面提幾點建議。
1.把好入口關,吸引更多高素質來華留學生
由于我國高校國際影響力還不夠強、留學生錄取制度不完善等,當前高校招生的留學生生源差異很大,有部分留學生基礎很差,這極大地打消了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交往的積極性。高校應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嚴把入口關,提高留學生生源質量,讓中外學生在同樣的水平層次上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加強校園硬件軟件建設
高校應從硬件軟件兩方面著手,為中外學生共同培養(yǎng)提供保障。校園硬件建設應滿足中外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多樣化需求,提供學習及活動的場所,主要體現在對教室、宿舍、食堂、運動場館等需求上。軟件建設首先體現為制度建設,高校應適應新形勢,在規(guī)章制度中體現對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的鼓勵和引導;高校教職員工的素質提升也很關鍵,高校教師的教學、其他教職工的語言和服務水平等都應該相應改進和提升;而中國學生則應具有寬容胸懷、開闊視野,樂于、善于跟各國同學打交道,從能力上做好準備。
3.營造中外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應該致力于營造中外學生融合的國際化校園文化,讓校園里充滿著自由、平等、開放、包容的氛圍。①多途徑培養(yǎng)高校學生國際視野??赏ㄟ^國際化課程設置、國際知識普及、國際會議和活動承辦、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事務、加強中外學生交流分享等方式實現。②營造相互學習、理解和尊重的學習生活氛圍??梢酝ㄟ^漢語及外語的語言沙龍、語言角等形式,讓中外學生各取所需共同進步;專業(yè)學習上的互幫互助也是重要的形式。③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交往是中外學生融合的關鍵。應鼓勵中外學生在課外加強交流交往。④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如社團活動、文體活動、學習實踐及社會實踐活動等,鼓勵中外學生共同參與。
4.結合中外學生融合式培養(yǎng)新特點開展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當前高校對留學生思想教育還不夠重視,很多留學生存在學習動機不強、缺乏目標及遠景規(guī)劃、生活拖拉懶散等問題,這都可以通過思想教育進行警醒和鞭策。在思想教育中,也要融入中外學生交流交往的內容,鼓勵中外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建立健康積極的關系。對于心理教育方面,應該設立專人專崗,開展相關課程教育,如跨文化交際學、心理學等,平時加強對同學情況的排摸,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同學多關注并及早介入,防患于未然。
5.積極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引導中外學生共同參與
高校中外學生融合培養(yǎng)要充分發(fā)揮網絡的巨大作用,將中外學生交流交往搬到網絡“第三空間”,可以嘗試將實踐活動、學習交流、語言文化活動等都搬到網絡上,為中外學生積極參與提供更便捷的方式,做到全方位多平臺的融合,提升中外學生融合培養(yǎng)實效。
參考文獻:
[1]李云鵬.中美兩國留學生教育結構之比較[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11,5(9):114-117.
[2]孫冬梅,柴小娜.國際化階段中美兩國留學生層次的現狀及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43-45.
[3]徐海寧.中美日三國留學生教育的狀況與政策比較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68-72.
[4]張小明.英國留學生教育管理透析[J].江蘇高教.1997,(2):88-90.
[5]張錚.試論留學生管理的“特殊照顧”與“同一管理”——中美高校留學生管理之比較[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0,(3):167-172.
(編輯:王春蘭)
作者簡介:袁海萍,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5-003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文學作品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實踐研究”(編號:2015-D-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