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以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立法完善為視角
董成偉
永嘉縣人民檢察院,浙江永嘉325100
摘要:近年來,國內發(fā)生的幾起食品安全事故給人們帶來巨大傷害的同時,也使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問題,現階段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下,我們應及時有效的應用法律這一工具,來進行自我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修改了刑法修正案,將食品安全中的本罪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和完善,同時還增加了一項內容,專門將食品安全監(jiān)管者的不稱職行為進行定罪,這一項法律的設立有效促進了保護食品安全的進步。然而現階段我國刑法在食品安全問題的規(guī)定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實踐中不斷將其進行完善,促進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證。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犯罪本罪;刑法保護;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3
作者簡介:董成偉(1990-),男,漢族,浙江永嘉人,本科,永嘉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干警。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刑法當中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刑法和食品安全法共同管理我國的食品安全犯罪,其中包含了三種食品安全犯罪的內容,即非法經營、生產經營和食品安全監(jiān)管這三項內容。其中本罪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體現主要是生產經營方面的犯罪,這是從構成刑法典的內容來看的。生產經營類的犯罪嚴重破壞了安全標準在生產和銷售中的體現,生產者通過將有毒和有害的食品進行生產和銷售現象嚴重破壞了我國社會主要市場經濟秩序。
一、利用刑法保護食品安全的必要性
現階段,我國在運用法律武器保護食品安全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在刑法中設立了相關內容,同時還包括了民法以及行政法。然而針對民法與行政法而言,它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很好的協調法律與懲罰方法之間的關系,造成無法全方位保護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將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促進他們之間的平衡是民法的主要內容,然而由于較大的差距始終存在于消費者與生產經營者之間,這就導致民法無法對消費者的利益進行充分的保護。而行政法當中會以警告、通報等懲罰方式來警告生產經營者,甚至還會將生產經營者的執(zhí)照進行吊銷和對其進行拘留等,這一系列懲罰措施較為嚴厲,然而無論是從懲罰的質量問題還是言行的評價來看,刑罰還是要比行政處罰更為嚴厲,行政處罰具有一定限制的懲罰和打擊力度[1]。
現階段,我國國內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蜂蜜是用糖水進行轉換的,銀魚是用塑料來制作的,雞蛋也可能是人造的等。人們的生活中過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導致人們對于食品的不信任程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說現階段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很少食品是沒有安全問題的。不斷增加的問題食品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發(fā)生率的不斷提高。三聚氰胺、毒豆奶和瘦肉精等問題層出不窮,造成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失去了信任[2]。這些均是最近幾年出現的食品安全嚴重惡性問題,食品安全直接關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果對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不到位或者未加控制,那么食品安全問題將會層出不窮,帶給人們的損失將無可計量。
二、現階段我國刑法保護食品安全過程中的缺陷
為了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的保護程度,我國實施了刑法修正案,然而卻還是沒有真正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刑法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的?,F階段我們應及時將刑法當中食品安全保護的內容存在的缺陷進行探討,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國不斷促進刑法的完善,真正做到維護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現階段,對違反安全標準的食品進行生產和經營或將有毒害的食品進行生產和經營的活動就是本罪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體現,食品安全犯罪中的本罪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本罪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還嚴重威脅著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執(zhí)行。現階段我們應充分考慮危害性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體現以及有效性在刑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過程中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夠意識到食品安全犯罪本罪對社會秩序造成的嚴重威脅。現階段,如果不能夠正確區(qū)分毒害食品的生產和經營以及違反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就不能夠更好的促進人們食品安全防范意識的提高,更不利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抑制[3]。
現階段,毒害食品的生產和經營以及違反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在刑法的規(guī)定下只有當事人是故意為之的才能夠構成犯罪,如果是由于過失而造成了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問題就不能夠成罪名。在不斷提高的技術和檢測水平條件下,也應當不斷促進我國在保護食品安全問題法律上的完善。例如,可以規(guī)定食品生產經營在進行原料購買的過程中要負責對其進行質量檢查,這本應該是食品生產者應該履行的義務,然而現階段我國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是相對欠缺的,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在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下,一旦出現由于采購的原材料質量不過關的問題,食品生產廠家是不負任何責任的,只要承擔一定的民事培養(yǎng)和行政責任即可。同時如果食品安全事故是由過失而引起的,它所造成的犯罪后果要與故意犯罪造成的后果程度是幾乎相同的。例如,豆奶中毒事件是吉林省于2013年發(fā)生的一起食品中毒事件,主要原因是生產經營者的疏忽造成的,這起食品安全事故導致近三百名師生中毒,后果非常嚴重。根據這一案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應及時將立法進行完善,不斷促進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的順暢[4]。
三、促進食品安全刑法保護完善的立法建議
當犯罪行為對很多復雜的客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時,其主要客體應該是侵害程度較嚴重的一方,這一社會關系應該得到刑法的重點保護。在相關的刑法理論下,犯罪的最基本性質決定權應當在主要客體當中,這也應該是決定罪名在刑法分則中的歸屬的重要依據。毒害食品的生產和經營以及違反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兩種罪名在對主要客體進行侵犯的過程中會導致人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破壞。在刑法當中,客體在危害公共安全中的體現于以上兩種食品安全問題中侵犯的客體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將毒害食品的生產和經營以及違反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和經營這兩種罪名應用到危害公共安全罪名當中。按照犯罪相同客體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危害來進行依次排序是刑法分則體系的主要依據,這里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破壞罪名要小于危害性在公共安全罪中的體現。所以調整食品安全歸屬,有利于提高刑法的打擊力度,更好的提高食品安全[5]。
現階段,我國擁有較復雜的食品生產流程,因此只有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關注度,才有助于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例如,我們可以加強對食品原材料質量的關注和重視,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不會影響企業(yè)的正常生產經營,還能夠更好的履行自身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è)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不會受到其他人員的影響的。如果出現了不良的食品質量,食品生產者不能夠將信任原材料供應商為理由而不承擔食品事故責任,食品生產者應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負全部責任。
四、結論
近年來我國國內多發(fā)的食品安全事故問題,提高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警惕。由于我國是一個法制化國家,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善刑法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內容,對提高食品質量,保護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文針對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介紹,希望能夠警醒正在犯罪路上的銷售商或者生產商,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廣大群眾的監(jiān)督,對于食品犯罪問題有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李海良.風險社會下的刑法沉思——兼評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嚴刑峻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12:61-66.
[2]汪冬泉,吳超.論我國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之完善[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35-38+46.
[3]楊雪芳.論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以<刑法修正案>(八)為視角[J].理論與改革,2013,04:197-199.
[4]韓軼.論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立法完善與食品安全犯罪的遏制[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01:44-47.
[5]梁昌全.我國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修改與完善[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09: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