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應(yīng)植入民俗文化教育
王甜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中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也越來越被世界所關(guān)注。對此,教育應(yīng)該從自身國家開始,把民俗文化融入傳統(tǒng)教學中,既傳播了各族的民俗文化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更全面地健康發(fā)展。
高中語文教學;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民俗更是這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國家的文化精髓,五十六個民族的民俗各不相同,如何才能讓下一代人進行了解與繼承,是我們這代人思考的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更加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面更為廣泛的涉獵,更能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是引領(lǐng)學生走進知識海洋的一位重要領(lǐng)路人,提高教師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僅可以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更可以達到對學生更好教導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不斷積累民俗文化知識,將有趣的各民族文化現(xiàn)象傳授給學生,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積極吸取前人的勞動智慧與成果并加以利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融入當?shù)氐娘L土人情,將教材內(nèi)容變得生動而活潑,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比如,在講解《胡同文化》時,它主要講述的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出現(xiàn)的各種事兒,討論了作為北京當?shù)厥忻竦奈幕膽B(tài),在作者心里,胡同不僅是真實存在的一條巷,還是一種精神文化。教材中不僅讓學生知道大部分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坐落方式,同時還對這種極強的方位意識作了日常生活處理,如“東去”“西去”等正體現(xiàn)了受環(huán)境影響的北京人。另外,胡同的民俗文化更是講解的內(nèi)容,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破家值萬貫”就說明了北京人對胡同的熱愛和保護之情,這種感情不是高樓大廈所能給予的;從“遠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就可以看到平常北京當?shù)厝怂畹默F(xiàn)狀了,鄰居來回串個門,有點事兒的話,幫個忙,隨個份子錢。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出北京胡同的景象,加深學生的印象與記憶,讓學生通過北京人下棋、逗鳥來體會到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態(tài),了解其民俗文化知識。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量的民俗文化在文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為文章增添了許多亮點,對其進行了解,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深刻理解,不但如此,有趣的民俗文化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如果單單讀寫課文,了解課文中的內(nèi)容故事,不免覺得枯燥而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針對兩個方面入手:(1)介紹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林黛玉是賈母唯一的外甥女,其地位也是很高的,可是寄人籬下的窘迫感使得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而且榮國府不比平常人家,身份尊貴,家庭榮耀顯貴,也讓林黛玉生出“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的拘謹行為,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作出合理的解釋。(2)介紹相關(guān)背景的風土人情,在描寫賈寶玉時“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時,向?qū)W生可以做簡單的介紹,“箭袖”在清朝服飾中代表著家世地位,只有達官貴族才可以穿著箭袖,是身份的象征。由此以來,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榮國府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地位以及財富能力,從而更突出賈寶玉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家庭中受重視的程度。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把與教材有關(guān)的民俗文化融入書本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想象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書本中的知識內(nèi)容。
把民俗文化作為文章的主線索,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有序。比如,魯迅先生在文章《祝?!分械南榱稚┮唤牵瑔巫x這一篇文章時,顯而易見的是魯四老爺壓迫的祥林嫂,是他把她逼到可憐的一步,魯四老爺才是罪魁禍首。學生如此理解也是正確的,但是教師更應(yīng)該把當時的民俗和文章進行結(jié)合,就當時的社會來講,魯四老爺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維護者,代表著一類人,一類擁有陋習盲目的信仰者,并不是他針對祥林嫂一個加以迫害,更多的是社會環(huán)境影響出現(xiàn)這種人,事實上,魯四老爺和柳媽本質(zhì)上是同一類人,都是封建思想特別嚴重的崇拜者,而祥林嫂的悲劇更多的是由封建社會階級地位壓迫造成的。
總之,加深高中學生對民俗文化的進一步了解,才能使學生更全面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對培育高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打下牢固基礎(chǔ)。
馮汝林.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語文),2013.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