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在我國,語碼轉換研究的歷史并不長,但它的存在無疑是非常普遍的。在外語課堂中,教師的語碼轉換頻率與具體語言比例會對學生的外語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對該現象提高重視,調整策略,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外語課堂;語碼轉換;語言環(huán)境
一、語碼轉換
(一)語碼轉換的概念
語碼指的是任何用于交際的符號系統,它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語言文字,包括標準語言,也包括方言。所謂語碼轉換,指的就是在人們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由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現象。
語碼轉換的表現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種:第一種,以一種語言為主,中間夾雜少量另外一種語言的形式:第二種,句子與句子之間整體的轉換:第三種,以段落或完整內容為單位進行交替轉換。
(二)關于語碼轉換的研究
關于語碼轉換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卻十分迅速。在我國,語碼轉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末,且基本屬于文獻類的研究,但它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興趣,并且已經成為了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然而,研究者們對于語碼轉換的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導致此話題的研究爭議不斷。尤其是外語課堂中到底是否應該使用語碼轉換這一問題,有的學者支持語碼轉換的使用,認為它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而有的學者則堅決反對,認為母語不該出現在外語課堂上。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否認一點:語碼轉換現在在生活中、學習中隨處可見,其產生的效果也是五花八門。只有多加研究,才能更加靈活地理解和掌握語碼轉換現象。
(三)語碼轉換產生的原因
語碼轉換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在實際操作中兩者會共同作用。
內在原因指的是說話人完全從自我意識、心理因素出發(fā)產生的語言或語體轉換原因,而具體的情況較為復雜,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等若干領域的理論,如,為炫耀自己的外語水平,說話時中外夾雜。
外在原因指的是客觀因素、他人要求等自己不能或不便自由控制的原因,如教師要求學生用特定語言回答問題:口語翻譯等。
二、外語課堂語碼轉換現狀
(一)研究方式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外語課堂語碼轉換現狀,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以吉林化工學院計算機專業(yè)兩個自然班的60名學生以及本校的6名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在特定時間內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做好了妥善的材料收集、整理和數據收集工作。我們對所有問卷結果進行了審核及整理,并做了系統的分析。
(二)語碼轉換頻率
經過數據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大學外語課堂上,語碼轉換的現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師語碼轉換頻率較低,課堂上使用目標語的時間較多,或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第一語言:有的教師每句話都為學生翻譯,語碼轉換率自然比較高。
第二,同一名教師在不同班級授課時進行語碼轉換的頻率不同,而這種差異往往和該班學生的外語水平有密切關聯。具體說來,如果班級學生整體外語水平較高,則教師語碼轉換的頻率較低,反之亦然。
第三,每名教師的語碼轉換頻率一般較為穩(wěn)定,但個別情況下會突然發(fā)生變化,如領導聽課,教學改革等。
(三)語碼轉換效果
經調查,我們發(fā)現絕大多數外語教師認為課堂上的語碼轉換是必要的,這是教師對學生能力和心理進行揣摩及客觀觀察推斷的結果。如果在整個課堂使用目標語,則無法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從效果方面講,語碼轉換是有其優(yōu)點的。我國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水平有限,如果教師堅持全用英語講課,必然會造成學生理解度低、焦慮,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反過來,如果教師在整個課堂堅持第一語言,對學生的外語學習也是不利的,外語學習需要語言環(huán)境的構筑。只有找到語碼轉換與客觀實際情況的平衡點,才能創(chuàng)造最佳的外語學習條件。
通過語碼轉換,外語教師可以彌補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語義差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但要做到最佳平衡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教師多加思考,不斷調整,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語言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