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麗
【摘 要】教育模式是人們對教育進行有效實踐而采取的一種教育策略的集合體系.其特點主要是體現(xiàn)出一定的程式。初中語文教學也應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初中語文,撇開了小學教學文章的故事性、趣味性、童話化,開始涉及文言文等較為艱澀的內容。因此,初中語文教學策略也應隨之變化。初中語文教學建立在小學語文的識字基礎上,繼而注重學生的文學熏陶,精神的領略,藝術的培養(yǎng)。此為筆者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延伸之談,既結合了自身的經驗,又關照當下的語文教學語態(tài)。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對策
一、初中語文、初中學生與教學現(xiàn)狀
教育模式是人們對教育進行有效實踐而采取的一種教育策略的集合體系.其特點主要是體現(xiàn)出一定的程式。初中語文教學也應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出一定的程式。初中語文教學建立在小學語文的識字基礎上,繼而注重學生的文學熏陶,對文章結構的分析,精神的領略,藝術的培養(yǎng)。本文以筆者的親身經歷為依據(jù),談一談初中語文教學該如何創(chuàng)新。
初中語文不再以小學語文的識字看文為目標,對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從而,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策略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目標。初中語文,撇開了小學教學文章的故事性、趣味性、童話化,開始涉及文言文等較為艱澀的內容。因此,初衷語文教學策略也應隨之變化。但是,這并不代表教學策略從此脫離了故事性、趣味性、童話化的教學氛圍。準確的說,初中語文的艱澀與思想植入要求更為有趣、更為生動、更為故事性的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這對初中語文老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
處在初級中學學習時期的學生尚處于青春期。該時期的學生年紀尚輕,興趣愛好以及學習習慣等都處在重要的養(yǎng)成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正在建立當中。此時,出現(xiàn)在學生生命中的老師、家長等都會參與學生的心理建設與價值建設,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語文作為母語教學的重要組成,必須承擔起建立學生健康觀念的重任,初中語文教師也應承擔起應盡的培養(yǎng)職責。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如何呢?從筆者的親身經歷來看,初中語文教學仍然延續(xù)著“背誦+考試+教科書”的學習模式,持續(xù)著“班級+教師+學生”的教學模式。而這些模式的存在,皆源于目前的考評機制——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是具備一定公平程度的考評機制,然而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師的教學模式。改進初中語文的教學思路,是從業(yè)者亟待思考的問題。前些年,大陸倡導素質教育,實實在在的落實學生的真善美、假惡丑、德智體美勞等的認知和培養(yǎng),然而,好景不長,目前看來,素質教育依然走入了應試教育的桎梏。筆者就此思考,初中語文的教學應該何去何從?
二、對初中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幾點思考
1.優(yōu)化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部門提出的旨在達成基礎教學內容,完成整體教學培養(yǎng)的策略性任務。教學目標常常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資源狀況、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而各有差異。初中的教學目標應該跳出之前的桎梏,從更為全面的角度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對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宏偉,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能夠獨立閱讀,注意情感體驗;能夠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學會漢語拼音和普通話;學會使用語文工具書;能夠具體準備的表達自己,具備日常的口語交際能力等。這些都應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必須突破“唯分數(shù)論”“唯考試考評”的教學目標,以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作為之后教學的依據(jù)或準則。
2.開展國學教育
國學是一種學術體系,它主要是以中國古典典籍為載體,表達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與道德理論。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與文化。它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象、數(shù)術等。以上所談的國學為外延意義上的國學。本文將國學的意義限制在文學的范疇內,主要說一說的國學文學的培養(yǎng)重要性。授課和教材學習、平常的訓練等占據(jù)學生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開展國學教育需要教師重新設計教學方案,規(guī)劃教學時間,盡量在正常的教學單位時間內,對學生普及國學的思想和價值。以上對國學的培養(yǎng)必要性進行了闡述,下文重點探討國學培養(yǎng)的方法。
首先,關注國學范圍的選擇。不同的學生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自己的天賦。因此,初中語文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征,仔細分析性格特點,為其制定合適的培養(yǎng)方案。這就要求老師了解國學的基礎知識,在選擇施教的國學范圍因材施教。其次,要注意國學培養(yǎng)的時間選擇,包括時間點和時間段的選擇。安按照既有的培養(yǎng)模式,一日之計在于晨的經典語錄提醒教育工作者緊抓該時間點,為學生在一日之計時獲得對中國文學最強烈的認知。同時,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對學生進行引導式的名著閱讀,確保閱讀量的累積與閱讀質量。最后,定性的培養(yǎng)和定量的安排相結合。定性的培養(yǎng)意在注重學生語文教學提升的層次性以及主題選擇。比如,初一的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較為通俗的名著古典;初二的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教材的理解程度相當?shù)墓偶鹊取?/p>
3.倡導互動、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
互動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就認識觀點進行交流,學生與老師之間就問題進行探索,學生與書本之間就信息進行流通,主體與場所之間根據(jù)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動,才能掌握整體教學的活性,提升整體的教學傳播效果。首先,確保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日常語文教學為例。在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并且設置懸疑引發(fā)討論的延續(xù),此舉既有利于學生之間觀點思想的碰撞,從而提升各自的思想水平,深化學生之間的情感。其次,調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在平常的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一言堂”的情況,老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學生則默不做聲。這種授課的狀態(tài)在中國的中學校園內普遍存在。這是一種不被贊成的教學方式,它不能幫助老師檢驗教學成果,也不能讓學生保持對教學的關注。因此,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必要。老師可以通過提問、活動、獎勵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進程的積極性。最后,優(yōu)化學生與書本之間的互動。其實,最為簡單的表現(xiàn)方式即為閱讀、朗讀。此處,筆者提倡一種批判式的閱讀,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批判的態(tài)度,并且與老師同時隨時保持交流溝通。此種與書本互動的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大有裨益。
總之,我們提倡美德教育,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正確的思維路徑。然而,執(zhí)行力卻成為阻礙我們行動的關鍵。從觀念上,我們必須摒棄古往“閱讀題”思維方式,真正進入素質教育的形態(tài),開展簡答題、論述題,這對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路徑大有好處。推而廣之,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應該遵循一定的程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非生搬硬套,而非訓練標準答案,而非“分數(shù)和比葫蘆畫瓢”。語文教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只有循著正確的方向,做好初中生的語文教學,其他學科培養(yǎng)才能舉一反三的成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參考路徑。培養(yǎng)好的學生要考慮培養(yǎng)主體、培養(yǎng)時期、培養(yǎng)目標,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最優(yōu)的效果。此為筆者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延伸之談,既結合了自身的經驗,又關照當下的語文教學語態(tài)。雙管齊下,既能從時期延展上做探討,又能從不同時代的學生主體出發(fā)談變化。
參考文獻:
[1]宮瑞靜.初中語文課堂語言有效性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