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紅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弊鳛榻處?,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不能僅僅看到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更要關注文體樣式;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承載的言語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隱匿的言語形式。下面就結合課堂實例說說自己關于文體方面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其一,明確要求,把握文體目標?!伴喿x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是對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提出的目標。語文課堂只有明確課標制定的宏觀目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每一個教師在上每一節(jié)課的時候,明確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重要。每一課的文體都有著不同之處,教師教學中要把握文體特征,制定合適的目標。例如,《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緊緊抓住文本敘事性的特點,通過“賞春”“論水”“言志”這三個板塊進行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文本的具體語言解讀敘述性文體的特點,關注了敘事性文本的表達。第二自然段“賞春”的教學,教師則緊緊扣住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擬人、比喻、排比的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想象中進行感悟。在朗讀指導時,教師采用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對于學生能自己理解的內(nèi)容,老師讓學生反復讀,再進行比較,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感悟。課堂上,教師有了明確的要求,從文體的樣式出發(fā),會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目標,開展好課堂的教學活動。
其二,關注文本,開發(fā)文體資源。蘇教版教材在一些課文后安排了“閱讀鏈接”,如“作家卡片”“名著便覽”等,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在課前或課后指導學生閱讀,為文本學習儲備些信息。也可以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增補。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莫高窟》等寫景類說明性文體時,可以抓住游覽的順序來進行教學。移步換景是寫景類文章通用的寫作手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說明性這類文本的特點,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
其三,滲透方法,有效感悟文體。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信息,要進行信息整合。首先,要讓學生通讀文本,了解大意。其次,根據(jù)需要解決的問題找準切入點。然后再選擇準確的“點”,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整合。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是一篇說明性文體的文章,教師抓住柳樹的神奇切入課文的學習,但學生更該學習的是對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柳樹的生存環(huán)境、外形特征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引導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從而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滲透想象、對比這樣的寫作方法,真正達到閱讀的實效,形成有效感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