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金
摘要: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它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對話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17-01
如今我國教育的模式和發(fā)展速度在不斷的更新和推進,在這個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對話教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教學死板僵化的弊端有一部分的革除。使得以民主和活躍的課堂氛圍為主要形式的對話教學得以大規(guī)模的運用。雖然它并非盡善盡美,但卻是我國教育發(fā)展歷程當中的一大革新和對于杜威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對話教學是我們在長期不斷的探索當中尋求的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它是在課改的大背景之下,由教師不斷研讀文章、學生不斷探索文章,從而形成的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課堂本就是教師不斷探索教學內容,學生不斷吸取知識營養(yǎng)的過程,而它們要想很好的貫通和融合就必須在民主而又平等的環(huán)境當中來完成。它可以通過比較靈活而又開放的課堂活動和對話來完成課堂教學,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以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從教育的發(fā)展史上來看,以教師作為整堂課的主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了主要地位,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這種方式得到了轉化和調整。因為畢竟這種僅由教師主導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得課堂的主動權完全由老師所掌握,這是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因而新課改便是要革除這種弊端,將課堂的主導作用放之于學生,以開發(fā)和引導學生的思維為中心,將那種分數(shù)至上的陳舊觀念擱置一旁。將對話教學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當中不僅僅是貫徹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模式,也是提高并且促使廣大民眾關注我們母語教育重要性的體現(xiàn)。在接下來的論述當中我會依據小學教育的特點來條理性的分析如今對話教學的有效運用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1.對話教學的運用
1.1師生合作探究。在新課改的要求當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可以說他們每個人是一節(jié)優(yōu)秀課堂的參與者和完成者。但是由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造力還處于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這就決定了教師需要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謀劃和指引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制定出合適的課堂形式,比如對于較小年級可以采用游戲和活動的形式,對于較大的年級則可以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來加強團結和凝聚力。
在對于三年級之前的學生來說,他們稚性未脫而且還沒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是需要將活動和游戲引入其中的。比如學習《畫》這首古詩來說,由于他們的智力還處于最初開發(fā)的狀態(tài),他們并不能夠抓住它所要表達的辯證概念和抽象的感情色彩。因而教師可以1.引導學生依次畫出他們所想象的遠處和近處的山以及處于深山老林的人和鳥。2.播放不同視角的山的特點和圖片以及深山老林當中空靈的景象來加強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雖然他們對于這些景觀的內涵和深意不可理解,但第一步的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出腦海的影相是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有助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的。而之后的播放事先所準備好的圖片是可以延伸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并且也是可以促進學生融入到活動當中的。
在對于三年級之后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在這一階段是需要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能力的。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采取由老師聽寫學生句子、從而檢查學生反饋的方式。其中所渲染的閏土出場的環(huán)境以及他在月空之下刺猹的句子十分生動。因而可以通過教師閱讀文章句子,而后又由學生進行默寫的方式來溝通學生和文字內涵。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文字的理解和認知是有限的,況且還有好多字是他們所不認識的,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并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師生互動既可以通過直接對話,也可以借助幻燈片和文字的方式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這是一種通過多樣方式來連接教師和學生對于同一文章的不同理解的方式,從而也可以更為透徹的欣賞文字的魅力。
1.2反復誦讀。誦讀是所有學生在接觸到一篇文章之后的首選方式,然而如果僅僅機械的讀文章會阻礙學生對于語文興趣的發(fā)展。因而督促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文章便成了語文教學當中不可或缺的步驟。
比如在學習充滿童真而又淺顯易懂的文章《趕?!返臅r候,可以將這種方式引入期中。師:在文章當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水螃蟹被我抓住了。大家誰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呢?在學生朗讀之后,緊接著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摸呀摸呀"這個探索和尋求的過程怎么表達出來以及抓到水螃蟹之后的欣喜又該怎樣表達。在學生嘗試過不同的語氣和方式之后,可以對其中優(yōu)秀的形式進行表揚和肯定,同時又需要指出探索的過程需要慢慢的朗讀,而對于表達開心的語句則可以面帶微笑和略帶激動的心情去誦讀。
反復誦讀既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過程,也是有利于學生形成對于文章和古詩的深入探索的習慣的。因而可以說誦讀是學習的最基礎的方式,而有感情的誦讀也是許多教師和學生追求的學習語文的有效方式。
2.實踐中教學對話的問題
2.1對話不足。所謂的對話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然而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文章深層次表達的內容是需要老師進行引導和傳授的。在這個對話的過程當中主要是分為三個層次:知識層面、情感層面和精神層面。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有些教師僅僅追求淺嘗輒止,不追求情感和精神的升華,可以說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比如在學習《敕勒歌》的課堂當中,有些教師僅僅停留在對于字面知識的了解,而不播放實際的圖片或者是有關廣闊草原的歌曲或視頻來加強學生的直觀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課堂當中對話教學作用的發(fā)揮。
2.2對話失真。在對話學當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是可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的。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為了保證升學率還是盲目追求分數(shù)和成績的提高。這也就促使老師降低了對話的廣度,也忽視了一部分弱勢學生知識性的提高。從而使得對話教學變成了一些公開課的表演性的項目。這種對話失真的情況嚴重背離了新課改的理念,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對話教學應該是在新課改的理念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一場優(yōu)美文字的探索。因而對話教學不應該是局部的華麗表演,它應該是深入到課堂內部從而成為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對話教學設置的目的,也才能夠真正的貫徹新課標理念。
參考文獻:
[1]吳月容.對話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5年15期.
[2]王俊花萌.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的困境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