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楓蘭
摘 要 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學的時候需要緊密結合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多種教學手段,改善教學方法,鼓勵小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研究信息網絡環(huán)境對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影響。
關鍵詞 信息網絡環(huán)境;小學科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3-0153-02
1 前言
當前已經進入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時代的技術和方法都對現實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學也是一樣,受到信息時代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該充分結合當前信息時代的特點,促進教學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來。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學時也應該引入信息化手段,通過互聯網環(huán)境培養(yǎng)當前小學生的綜合科學技術素養(yǎng)。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逐漸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點也可以依靠當前信息網絡環(huán)境所提供的條件,從而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相對比較強,可以合理運用信息網絡環(huán)境,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科學知識水平。
2 善于運用信息網絡資源,促進教學簡易化
當前信息網絡環(huán)境對于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最為積極的促進影響,就是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網絡資源。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的途徑和方式非常豐富,如以電子計算機作為技術基礎,并且可以運用幻燈片、廣播、教學視頻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效果優(yōu)化[1]??茖W課程是一門內容相對比較多的課程,當中有部分科學知識并不能夠通過當場演示的教學方式進行展現。通過信息化多媒體技術,能夠在小學生面前展現相關內容,從而形成比較直觀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促進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方法簡易化,首先就要對電子化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以及運用??茖W課程對于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科學課程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和動手嘗試的內容并不少,不過這些實踐探究的內容僅僅依靠小學生自己在課內以及課外有限的時間進行探索,顯然是不夠的。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能夠更好地讓小學生對于科學課程中的抽象概念進行形象理解。
學生也要善于運用信息網絡資源。小學生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主體,他們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也可以通過信息化的網絡平臺進行。教師通過信息化的電子教學資源,可以更快地促進學生通過信息化的網絡平臺進行知識的了解,自行搜索相關的資料,從而提升教學方面的效率,增強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這種教學上的轉化,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課程中的自主探究學習來實現。學生對于信息網絡資源要善于運用,才能夠更快地掌握尋找相關知識和資料的技巧。實際上教師最重要的并不是傳授學生一些固定的科學知識,而是讓學生逐漸掌握一些尋找知識、探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才能夠逐漸提升個人的綜合水平。
3 運用信息網絡資源,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在相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因為沒有信息網絡環(huán)境以及教學資源,往往受到繁重教學任務的影響,沒有辦法充分尊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但是在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能夠相對更有效率,逐漸實現教學上的突破和發(fā)展。小學科學教學并不能夠完全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狀況,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狀況,逐漸推動小學生的綜合發(fā)展[2]。當前小學信息網絡資源已經發(fā)展得相對成熟,所以小學科學教學應該充分根據小學生的各種發(fā)展狀況,進而因材施教,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善于運用當前的信息網絡教學資源,對小學生的個性教學提供教學方法上的支持,促進人才的綜合培養(yǎng),挖掘小學生潛在的個人能力。
在對小學科學課程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該讓小學生自己通過信息網絡資源,去網絡上搜索相關的課程知識和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從而對這一方面的科學知識以及蘊含的規(guī)律進行探究,發(fā)現這一方面科學知識的獨特性等。這樣的一種方法,不僅是為了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課堂效率,更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生自行探究和學習的綜合水平,并且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以及學習的特點所在,最終掌握一種符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在依靠信息網絡資源進行搜索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發(fā)揮出自己的興趣點,逐漸拓展個人的學習能力。小學科學知識教學并不能夠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是應該采用一種學生自行探索和大膽尋找答案的教學,突出學生在小學科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些都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在教學方面具有比較強的優(yōu)越性[3]。
而且,在信息網絡條件之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也可以轉變成為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的過程。比如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課題,讓學生圍繞這個課題主動去網絡上搜集相關的資料,進一步對資料進行加工以及信息上的交流等。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讓學生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成為信息的主動輸出者,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創(chuàng)造輸出相關的知識。信息技術作為一門主要的教學技術,教師應該主動讓學生圍繞課題進行探索,避免在日常教學中完全處在于理論知識的宣教中,側重于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提升。
小學科學課程在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也應該配合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展示。通過學生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加工,最后在呈現方面也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等形式,將自己自主搜集和探索的內容整合成為相關的調查報告等,教師再對其成果采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展示。小學科學課程實際上是一門相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而課程中有很多知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多種渠道搜集并且加工有關資料,能夠很快掌握相關的知識和科學探索的方式,從而讓學生逐漸有創(chuàng)造性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小學科學課程在傳授基礎地理學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網絡上搜索并且思考:為什么會形成地震?地震的危害有哪些?小學生通過信息網絡技術,能夠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的地殼變動所造成的,然而地震的有利和有害之處也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搜索,然后逐漸分析出來。小學生通過多思考,加上信息網絡環(huán)境的推動,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該以引導為主,增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興趣。
4 結束語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發(fā)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也應該運用好相關的技術,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信息網絡環(huán)境也正在不斷變化,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及時分析當前信息網絡發(fā)展狀況,及時更新自身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質量。教師應該廣泛關注網絡上的備課資源,并且鼓勵學生通過信息網絡等途徑,更快掌握相關的知識,或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科學知識進行多層次思考,探索得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利用當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成果來輔導教學,對于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重要意義,這也是未來教學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許標.信息技術條件下關于小學科學教育的探討[J].才智,2011(34):86.
[2]龔麗鰻.信息技術網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09(22):50,53.
[3]孟令紅,角屋重樹,清水欽也,等.影響小學科學學力因素的中日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5):33-3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