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香
淺析討論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黃圣香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在深入,并朝著更加務實的方向日趨理性健康地發(fā)展,教師們也多由以前的“滿堂灌”轉化到關注學生、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上來。而討論法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具有靈活、熱烈的特點,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但是,目前討論法在教師中尚存在頗多爭議。
(一)討論時間倉促
一節(jié)課的時間總是顯得格外寶貴,教師們總是希望在短暫的時間里能講授豐富的教學內容。怕討論占去有限的教學時間,又擔心學生的討論總結不夠集中,不夠準確,從而不敢放手組織討論,即使組織了也往往是蜻蜓點水。
(二)討論形式極端
很多教師認為課堂討論最為普遍的形式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課堂上,教師一聲令下,學生或同桌或前后低頭展開討論;三五分鐘后時間一到,又是一聲令下,不管討論是否結束,學生一律端正坐好,傾聽老師的講解,等待老師講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課堂討論根本是空洞、僵化、毫無意義的形式而已。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學生們的討論在整個教室掀起了長時間的聲浪,但這不一定能說明學生們的參與性就高。再加上很多教師只喜歡與學習好的學生進行交流,以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而在隨后的討論小結中依然是面向少數(shù)成績好的學生,而完全忽視學生的層次差異,忽視了很多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課堂討論在語文課堂上未發(fā)揮出其應有效能的體現(xiàn)。在教學實際中有不少老師放棄了這一教學方法,有的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缺少對課堂的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讓學生動不動就討論,課堂在熱鬧之后,收益甚微。因此,語文課堂中的討論活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一)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討論能讓學生們都參與進來,學生由被動聽講轉化為主動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讓自己的體驗、判斷能迅速及時地在小組內交流、反饋,這能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例如,學習曹禺《雷雨》這篇課文,有的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周樸園對梅侍萍真的就一點感情也沒有嗎?可是為什么顯出如此絕情?劇末梅侍萍說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侍萍因何欲言又止?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興味盎然,自然就樂于參與。
(二)促進思考,培養(yǎng)分析創(chuàng)造力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庇懻摲艽龠M學生思考分析能力。學生們在交流中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運用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知識積累,進行分析判斷。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觀點,又進一步點燃其思考的激情。比如,在教學《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時,有學生提出,后來荊軻與秦王展開追逐、搏斗時,秦舞陽到哪里去了?文中怎么沒有一點交代?就此我們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三)及時反饋,提高教學針對性
討論法能較好地照顧到學生的新發(fā)現(xiàn)、獨到的思考,并及時反饋到教師這里來,進而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問題和不足,發(fā)現(xiàn)教學的問題,及時調整方向。當學生們對文本理解出現(xiàn)偏差時,或者對知識把握存在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及時糾正、補充。
討論法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和其他教學手段一樣,討論法也有其注意要領,討論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師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毫無收獲。因此,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合理科學的利用討論法:
(一)合理設置討論問題
討論要有質量,首先是要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問題。這是前提,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拿來討論半天,為討論而討論,浪費時間不說,還容易養(yǎng)成學生壞習慣,敗壞課堂風氣。那么什么樣的問題具有討論價值?
1.問題要能體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有些體現(xiàn)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問題,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產(chǎn)生困惑的問題,最具有討論價值。例如教學巴金《小狗包弟》時,討論“對于作家為了自保,而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我們該如何看?”等問題時,就能達到教學目標。有的老師純粹是為了討論而討論,只是活躍課堂氣氛,根本達不到教學目的。
2.問題難易適度。 如果難度太小,學生不思考就可以得出結論,自然無需討論。同樣,難度大的問題也不宜讓學生討論,會挫傷學生思考、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如有位教師讓學生討論“李白《蜀道難》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隱《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憶’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這些目前在學術界尚且爭論不休的問題,何況學生并不知道兩位詩人在詩中表達的寓意和情感,雖經(jīng)討論,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這樣刻意追求討論問題的難度,會因問題的艱深而使學生望而卻步、不知所措。
(二)精心捕捉討論機會
討論應該用在什么時候?簡單地說,就是應該用在最有必要討論的時候,用在“非討論不可”的時候。
1.先思考后討論。討論是一種合作交流,它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首先獨立思考,對問題有一定認識和見解的基礎上。教師拋出問題就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現(xiàn)討論冷場、中斷,或者討論質量低下的情況。而且,一些學生可能自己不動腦筋,等著別人給他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或結論,久而久之,容易養(yǎng)成學生懶惰、依賴性強的毛病。
2.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靈活把握時機。有些問題適合放在課首,有的問題適合放在課中,還有一些問題,適合放在最后。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只有當學生知道時代背景、別里科夫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的原因,當這些問題解決之后,才有可能去討論別里科夫有沒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這個討論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間部分??傊n堂討論的時機是根據(jù)教學實際來決定,老師靈活安排。
小結:討論法既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我們要大膽地、廣泛地采用;但又不可盲目運用,不可濫用。只有結合學生實際合理采用它,才能讓它真正成為我們師生敞開心扉心靈交融、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的平臺,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1]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李樹.中學語文教學百年史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黃圣香 江西省永豐縣七都中學 3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