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路
?
利用預習批注,優(yōu)化語文教學
◎葉小路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上課之前的自主學習活動,課前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聽課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成果,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運用各種批注方法,對文中的字詞、插圖、疑問以及文章的“留白”處進行批注圈點,使課前預習變得更扎實、更有效、更高效,以期對語文教學實踐有所啟示和幫助。
批注在中國古已有之,唐代就出現(xiàn)了對詩的評點,金圣嘆、李贄、張竹坡、胭脂齋等人可謂是“批注式閱讀”的集大成者?!芭⑹介喿x”的突出特點是“意隨文生”,即批注隨文本而生,在語文教學中即以學生對文本的直接領悟為出發(fā)點?!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闭n前預習是學生在上課前的自主學習活動,課前預習的效果是影響教學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作業(yè)的布置,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批注方法進行課前預習。批注方法主要分為符號式批注和文字式批注。符號式批注主要是通過各種符號在文中作出標注,文字式批注即通過精煉的文字在文章中作出批注,主要包括體驗式批注和賞析式批注。學生正處于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的時期,更需要教師講授合適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時應引導學生使用各種批注方法,力求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難點和疑點,為學習新課文掃清障礙。學生預習得好,才能使學生和教師“學得愉快,教得輕松”。
作家在寫作時十分講究“煉字”,唐代詩人盧延讓有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賈島更言:“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耙蛔帧薄ⅰ皟删洹苯允巧駚碇P,傳神地勾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批注時,要抓住重點字詞,勾畫圈點,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外之意。
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靦腆”是連綿詞,因此,這堂課的預習作業(yè)之一可以設置成:借助字典弄懂“靦腆”一詞的特點,并積累五個結構相同的詞語,將這些詞語批注在文章右側的空白處。這樣的設置可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積累字詞的特點,同時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又如《榜樣》一文中,多次出現(xiàn)“榜樣”一詞,每次出現(xiàn)都有不同的含義和語境,所以課前預習作業(yè)可以設置為:找到文中出現(xiàn)的幾次“榜樣”并分析其含義,批注在詞語的旁邊,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同感情。這樣的設置把握了文章的主線,使得學生在批注時能夠以點帶面,把握全局。
語文課本中除了有生動形象的文字,還有引人入勝的插圖,這些插圖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中進一步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江蘇鹽城市實驗高級教師陳珊在講授《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之前,利用文章配的插圖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并批注在插圖的旁邊。學生面對司馬遷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中依然堅持發(fā)憤寫《史記》,不由得心生敬佩。又如《燈光》一課的插圖包含了很多信息,課前預習批注可以這樣設置:通過文中的插圖,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結合插圖和文章內容思考,八路軍戰(zhàn)士為什么要點火柴看書?將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插圖的旁邊。通過這樣的課前批注,學生能從插圖中看出八路軍戰(zhàn)士對知識的渴求,即便戰(zhàn)火紛飛也無法阻擋年輕人的學習熱情,兩位戰(zhàn)士都露出了開心的神色,這與戰(zhàn)士為革命犧牲的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強大的沖擊力,進而使他們產生珍惜學習機會以及敬佩革命戰(zhàn)士的強烈情感。
如果只是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描寫人物的句子進行賞析評價,對于學生而言就會稍顯枯燥,但結合文中的插圖,就會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由一幅幅插圖來進行想象批注,還原文中的情節(jié),用自己的話將文章的情節(jié)表述出來,這種“生動”的預習,訓練了學生理解文意和復述文章的能力,感中有悟,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疑問的過程,學貴有疑,質疑本身就是對文本的探索和挑戰(zhàn)。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運用批注法發(fā)現(xiàn)疑問,并以此為切入口展開有針對性地教學,就能打開閱讀和教學的新思路,同時提高學生自主批注的意識,最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qū)練市鎮(zhèn)花林語文教師李利玲在指導學生自主批注《金色的魚鉤》時,全班有接近86%的學生對最后一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提出了質疑:明明是長滿了紅銹的魚鉤,怎么還會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樣的表述是不是病句?前后是否有矛盾?隨著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學生漸漸明白了,魚鉤雖然長滿了紅銹,但它記錄著老班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凸顯了老班長舍己為人的革命精神。此時李老師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句展開專題批注:“同學們,此時此刻,看著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請把它寫在插圖旁邊?!庇直热?,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針對文中的最后一句“青蛙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崩蠋熆梢栽诓贾谜n前預習作業(yè)時引導學生批注:青蛙為什么睡著啦?是因為他貪睡嗎?還是太冷了?請批注在文章的末尾處。這些問題的設置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理解文意。
接受美學重要理論家,康斯坦茨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沃爾夫岡·伊瑟爾在《文本的召喚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空白點”、“未定點”、“隱含的讀者”等幾個非常著名的接受美學概念,他認為,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都需要由學生充當“隱含的讀者”,由學生的閱讀活動來還原空缺的意義,同時賦予嶄新的意義。這就像中國畫傳統(tǒng)技法中的“虛實相生”理論,“虛”即“空白點”,就是作品之外的東西。對于閱讀文本來說,閱讀者就應通過文本中的“空白點”讀出文本之外的,甚至連作者都沒有預料到的意義。很多作家在寫作時常會設置懸念,或者在結尾處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未盡”,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這種“留白”使得文章具有別樣的吸引力,引人深思。正所謂“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如《魚游到了紙上》,文中插圖正是眾人圍觀贊賞青年畫畫的場景,畫中各種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文中重點描寫了小女孩的贊嘆,對其他人只用了“大家紛紛稱贊”一筆帶過。因此,在批注時,就可以于插圖上,選擇一個人物,根據(jù)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想象他是如何夸贊青年的。把這些批注在插圖的旁邊,就是補白法批注。
總而言之,課前預習是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奠定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落實素質教育踐行語文新課標的關鍵之一。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前預習作業(yè)時,要注意教給學生切實可行的批注方法,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從課內遷移到課外,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批注式閱讀能力。只有學生真正地掌握了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說實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是扎實、有效、高效的語文教學。
(葉小路浙江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