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見東
例談如何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
◎余見東
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也是一堂課是否有效、成功的基礎。本文著重從了解編者意圖、關注學情、凸顯語文價值觀等方面談如何確立合宜的教學內容。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從許多課例的學習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往往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源頭在于教者對教學內容沒有清晰的認識,教學內容蕪雜,學生把握不到要點,導致課堂教學無效或低效。通過參與縣級課題研究,感覺雖然辛苦,但獲得了豐潤的滋養(yǎng),為本校的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營造簡約、高效的語文課堂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倍感欣慰。下面筆者結合課題研究過程,談談自己的收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審視我們的教學生涯,不難發(fā)現(xiàn),不斷加強學習,掌握科學理論,探索科學方法的教師,與僅憑老經(jīng)驗、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師相比,教學效果是迥然不同的。不注重理論修養(yǎng)、不更新教學理念的教師,勢必導致知識老化,學生學習熱情喪失,陷入越教越困惑的境地,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才有可能真正駕馭好教學的藝術。在課題研究期間,本課題組成員不斷加強學習,本人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余映潮的《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和王榮生主編的《聽王榮生教授評課》等教學藝術專著和《初中語文教與學》《語文教學通訊》等主流語文專業(yè)期刊的研究成果。通過廣泛、高質量的“閱讀”來拓寬自己視野,更新教學理念,增強理論底蘊,豐富專業(yè)知識結構,提升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此外,筆者還通過各級各類培訓來充實自己。在這些理論知識和教學藝術的浸潤下,本人在語文課堂教學方面有了一些嶄新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進一步領會了課標精神,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有了比較明晰的方向。
通過學習與研究,讓筆者領悟了許多精辟的教學理論。在付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關注課標,關注自己所確定的教學內容是否合宜,能否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經(jīng)驗。教學內容的確定,往往是源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也就是說,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若出現(xiàn)問題,出現(xiàn)偏差,就有可能導致教學內容的失誤。王榮生教授說,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或只有在考試的試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也就是說,我們在審視一堂語文課是否有效時,首先應考察它的教學內容對不對,接著要關心學生從教學內容中所獲得的語文體驗,同時還要關注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琢磨“教什么”,本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
(一)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
人教版教材的每個單元前面都有明確的“單元提示”,被編入同一單元的教材,往往體現(xiàn)編者對文章的理解和價值取向,所以文章就成了編者用來承載語文課程目標的媒介,而不僅僅是文本自身。因此在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時,揣摩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很有必要的,同時還要結合課文前面的“導讀”及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這樣才能讓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達成單元目標要求。
比如七年級上第二單元課文,是以學校生活為主題,其中《我的老師》和《王幾何》都是寫老師的記敘文,若不考慮它們在教材中所處的具體位置及編者意圖,這兩篇文章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可能會雷同,有許多同行就把它們當作寫人記敘文來分析,文章寫了什么事,表現(xiàn)了老師什么性格特點,但這顯然違背了編者的編寫意圖。相反,若借助“單元提示”、“導讀”“研討與練習”等助讀系統(tǒng),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側重點應是不同的。
《我的老師》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記敘文。通過對“單元提示”、“課前導讀”“研討與練習”的解讀,筆者確定本課教學內容如下:1.訓練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用幾件事去表現(xiàn)人物的寫法。2.品味關鍵詞句,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而《王幾何》這篇課文,根據(jù)它的“課前導讀”和課后練習要求,筆者確定的教學內容為:1.朗讀課文,概括文章基本內容。2.勾畫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句子,感受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學習從不同角度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每一篇文章可以教學的內容往往很多,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能力,設置適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獲得相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
總之,單元提示、課前導讀、研討與練習與教學內容的確定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線教師要是能好好利用這些抓手,用心揣摩編者對于學生學的期待與要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真正獲得相應的語文體驗,促進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
(二)關注學生的學情
文本的解讀,除了應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外,還要傾聽學生學的需求,掌握學情。這里所說的學情不僅指學生在學習基礎、閱讀能力、思維水平上的差異,更是指向特定任務的學情,即具體教某篇課文的學情。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內容可以不教,暫時不需要掌握的可以不教,學生需要掌握又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內容,就可以把它確定為本課的教學內容。只有掌握了學情,才能保證教到了學生學的期待和需求上,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值得教的內容”很多。百草園的寫景極為精妙,但學生未必能夠或需要一一學會。教授此文時,抓住事物特點,按一定順序的寫景手法指導學生掌握,更重要的應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我”,結合自己的體驗,感受“我”的心情。即領會“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吹揭晃唤處熢诮虒W“三味書屋”時,通過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走進作品:1.“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边@句話中“稱為”一詞能去掉嗎?為什么?從文中找到依據(jù)。2.“三味書屋”有趣嗎?3.“三味書屋”無味嗎?第一個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了解壽鏡吾先生,感受到作者對先生的態(tài)度。第二個問題,從“三味書屋”學習生活與“百草園”玩耍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對自然的熱愛。第三個問題,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適度評價一下封建教育制度。這樣的教學應該更貼近孩子,使學生更容易走進魯迅的作品。
關注學情,適度取舍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領學生精神成長
竇桂梅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引領學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個來回”,而最終落腳在“情感的變化、思想的磨礪”。她還說:“對于文質兼美的課文,高明的老師會帶領學生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文本,細細揣摩文字的魅力,跟著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一趟,在經(jīng)典的語言文字中得到陶冶和升華,從而構建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而不僅僅是學會語言文字。”比如《丑小鴨》這樣的課文,無疑是“文質兼美”的,學習這篇文章,無疑應該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關注精神層面的提升,引導學生理解這篇童話的思想意義。這篇童話在讀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應是丑小鴨成為白天鵝的瞬間,而是在追求美好的過程中,雖歷經(jīng)艱難和磨難,依然堅持不懈,始終沒有放棄美麗的夢想。由此,引導學生要確立自己的夢想,當然,夢想有可能不會實現(xiàn),但追求夢想的過程可以成為人生最珍貴的財富。
總之,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確保教學的簡約有效,就必須自覺關注語文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甄選和取舍。筆者以為,教師應把編者的編寫意圖,單元目標、課前導讀、課后練習與研討,學生的學情,以及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等納入備課過程,這樣教者才能透徹解讀文本,讓自己對“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也是教師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余見東 福建省永泰第一中學 3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