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的相關性
盧仁凱聶方華張贇李生俊
河南太康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太康461400
【關鍵詞】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同型半胱氨酸;纖維蛋白原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腦梗死的高危因素,與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所致的腦梗死患者50%~70%遺留嚴重的殘疾,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會的負擔[1]。研究[2]報道,血液黏滯度增高、炎癥狀態(tài)、凝血機制及纖溶系統(tǒng)異常有關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fā)生關系緊密。纖維蛋白原是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炎性因子,且直接參與血栓的形成[3]。本研究選擇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1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及80例無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探討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的相關性?,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1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組),男60例,女50例;年齡55~75歲,平均68.6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頭顱CT和(或)MRI檢查確診,且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24 h內入院,排除腦出血、腦部腫瘤及嚴重感染者,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并發(fā)癥者,以及發(fā)病前3個月使用維生素B和葉酸的腦梗死患者。選擇同期無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80例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52~76歲,平均66.8歲。斑塊形成的判斷標準: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示纖維帽與血管壁外膜前緣的垂直距離≥1.2 mm,同時排除腦血管疾病、嚴重感染、惡性腫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另選取我院門診體檢人員8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54~80歲,平均55.8歲。3組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血清Hcy、Fib的測定:3組人員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6 mL,EDTA抗凝,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于-20 ℃的冰箱保存待用。采用Olypus 5421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清Hcy含量,運用STA-COMPACT型全自動血凝儀測定纖維蛋白原含量。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要求操作。
1.2.2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患者取仰臥位,頭稍微后仰且偏向檢查的對側,充分暴露頸前部。檢查兩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erior and medial thickness,IMT)及斑塊情況。外周動脈IMT正常值范圍0.1~0.5 mm。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①正常: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未見異常;②輕度硬化:多普勒超聲檢查示輕度粥樣硬化改變,但未見斑塊及狹窄形成;③中度硬化:多普勒超聲檢查示單純硬斑,但未出現(xiàn)狹窄改變;④重度硬化:多普勒超聲檢查示各種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且有狹窄[1]。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與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關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3組血清Hcy、Fib水平比較腦梗死組血清Hcy、Fib水平明顯高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組與健康對照組,且頸動脈粥樣硬化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組 別nHcy含量(μmol/L)Fib含量(g/L)腦梗死組11026.8±5.35.2±1.1頸動脈粥樣硬化組8020.4±4.54.1±0.8健康對照組8013.5±3.23.0±0.6
2.2腦梗死組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組IMT比較腦梗死組IMT值為(1.18±0.12)mm,頸動脈粥樣硬化組為(1.02±0.08)mm,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不同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腦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比較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腦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逐漸升高(P<0.05)。見表2。
表2不同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腦梗死患者
組別nHcy含量(μmol/L)Fib含量(g/L)正常組2922.4±4.13.8±0.8輕度組2823.8±4.44.2±0.9中度組2525.6±5.15.0±1.2重度組2827.2±5.65.6±1.4
2.4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情況腦梗死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為81.82%(90/110),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57.27%(63/110),頸動脈斑塊形成24.54%(27/110);健康對照組組為22.5%(18/80),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15.00%(12/80),頸動脈斑塊形成7.50%(6/8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43,P<0.01)。
3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病理基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其形成有炎癥學說、脂質浸潤學說、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學說、氧化學說、反應損傷假說、同型半胱氨酸學學說、精氨酸學說等[5]。隨著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腦動脈血管壁中膜逐漸增厚、內膜粗糙,最終形成斑塊,管腔越來越狹窄,血流量明顯減少,這樣易導致渦流的形成;另外,血流速度減慢,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嚴重者甚至斑塊脫落致使血管閉塞,缺血、缺氧情況下神經(jīng)元細胞軟化、變性、壞死,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腦卒中的臨床癥狀。
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種含硫氨基酸,其濃度升高可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繼而導致腦梗死的發(fā)生??赡茉驗楦逪cy導致脂質代謝紊亂,減弱了高密度脂蛋白的保護作用;同時,高狀態(tài)下產生大量的過氧化氫和超氧自由基,增強過氧化反應,導致凝血系統(tǒng)紊亂,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Hcy可導致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達降低,減少了NO的合成,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加快動脈硬化的形成和進展,促進腦梗死的形成。
纖維蛋白原是一個重要的凝血因子和炎癥因子,參與了血栓及管壁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纖維蛋白原在凝血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其裂解后成為纖維蛋白單體,再聚合成血栓,對血小板聚集、血管內皮細胞、凝血等影響巨大。纖維蛋白原升高能夠激活凝血因子Ⅶ,導致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強,進而影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導致頸動脈硬化病變的形成。另外,纖維蛋白原作為炎性反應急性期蛋白,可促進內皮細胞遷移變性及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斑塊纖維帽厚度成反比,其異常升高引起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本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清Hcy、Fib含量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且腦梗死組患者的IMT明顯大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表明Hcy、Fib均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fā)展,且與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關系密切。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加重,腦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逐漸升高(P<0.05),腦梗死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因此,嚴密監(jiān)測腦梗死患者Hcy、Fib含量變化對腦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4參考文獻
[1]肖文,李倉霞,薛海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2,11(3):266-268.
[2]Chuang SY,Bai CH,Chert WH,et al. Fibrinogen independently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J]. Stroke,2009,40(5):1 578-1 584.
[3]解玲玲,劉天成,劉雪梅.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致腦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及其意義[J].中國醫(yī)藥,2013,8(2):171-173.
[4]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5]陳灝珠.實用心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844.
(收稿2015-01-12)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3-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