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摘 要】英語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利用英語課堂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培養(yǎng)終生學習能力的主渠道,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變革中的一個主流,也是許多大學英語教師一生都在為之努力的目標。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其核心仍然是思維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 ? 課堂教學 ? ? 思維能力 ? ?培養(yǎng)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剖析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各種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不足,在英語課上沒有從引導學生展開思維過程上實施英語教學,沒有從根本上進行變革。具體表現(xiàn)就是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用投影片將教學多元化的目標展示出來,其中能力目標清清楚楚??赡苁且驗槟芰ε囵B(yǎng)不能立竿見影,又不能像認知目標那樣可以及時檢測,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就找不到或是很難找到體現(xiàn)培養(yǎng)能力的內容,當然也就不可能達成能力目標了。
為避免以上的課堂教學問題,首先,課堂教學的目標要多元化,不能有任務觀點,不能將教學目標誤認為教師講完了,目標就達成了。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學得如何來看目標是否達成。如果是學到了知識,充其量也只能說達成了認知目標,而能力目標又在哪里呢?決不能用認知目標來替代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其次,從教學效果來看,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的容量,但這種容量是建立在質量的基礎之上的。容量加大了,沒有一定的質量作保證,又談何質量呢?再次,就教學主體——學生方面來看,課堂教學不能建立在師問生答的基礎上。教師的問題學生回答對了,只是回答了一個結果,也只是一種形式,但他是怎樣做對的呢?是不是該讓這位學生說得更多一點?說出他的想法,看他回答問題的思路會不會比教師的更好一點呢?即使這個學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問題,只要這個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動了腦子,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yǎng)。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劃分來看,那種師問生答或教師代替學生回答問題,只考慮大容量的大學英語課堂,只能是一種看起來有聲有色、熱熱鬧鬧、有問有答,而實際上卻是一種流于形式、沒有思維過程、缺少真正的“教與學”過程的機械的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是不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的。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對策
如何才能做到將教與學的過程展示出來,讓全體學生都能夠而且有機會加入到這教與學的過程中來呢?針對這個問題,有些大學教師就做得比較好,在學生回答完了以后,不論是對還是錯,都再問一次“為什么”,讓學生將自己思考的過程再說出來,說不出來還可以請求幫助,請其他學生幫著說,再讓全體學生來判斷是否正確。如果學生一下子還判斷不出來,就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爭論,最后教師再做總結,肯定每一個參與討論的學生的成功之處,讓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同時指出他們在回答問題和討論時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在學習中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也能同步增長。時間是花得多了一些,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參與意識、自主意識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因此,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回答和爭論的問題,并且多問一些為什么,就能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讓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的疑惑提出來,可以在課堂上提,也可以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提。課堂上的問題教師直接回答,“留言板”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到網上去回復。當然在回復時,也不要正面回答,而是只給予一些提示,讓學生通過回復的提示,自己解決問題;而對于一些目前還回復不了的問題,就在鼓勵的同時,介紹一些有關的書籍、資料和網站,讓學生在今后通過自主學習去解決,就是目前解決不了,在學生的心里也已經埋下了一顆“探究”的種子。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會促進他進一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有利于他們將來的發(fā)展。長此以往,大學生會養(yǎng)成一種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不斷思考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習慣,使自己的思維習慣得到培養(yǎng),思維品質也會有所提高。
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還需解決的問題
在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堅持多問為什么,同時也提倡學生多問為什么,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就目前情況看來,我們還需要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是我們部分大學教師在思想上教育觀念的變革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譬如,在許多大學教師的頭腦里,一節(jié)課如果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講完,不論這個問題是否重要,有時甚至也不管學生在這節(jié)課里學得如何,就認為這節(jié)課是失敗的。這種想法是由于大學教師思想上教育觀念的滯后造成的,致使教師看不到變革后課堂教學的閃光點,課堂上教師就不敢問為什么。
二是目前我們英語學科的課程設置對認知目標的要求仍然偏高。教師把許多精力都放在如何記憶上,同時我們的考試制度又迫使教師把精力放到如何解題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有時就真的沒時間去問為什么。
三是許多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和軟件還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學校校園網的發(fā)展不平衡,教師在網絡方面的技術掌握情況還不夠,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無法訪問校園網或訪問校園網時還不能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等,造成學生的為什么就不能得到及時解決。這樣就為通過“問”培養(yǎng)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設置了重重障礙。
存在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進行團體作戰(zhàn),取得學校領導的支持,教師敢于變革、勇于改革,再加上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和學生都多問為什么,將來我們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工作,就不需要再補上“終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這一課了。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范誼芮,渝萍青.面向21世紀外語教學論——進路與出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