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專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已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并非時髦,而是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和發(fā)展的主體?!百|疑”它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創(chuàng)建了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平臺。當然就現(xiàn)在而言,在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完全把“質疑”完全滲透到課堂中,在有的課堂中甚至看不到學生“質疑”的影子。那么問題何在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質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248-02
質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質疑方式向學生傳授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領會,又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還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呢?
一、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課堂上,要想讓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必須使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情境發(fā)展,時時處于“悱”的狀態(tài)。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的講解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語文課要改變“課文闡釋者”的舊形象。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愛讀書、愛表達,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交流課。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是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要創(chuàng)設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會感到愉悅、輕松善談。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家認為:“成功教育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氛圍。”這是一種不可想象的教師“一言堂”上的氛圍。所以,我們既容許學生質疑,又允許學生討論、說實話,更容許學生爭論并發(fā)表個人意見?!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留給學生充足的質疑時間
新課程隨著學生主體性的重新確立,看教師是否上好了一堂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除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fā)言聲不絕于耳,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外,還要看學生是否大膽質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質疑的機會,都有質疑的愿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fā)展。堅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貫徹“八自主”教學思想:只要學生能感知的,就讓學生自主感知;只要學生能觀察的,就讓學生自主觀察;只要學生能想象的,就讓學生自主想象;只要學生能操作的,就讓學生自主操作;學生能通過探究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只要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主解決;只要學生能表達的,就讓學生自主表達;只要學生能評價鑒賞的,就讓學生自主評價鑒賞。
三、創(chuàng)造師生民主氛圍,使學生敢質疑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對書本深信不疑,甚至對老師的答案也毫無疑問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總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自己預先準備好的“圈子”當中。有些學生與教師的意見不一致時,就會遭到教師的訓斥,學生只有無條件地接受老師的意見,不敢向老師質疑。因此,只有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才敢質疑。有些學生上課不回答問題,也不提出問題,主要是他們存在心理障礙,怕回答不好,提不出像樣的問題,怕遭到同學們的譏笑和老師的指責。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送給學生真誠的微笑和激勵的話語,特別是學困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既給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又肯定他們在發(fā)言中的點滴優(yōu)點。
四、注重平等對話
課堂教學中,對話的第一法則是民主與平等。假如無民主、無平等,師生之間即無法對話。而未能完成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即師生對話。在整個過程中,老師作為對話首領,雖然需要保持必要的權威,但也無須用絕對權威壓迫學生。堅決不搞單向獨白教學,不扼殺學生不停提出的“為什么”。例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扁鵲見蔡桓公”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針對課文對刻畫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的用意談談自己的看法。一個學生說:“作者刻畫這兩個人物的用意是形成對比,從而揭示蔡桓公這個諱疾忌醫(yī)者的可卑、可鄙。”該學生話音剛落,一個學生就提出疑問:“桓公諱疾忌醫(yī)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鵲作為醫(yī)生,規(guī)勸病人的力度不夠,方法太委婉,沒有設法醫(yī)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諱?!苯處熂瓤隙饲罢?,對后者也馬上給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揚這位學生勇敢地反駁、否定前人的結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雖然后者觀點脫離文本,但學生求異思維,不盲從權威的獨立個性得到了培養(yǎng)。由此可見,老師是學生展示獨特見解的欣賞人、諦聽者,是對話教學的主持者,也是提供對話話題和對話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在設置對話情景中,應充分讓情與情交融,思與思相撞,更讓心與心接壤。使每一位學生感受幸福的心靈成長,愉悅的精神享受,價值的獨特存在及自主的尊嚴。
五、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因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從來擁有對教材文本的絕對解釋權,而被扼殺殆盡的是學生的理解。盧梭(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有它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強加給學生,那簡直是愚蠢的。說明學生是有閱讀個性的,是在閱讀文本時帶著本身具有的感情、知識和經驗的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其一,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源于不同的興趣愛好、知識存儲及家庭背景等,而這些個性差異必然影響學生的閱讀,導致在閱讀同一文章時會有不同的體會和認識,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二,《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不可以教師的分析來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從若干角度對同一文本進行不同解讀時,要注意閱讀語文材料的極大包容性。唯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在感悟和思考的同時,在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深理解,而教師對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發(fā)現(xiàn)要加以鼓勵,還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和想法。所以,我們在倡導多元化的理解時,教師也要注意恰當?shù)囊龑?,讓學生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在正確的軌道上成長。例如,張教師在執(zhí)教“三打白骨精”一課時,一位學生問道:“老師,我覺得白骨精難道不是一個有孝心的人嗎?”張教師要學生說說理由。學生說道:“她一次次失敗后不被困難嚇倒,繼續(xù)努力,不泄氣,并且還有孝心,要煮唐僧肉了,還請姥姥來吃。”張老師表揚道:“你善于提出問題,值得表揚。但是,你想想:白骨精一次次努力,干好事還是壞事?”學生答道:“壞事?!睆埨蠋熇^續(xù)問道:“干壞事不泄氣,殺了人還要吃人肉,豈不是干的壞事越來越多了?這能叫有孝心嗎?”學生不好意思摸摸頭,好像明白了一切。endprint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的體會不相同,這十分正常。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充分肯定學生的不同感悟,也就是對每個學生的尊重,正是這種肯定才能推動對話的發(fā)展。如果我們教師用自己的理解或者文本的主旨強加于學生,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當然,案例中,教師在熱情的肯定中,遇到學生的價值取向“越軌”或錯誤的時候,進行了適當?shù)狞c撥,并加上推心置腹的商榷??隙ㄊ菫榱烁玫攸c燃激情,而商榷是為了呼喚更深的思考。
六、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
一堂課,如果沒有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必將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回顧思考的過程,多想一想,多問一問,將“你讀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三個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到有問必答,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覺地提出問題,成為一個思維靈活、有創(chuàng)新才能的人。正如一位教授所說:“我們不僅應當經常地問‘為什么,還應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問與反思的良好習慣。那么,學生將逐步學會質疑,不斷總結經驗,拓寬思維,提出新的問題,讓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七、教會方法,使學生“會問”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思維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對新的知識需要直接體驗和感悟。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知識、掌握結論,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并獲得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币虼?,教師應教給學生方法,教學生“會問”。比如,有位教師講方紀的“三峽之秋”。一開始上課,該老師展示了一段關于三峽風光的錄像。然后,全班集體朗讀整篇課文,讀完了,讓學生提問,學生們的問題如下:我國正在三峽地區(qū)建設什么工程?從掌握的資料看該工程的作用是什么?該工程對三峽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該工程如遇戰(zhàn)爭爆發(fā),有何安全隱患?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一種隨意脫離教學內容的現(xiàn)象。從上述幾個問題中可以看出,在整個課堂中師生的爭論與互動交流占了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但是遠離了文本知識,是極難使學生們在課堂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的。教師應該清楚地看到,課程的主要資源是教材,教材更是教學的主要對象和基礎,在拓展學習中,讓學生研讀、面對教材時須立足教材,通過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外的資源,使教材成為溝通校內外、連接課內外的橋梁。針對教材課本中的知識,不遠離課本內容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為使課程文本資源的價值提高,為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讓教材的內容更結構化、更具科學性,因此須通過再創(chuàng)作并對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適時適度的引進,且科學地組合、構建、置換、增加、刪減,因此需要用好生活的活教材,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根據(jù)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若一味熱衷于對來自課外的信息資料的互動和交流,而置教材于不顧,豈不是喧賓奪主、舍本求末。
思維始于疑問,學生的內心擁有一個富有真實而充滿靈性的世界,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生命體驗,營造生命課堂。質疑,讓學生精彩、讓課堂精彩,讓質疑演繹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智慧。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語文教育出版社.
[2]王義堂.新課程教學程序[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