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積軍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為適應社會的需求,教學改革也在不斷進行,教學方式在不斷的探索中發(fā)生著巨變,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高中地理新課改教學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 教學目標
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學改革也在不斷進行著,為適應社會發(fā)展、新課改需求,通過教學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同時也發(fā)現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一些問題,比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方法單一,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停留在傳統(tǒng)填鴨式教育階段。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簡單討論了高中地理教學在新課改教學中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教學理念
1.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以學生發(fā)展為主、以學生發(fā)展為基礎。其實就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參與權、選擇權,改變以往學生處于被動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全程發(fā)展以及個性發(fā)展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2.注重“情感”的培養(yǎng)。高中時期的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學生,這時期的學生急需教師、家長的認可,獲得同學、教師以及別人的肯定和夸獎。作為一名合格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做到態(tài)度和藹可親,在與學生接觸中平易近人,在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時,應掌握尺度,將問題定位于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讓他們能夠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功,從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鼓勵學生之間協(xié)同合作、交流溝通。在地理教學中應注意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學生在地理課程學習的實踐性,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等從聲音、動畫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感官意識,使地理教學不再枯燥無聊,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
知識傳遞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而不是為了考試能得到高分,改變以往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是新課改的趨勢,也是教育的目標。作為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常規(guī),淘汰陳舊的瑣碎知識,將素質教育真正應用到教學中。素質教育包含以下三個層次:
1.挖掘學生潛能。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圖像配文字的說明,如地形圖、政區(qū)圖、柱狀圖等等,這些圖形都以客觀形象的方式刺激著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讓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對于開發(fā)學生大腦潛能有重要意義。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掌握理解各種圖形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的需要。
2.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在新版教材中,圖像、文字以及多方面都包含著智能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記憶、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在教材中,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地理思維的方式、方法,所謂地理思維就是地理學家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不僅是在教授學生課本知識,更為關鍵的是在教授學生怎么學習這些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世界的精神,注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培養(yǎng)個人文化素養(yǎng)。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在教授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教師應結合愛國教育、環(huán)境教育、國情教育等多方面,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到中國國情,了解我們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樹立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自信心、自豪感。
三、提高教學效率
1.轉變角色。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筆記。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位置,毫無積極性、主動性。新課改轉變了這一教學理念,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有教學的參與權,在課堂上占主要地位,尤其在現代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知識的獲取途徑不再單一,學生在某方面掌握的知識未必比教師要少。
2.突出學科特色。高中地理教學有別與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圖像的應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圖形,如地形圖、政區(qū)圖、交通圖等等各種圖形,這些圖形既是學習內容的載體,也是學習地理學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識圖的能力,看地圖時先看圖例、后看圖,在講授新知識時,教師應指引學生自己先看圖、再看文字,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組織學生之間溝通、交流。新課改的教育是以人文本的素質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接班人,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人格與自我發(fā)展的意識,能夠不斷學習與實踐,注重團體合作意識等多方面能力。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積極開展小組活動,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能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能力、團體合作意識等多方面能力。
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在中國普遍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緊隨時代的腳步,利用現代化的設備與手段,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1.利用多媒體教學。教材的多媒體化是以多媒體為載體來實現的,使其教材內容更加形象化、動態(tài)化。讓學生更易于接受。作為教師,應花費時間、精力鉆研教材,利用網絡資源、現代化設備制作多媒體課件,使每節(jié)課不僅僅包含文字、圖形等,還能給學生呈現出包括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來體現知識要點,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教材內容的難點、要點。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記筆記的模式,學生也更加有興趣來學習地理。
2.教學觀念是教改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課改過程中,教師是執(zhí)行者,教師觀念的改變是課改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自身教學理念是否轉變很重要,否則,就算再精美的課件、再高科技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反應教學改革的新理念,達不到預期的改革效果。教師觀念的改變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比如教師的再學習、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等等。
總之,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進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潮流,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保證課改的順利進行。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