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
我們知道,一種文字的產(chǎn)生和演變,離不開一定的文化體系。漢字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每一個字的背后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透過漢字能探尋遠古時代的諸般事項。所以在識字教學中,對每個字的解讀,都應結合傳統(tǒng)文化來分析漢字,在對漢字形、音、義的分析中闡發(fā)文化現(xiàn)象,以求達到在識寫漢字的同時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反觀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往往割裂漢字的文化,為識字而識字,只關注到學生會識會寫就行了,識字方式單一,死記硬背、反復抄寫。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降低學生識寫興趣。有的雖有涉及,也大多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如把“胡”解讀為“古時候的月亮”,與其本義相去甚遠。這些都偏離了漢字教學的目的,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佟樂泉教授指出,評價一種識字方法的優(yōu)劣,首要標準就是看能不能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提供更多易于聯(lián)想的線索,更快更牢地識記漢字。漢字具有音形義的特質,如果我們能從文化的視角觀照當下的識字教學,在識字教學通過圖解、兒歌、語境等形式滲透字理知識,追根溯源,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意義上識寫漢字、理解漢字,在探究字理的同時,感受漢字文化。
一、圖解演示,感受漢字文化的意象
一般來說,圖畫比較直觀,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而漢字的古文字恰恰具有圖畫性,較好地揭示漢字的構成原理。通過手繪圖形,能把抽象的文字變得形象起來。比如“高”,可以通過一幅高樓的簡筆圖和“高”字甲骨文,學生一看就知道“高”表示的就是一座高高的樓?!懊馈本褪侵敢粋€人用羊角或羽毛把自己打扮得非常美麗?!盃帯保罕硎緝蓚€人用手在爭奪一根木棍。通過圖解,再現(xiàn)了漢字的畫意,學生就很容易把握字形,理解字義,學習起來很輕松,不會感到漢字的枯燥與無味。
在教學時,我們注意到有些漢字的部件構成就蘊含著其字義,就可以就字的本身進行解讀。比如“聰”,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一只耳朵專心聽,兩只眼睛仔細看,一張嘴巴說得好,用心認真去思考,就能成為“聰明”的孩子。這樣字理的講解非常形象,給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兒歌誦讀,品味漢字文化的韻味
兒歌作為一種文體,其簡短押韻,朗朗上口,很受小學生的喜愛。我們不妨把兒歌或韻文引進識字教學中,幫助孩子記住字音和字形。
南京特級教師劉軍,在識字教學中和同事們把一些易錯難寫的字都編成兒歌或歌訣,比如“蠶”:寫是一大蟲,其實是小蟲,不在景陽岡,只住桑園中;“良”:有水能淘沙,有犬羊害怕,有米做食品,有女叫媽媽;這些都體現(xiàn)了老師們識字教學的智慧,是一份很寶貴經(jīng)驗。
最近聽了我校兩位青年老師教學含“包”字的形聲字,他們在課堂上都很好地運用兒歌,進行識字寫字教學。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包字朋友多,伸手來抱抱。有水吹泡泡,吃了肚子飽。雙腳跑一跑,點火開大炮?!绷硪晃焕蠋熓沁@樣設計的:“草字頭,是花苞。食字旁,要吃飽?;鹱峙?,是大炮。三點水,吹泡泡?!睅拙鋬焊杈桶褞讉€由“包”組合形聲字的構成、意義、用法都說得明白清楚,課堂上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教學效果非常好。
對于有些字,也可以通過一兩句的口訣韻文,來解釋漢字構成和寫法。比如“春”:三人同日見,百花齊爭艷。“贏”:寫贏并不難,亡口月貝凡。
通過兒歌,提高學生識寫興趣,盡可能防止錯別字產(chǎn)生。這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比較常用,何況兒歌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朗誦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感受優(yōu)美的漢語言,受到文學的熏陶。當然,兒歌要科學合理,講究詞句規(guī)范、內容高雅,遵從字理。
三、聯(lián)系語境,體驗漢字文化的深刻
由于漢語言的豐富性,我們理解文字要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特別到了高年級段,“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已成為識字教學的主要任務,識字就要和閱讀結合起來,要能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情境來進行識字解詞。
《臥薪嘗膽》是一篇歷史故事,文中有幾個生詞學生比較陌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難度,于是我在教學時就選擇與課文關系緊密的“奴仆”一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勾踐答應給吳王作奴仆為什么說是屈辱?先演示“奴”“仆”的甲骨字體,了解“奴”是古人對罪犯的稱呼,“仆”是供役使的人。再聯(lián)系課文第三段內容討論后,知道原來“奴仆”就是從事最卑賤的工作的人,成為吳王的奴仆,這對一國之君的勾踐來說,這不是一種恥辱嗎?聯(lián)系全文,學生對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漢語詞語,本來就具有一詞多義、多音多義、詞性活用等特點,我們盡量憑借語感、語境、語序來確定詞語的含義。
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的自由,教師就課文中“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一句中的“拋”字進行解讀。先出示“拋”的篆體構成:是由“手”(扔)加上“尤”(特別、更加)和“力”(奮力)構成,字的本義是指使勁將手上的東西遠遠地扔掉。然后以“拋”字作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做錯了事,卻十分任性,體會祖父對小女孩的疼愛。這樣就把語義解說與人文內涵緊密結合,活化了小女孩的真性情。
課標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這樣的目標不僅關注識字寫字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重視的是學生學習漢字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對漢字教學要懷有一種文化情懷,要用文化的視角解讀漢字。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和內容,字理的滲透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實現(xiàn)由教學“生字”向教學“漢字”的轉變。同時,要求教師學習了解一些文字學方面的知識,讀點文字學的書籍,增加教學底氣,真正讓學生愛上漢字,愛上語文。
【作者單位:睢寧縣第二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