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軍 侯夢琪
淺析對外漢語詞語教學的四條基本原則*
□顧軍 侯夢琪
教學原則是指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和任務,根據教學實踐,為教學工作需要而制定的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本文結合對外漢語的實踐,在“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總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外漢語詞語教學的四條基本原則:以熟識生、循序漸進、學以致用和因材施教。
對外漢語;詞語教學;原則
本文主要結合對外漢語方面的實踐,在“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總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對外漢語詞語教學的四條基本原則:以熟識生、循序漸進、學以致用和因材施教。
以熟識生是借助于熟悉的材料來學習陌生內容的教學原則。“以熟識生”是人們認識新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在對詞語的理解過程中,人們習慣于用較為熟悉的意義理解較為陌生的意義。[1]在對外漢語詞語教學中,同樣遵循“以熟識生”原則。
“爸爸”和“媽媽”是兩個最基本的親屬稱謂詞語。在教學時,可以在留學生學會“爸爸”“媽媽”的基礎上,教授“爺爺(爸爸的爸爸)”“奶奶(爸爸的媽媽)”“姥爺(媽媽的爸爸)”“姥姥(媽媽的媽媽)”等親屬稱謂詞語。由于學生對“爸爸”和“媽媽”往往最為熟悉,所以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意義很容易領會。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各種親屬稱謂詞語,對于其他詞語的教學也很有效。
再如,上海高校的老師在給留學生教學時,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上海”“南京路”“外灘”“世博會”等詞語很熟悉,因此可以聯(lián)系已知的詞語進行新詞的教學。例如:
師:在上海你們最喜歡去什么地方?
生:南京路。
生:外灘。
師:豫園、新街口也很好。你們知道世博會嗎?
生:知道。
師:你們還可以去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
上述對話由“南京路”“外灘”和“世博會”等詞語出發(fā),引入到“豫園”“新街口”“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相關詞語的教學。這種從已知到未知且依托于生活的詞語教學,往往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用已經學過的詞解釋新詞,可以讓學生覺得新詞的學習容易且輕松,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而且在學習新詞的同時也復習了舊詞。所以在講解新詞時可以更多地采用這種方法。
循序漸進是遵循學習的次序,逐步深入或提高的教學原則。這就要求教育者持續(xù)而又連貫地進行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課程的體系以及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Comenius)指出:“一切功課都應該仔細分成階段,務使先學的能為后學的掃清道路,給予解釋?!盵2]美國著名語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D.Krashen)認為:“學習者的習得按照自然順序,通過理解在下個階段將要習得的結構來進行。輸入的語言難度要略高于學習者的現(xiàn)有能力?!盵3]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都能體現(xiàn)出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由于“循序漸進”原則遵循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因而受到了眾多教育者的歡迎。
漢語中的多義詞數(shù)量豐富。對于義項較多的詞語,我們要盡量避免一次性把所有的義項都教給留學生,否則會加重學生的記憶負擔,事倍而功半。對于多義詞而言,非常見義項往往在日常交際中較少用到。在這種情況下,漢語教師就應該有選擇地進行教學,先教那些更為常用的義項,而其他的義項在學生應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常用義項后再進行介紹。例如“飽”。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飽”有五個義項:①滿足了食量(跟“餓”相對):我~了,一點兒也吃不下了。②飽滿:谷粒兒很~。③足足地;充分:~經風霜。④滿足:一~眼福。⑤中飽:克扣軍餉,以~私囊。[4]在“飽”的這五個義項中,“滿足了食量”這一義項的使用頻率最高,不但可以單獨成詞,而且構詞能力也較強,可以用在“飽嗝”、“飽嘗”、“飽餐”和“飽漢不知餓漢饑”等詞語中;“飽滿”和“足足地;充分”這兩個義項的使用頻率也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構詞能力(如組成“飽和”、“飽含”、“飽讀”、“飽覽”、“飽受”和“一飽眼?!钡龋?。而“滿足”和“中飽”這三個義項的使用頻率較低,且總體上呈現(xiàn)降低的趨勢。所以,“飽”的五個義項的教學可以大體依據使用頻率的高低和構詞能力的強弱,按照“①滿足了食量→②飽滿→③足足地;充分→④滿足→⑤中飽”的順序進行。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如果不加選擇,一股腦教給學生,學生不但不能全部掌握,反而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教學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學以致用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的教學原則。要做到學以致用,就必須學用結合,把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做到知行統(tǒng)一。例如在教學活動中,留學生容易在“參觀”和“拜訪”的使用上出現(xiàn)偏誤,造出這樣的句子:
(1)星期二,我到巴黎去參觀一名著名的教授。[5]
上句中的“參觀”使用不當,可改為“拜訪”。就用法來看,和“拜訪”雖然都對應法語中的“visiter”以及英語中的“visit”,但是“參觀”與地點搭配,卻不能與人搭配,所以用法與“拜訪”不同。[6]因此,在教師講解兩者的基本用法之后,可以出一些題目讓留學生練習。例如:
選詞填空 (從括號中選出合適的詞填入橫線內):
(2)上周末,我和大衛(wèi)去_______了張老師,張老師希望我們好好學習,不斷進步。(拜訪 參觀)
(3)我們今天上午_______了蕪湖市博物館和規(guī)劃館。(拜訪 參觀)
教師設計的練習內容最好緊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題目類型可以根據需要采取多種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實用性。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掌握學生對于詞語的掌握程度,有效檢驗教學的效果。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一直堅持學以致用原則,不但可以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興趣,而且往往能夠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材施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了解留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2.樹立平等、包容的意識;3.重視留學生的教育背景,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4.諳熟文化差異,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教學內容。[7]除此之外,對外漢語教師還應關注留學生的語言使用習慣、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以及學習的動力和需求等。例如“把”字句往往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有的留學生由于在使用“把”字句時容易出現(xiàn)偏誤,因此會有意回避使用“把”字句;而有的留學生即便出現(xiàn)偏誤,也不會選擇回避使用。不同的語言使用習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需要教師區(qū)別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總之,教師應綜合考慮留學生的情況,把握重點,以便采取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原則是在教學實踐中經過系統(tǒng)科學的歸納而總結出來的理論,集中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的本質特點以及內在規(guī)律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行為準則,往往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本文結合對外漢語的實踐,分析了對外漢語詞語教學的四條基本原則,希望能夠為對外漢語詞語教學提供參考,并在對外漢語的教材編寫和工具書編纂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顧軍:《漢語詞義的誤解誤用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
[4]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5]唐為群:《漢法常用近義詞詞義辨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6]孫艷萍、顧軍:《留學生漢語動詞同義詞偏誤類型分析》,《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4第3期。
[7]洪波:《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第7期。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復旦大學文化交流學院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
[責編 崔達送]
★本文為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對外漢語特色專業(yè)建設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