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是世界歷史上100位最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經(jīng)》構(gòu)建的生命哲學體系具有世界性的影響。關(guān)于生命的存在方式,老子主張“無為”、“不爭”、“虛靜”。重新審視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其所主張的生命存在方式,能夠更好地處理自我關(guān)系、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生命哲學;老子;生命之在;警示
作者簡介:李雯婧(1983.10-),女,漢族,四川德陽人,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四川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等。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2--02
一、老子《道德經(jīng)》構(gòu)建了獨特生命哲學體系
老子《道德經(jīng)》以“道”為視域,其終極目的在于對生命問題進行探討,進而尋求解決生命問題的路徑?!兜赖陆?jīng)》全書緊緊圍繞生命問題,以形而上學的思維展開思考,從而構(gòu)成了一種具有個性特征的生命哲學理論體系?!兜赖陆?jīng)》的生命哲學體系,主要包含了生命之源、生命之用、生命之知、生命之在等內(nèi)容。
第一,生命之源,即探討生命的本源問題。老子在其《道德經(jīng)》中以其獨特的思維對生命本源問題進行了解釋,老子的生命哲學將“道”作為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總根源,認為道的運動構(gòu)成了生命的整體運動,在道的千變?nèi)f化的運動過程中孕育了生命,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源頭就是道,整個宇宙之中的全部生命都是由于道的變化而化生的,在宇宙的大道之中不斷地展現(xiàn)了生命的形態(tài)。
第二,生命之用,即探討生命的功用問題。老子認為,道是生命的本源,其在化生自然萬物之中,通過柔弱勝剛強、無為自然的方式演化了生命,促使宇宙之中生命系統(tǒng)的變化。老子認為,在生命化生的具體過程當中,道作為其根源性,是通過德來體現(xiàn)的?!兜赖陆?jīng)》中將“道”排于第一、“德”排在第二,即表明道具有本源性、根源性的作用,具有本體的地位,而道總是通過德予以體現(xiàn)彰顯,表明德在老子生命哲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概而言之,道是生命之源,而德是生命之用,道、德共同構(gòu)成了生命化生的全部歷程。
第三,生命之知,即探討生命的能量運動問題。按照老子生命哲學的觀點,萬物產(chǎn)生的本源是道,而德是生命運動變化的功能。那么,我們?nèi)绾稳グ盐丈漠a(chǎn)生、運動變化的過程呢?對此問題,老子生命哲學突出了生命之知的作用。
第四,生命之在,即討論生命的各種存在方式。老子《道德經(jīng)》中非常注重生命的存在方式,其中對圣人的存在方式通過大量的筆墨予以描繪?!兜赖陆?jīng)》共81章,而其中有26章、31處論述了圣人的存在方式。老子認為,圣人是生命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圣人能夠深刻地體悟“道”,并且和“道”達到一種相合的境界。
二、老子《道德經(jīng)》倡導的“無為”生命存在方式
《道德經(jīng)》構(gòu)建的生命哲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念是“無為”。老子認為,“無為”就是一種效法自然、能夠長久“死而不亡”的生命存在方式。對此,學者陳鼓應說:“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自身的情狀去發(fā)展,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制約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潛在性,不必由外附加。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觀念,來說明不加一毫勉強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然伸展的狀態(tài)。而‘無為的觀念,就是順從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意思。這里所說的‘人為含有不必要的作為,甚或含有強作妄為的意思?!?/p>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故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是針對“自然”而發(fā)表的老子獨特的觀點,在老子認為,不僅要“道法自然”,天、地、人均應效法“自然”。正因“道法自然”,所以,“道”就是以其自身的狀況為依據(jù)的,“道”內(nèi)在的原因決定了自身的運動和存在,不必依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在老子的人生哲學和社會政治學中,均以自然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按照“自然”的價值取向,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要治理好、管理好一個國家就應該通過自然的方式、而不是妄為的方式進行統(tǒng)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以烹小鮮比喻國家治理,只能悉心細心治理,絕不能妄為。對于人生態(tài)度,老子主張以“樸素”的態(tài)度、“復歸于樸”的狀態(tài)對待,認為一個人要實現(xiàn)人生的最大價值的大智慧在于真實、純樸,以自然天性對待人生,這才是人生修養(yǎng)的最終理想狀態(tài)。
三、老子《道德經(jīng)》倡導的 “不爭”生命存在方式
“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對于生命的存在方式,老子還主張“不爭”,這和“無為”的生命存在方式之間具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而在本質(zhì)上、內(nèi)涵上卻又不完全相同。老子主張,生命應該主動傾向于“柔弱”而非“強梁”。對于“柔弱”,老子在《道德經(jīng)》說:“弱者道之用”,同時還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痹诶献拥挠^點看來,在創(chuàng)生“道”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特征就是“柔弱”,而正因為其具有“柔弱”的特點,才能夠綿延不絕,發(fā)揮無窮無盡的作用。老子認為,“柔弱”是“道”的存在方式,所以同時也是生命的一種合理的存在方式。對此,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評價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老子的觀點始終堅持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當中,凡是外表“堅強”的事物,均是沒有生命力的。相反地,那些從外表上看來好像非常柔弱的事物,卻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實際上是充滿了生機活力的,此種看似“柔弱”卻無堅不摧和充滿活力的代表就是水。為此,老子總結(jié)說,生命力的標志在于“柔弱”。
老子認為,“柔弱”既然是生命力的代表,其自然具有莫大的好處。對此,老子還是以“柔弱”的代表,即水這種物質(zhì)來比喻和說明。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更為柔弱的了,但是水卻能夠無堅不摧、以柔弱勝剛強。水之所以能夠以柔弱勝剛強,是由于水具有柔弱和堅韌的品質(zhì),“水滴石穿”正說明了這個問題,成為堅韌精神品質(zhì)的象征。在水的柔弱的水滴的長久堅持之下,看似十分堅硬的石頭,最后被水滴穿破,水以其柔弱和堅韌打敗了堅強無比的石頭。凡是那些看上去非常柔弱、不堅強的萬事萬物,其具有內(nèi)斂的品性,非常富有韌性、堅持性。而那些看上去非常強大、非常剛強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非常外溢和凸顯,將自己的一點點能量暴露于眾生之前,所以并不能持久。所以,我們不能將柔弱和“懦弱”相提并論,所謂“柔弱”,在看似非常軟弱的表面之下蘊藏的卻是堅韌無比的良好品質(zhì),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大”,是那些看似“剛強”的事物遠不能相比的。
四、老子《道德經(jīng)》倡導的“虛靜”生命存在方式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的根源在于“虛”、“靜”的狀態(tài),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觀點。老子所處的時代,是世事紛爭攪擾不斷、讓人不得安寧的時代,在那么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老子提出了“虛”、“靜”的主張,是有其針對性的,只有人們主動去追尋“虛”和“靜”的生命存在方式,才能獲得內(nèi)心一點點寧靜,以“致虛守靜”的精神狀態(tài),不要過多地去考慮那些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這樣的做法反而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老子認為,道本身就處于一種“虛”的狀態(tài)。但是,老子所指的“虛”并非表示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而正因其“虛”,所以蘊藏了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元素,成為萬事萬物產(chǎn)生的源頭,正是“虛”體現(xiàn)出了“道”的作用具有不可窮盡性。
老子談論“道”的特征,目的在于對生命的存在方式進行論證,認為“道”以“虛”的方式存在延續(xù)并產(chǎn)生萬事萬物,人類的生存方式也應該效仿“道”,將“虛”作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老子認為,所謂“虛”的生命存在方式,也就是一種淡泊、樸素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寧靜的心境。其實,老子非常清晰并深刻地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有欲的世界,蕓蕓眾生各懷自己或多或少的欲望,人人均追求財貨利色,但最終的結(jié)果導致了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各種斗爭更加殘酷,給人類自身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為了對各種利益進行調(diào)整和維護社會秩序,國家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政策法令,但是也促使人們更加虛偽狡詐,利用政策法律的漏洞行不仁不義之事。由于人們試圖從外界滿足更多的欲望,人們的貪欲越多,社會之中的沖突與矛盾也就越突出和強烈。
老子認為,天下萬事萬物紛繁復雜、千狀萬態(tài),最后均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即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據(jù)此,老子主張效法自然和天道,面對世間五顏六色的人事紛爭、爭名奪利,以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面對為宜。只有如此,才能讓人們在人世間生存處世不妄為、不亂為。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郭淑新.敬畏與智慧:《道德經(jīng)》的啟示[J].哲學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