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
同期聲的作用和魅力
王文
沒有聲音的記錄是不完整的。多年前,電視新聞節(jié)目是使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制作而成的。由于電影機只能記錄畫面,不能記錄聲音,所以,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聲音都是后期制作的。具有聲畫同步攝錄功能的新聞采集設備投入使用后,攝像師依然延續(xù)只管畫面、不管聲音的方法,同期聲,特別是現場效果同期聲往往會被忽視。比如,我們在觀看早期拍攝的電視畫面時,總感覺有這樣的缺憾:會場上,聽不到講話聲和掌聲;在生產車間,聽不到工人的操作聲;在農村,聽不到機械聲;在農貿市場,聽不到叫賣聲。這些無現場效果同期聲的畫面是不完整的,缺乏聲音的畫面是乏力的。聽,能提高視覺的感受性,有助于看;看,能增強聽覺的接受力,有助于聽。這樣才能發(fā)揮電視視聽兼?zhèn)?、聲像并茂的?yōu)勢,提高視聽效率。一次倉庫?;繁ㄊ鹿?,金壇臺記者立即趕到現場,抓拍了一幅幅現場畫面,并記錄了現場同期聲:爆炸聲,救火車、救護車的汽笛聲,領導親臨現場指導救災的指揮聲,消防員的救火聲,醫(yī)護人員搶救傷員的同期聲。各種同期聲剪輯在一起,補充了畫面,擴展了畫面與聲音的表現力。
觀眾收看電視節(jié)目,首先通過畫面了解客觀物體的形體、狀態(tài)、色調等,其次通過聲音進一步加深對電視新聞主題思想的了解。畫面雖然也有反映本質的功能,但總不如聲音來得直接和透徹。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最美司機”吳斌》,使用極少的解說詞,用聲音和畫面這些鮮活、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展現了杭州人民送別英雄的場景。
同期聲:
市民:這一下真的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他主要頭腦清醒。任何人都做不到。剎車不剎,好了,里面的人全部完了。他剎車剎住。
鄰居:隔壁鄰居老大爺老大媽叫一聲,阿斌,幫幫忙。哦,他說,他有力氣。鄰居:我們鄰居全部都來了,吳斌,一路走好。同事:是我們單位的同事。最后一程一定要送到他。對。
市民:吳斌走好。吳斌一路走好。
報道突破了傳統英雄片的說教形式,使用同期聲反映了杭州人的愛心,也印證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長的主題思想。新聞中的同期聲深化了主題,提升了新聞的感染力。
同期聲與解說聲相比,不僅能表現新聞中的現場氣氛,而且能增強現場真實感。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神舟九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四子王旗草原 三名航天員平安歸來》中,采用了記者現場同期聲,同時使用了人群歡呼等大量的現場聲音,增強了新聞的現場感。
記者:現在是上午的十點整,現在我們看到神舟九號飛船正在徐徐降落,在我這個位置可以看到九號飛船的降落傘,那剛才我聽到了很大的一個響聲,就應該是降落傘打開的聲音,在神九的旁邊,現在我可以看到有四架直升機正在神九飛船旁邊盤旋,應該是正在迎接神九的歸來。我們看到神九飛船馬上就要降落了。神舟九號飛船已經降落了,它已經順利落在了地平線上。
記者:上午十點二十五分,我們現在到達了神舟九號飛船的返回落點,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神舟九號飛船艙門已經打開,現在有五位工作人員,外面有五位,里面還有一位,正在對神舟九號進行檢查。
記者:現在是中午一點零十分,三位航天員分別乘坐三架直升機,別外還有一架指揮機、一架通信機,共五架飛機護送航天員前往畢克齊機場。
三段記者的現場同期聲,讓受眾如臨其境,感受神舟九號返回艙安全著陸、航天員出艙和離開的整個過程,凸顯現場感與過程感,現場氣氛強烈。
電視新聞報道中,同期聲能夠更直觀、真實陳述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實。如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嘉陵江一餐飲船翻沉 11人落水》,記者以現場出像以及同期聲的形式貫穿新聞制作過程,體現了生動真實和時效性以及參與性等突發(fā)新聞報道的現代特質。
同期聲:翻船碰撞(34秒)
同期聲: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還有五個(遇險者)。
出像記者: 現在我們可以看見,漂浮在下面的(洪水中)船上,船底部還有幾名幸存者,但他們正逐漸地向下游漂去。
出像記者:現在是下午的4點34分,我現在是位于朝天門大橋和大佛寺大橋這段水域的旁邊,我們現在看見海事部門已經組織了多艘的船艇實施救援。
記者在現場用出像和同期聲的形式,使整條新聞生動、真實、現場感強,內容豐富。
電視新聞不同于廣播、報紙新聞,過去的新聞無法補拍到畫面,而廣播和報紙可以用聲音、文字來描述。電視新聞可以運用同期聲,如當事人和目擊者對新聞事實的講述,彌補缺少畫面的遺憾。第2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一堆木頭與一連串車禍》,事故雙方當事人講述了事故發(fā)生的原因。事故貨車司機:“嚇死了嚇死了。”記者:“沒看到木頭是吧?!笔鹿守涇囁緳C:“哪里看得到?下雨,哪里看得見?眼睛看到了來不及剎車。這邊(又)有車?!笔鹿拭姘囁緳C:“沒看到,走到眼前才看得到??吹綍r已經來不及了?!?沒有現場畫面,同期聲闡述了事故發(fā)生的經過。
總結式、政論式、哲理式、匯報式等專題片,有的詞藻堆砌,過于華麗,有的解說詞量過大,甚至從頭到尾都是解說,解說密度越大,觀眾越容易產生聽覺疲勞。合理運用同期聲可以改變這種狀況。金壇臺創(chuàng)建省雙擁模范城紀實片《情滿金沙》,運用了大量現場采訪老功臣、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少年軍校學生、駐壇部隊官兵、老傷殘軍人、復原退伍士兵、轉業(yè)干部等人的同期聲,反映了金壇雙擁工作的做法,記錄了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場面。有的文字是書面語言,如照本宣科,觀眾會感到不順耳,也很難理解和記憶。在金壇臺《法在身邊》專題報道中,運用或引用相關法律和法律文書較多,其中專業(yè)用語較多,且用詞比較規(guī)范,如用解說詞解說很不順口。這時記者采用現場采訪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形式,用同期聲代替解說詞,觀眾聽起來順耳,且能很快記住相關法律內容。
電視中人物的外表、容顏、面部表情、動作姿態(tài),都可以用畫面顯現出來,但人物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等,一般是看不見的,用畫面很難顯示,用字幕表達也不適宜,而用同期聲就能很直接、很方便地表達人物心理活動。甘肅臺拍攝的《水愿》,記錄甘肅國土資源系統組織最精干的隊伍和精良設備,趕赴西南地區(qū),支援云南省抗旱打井的情況。
記者和小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字幕: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后所鎮(zhèn)巖上村
同期聲:
記者:你一天背幾次?
小學生:四次……
小學生:我們要喝水,我們要打井。
這段對話,表達了小學生迫切希望能喝上潔凈水的心情?,F場紀實的同期聲,解說詞是無法描述的。
第2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危急時刻踢倒歹徒 張槐乾好樣的》有三個同期聲,其中,采訪了見義勇為的貴州師范大學學生張槐乾。張槐乾:“后果我是沒有想過的,因為我覺得這個人我肯定能制服他,當時是這樣想的,所以很多人問我害不害怕,我說我不害怕,該出手時就出手嘛?!焙靡粋€“該出手時就出手”,展示了現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弘揚了社會正氣。這段現場采訪的同期聲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
同期聲并不是萬能的。在使用同期聲時,要防止背書式、照本宣科式、看書式、表演式等形式的同期聲,這樣的同期聲往往影響新聞質量。記者從現場隨機拍攝采制的同期聲,是最具聽覺魅力的。
(作者單位:金壇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