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要:后進生的轉化是學校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認為對品學兼優(yōu)學生的教育管理比較輕松,而對后進生的教育,不少教師感到很棘手。因此,如何教育后進生是許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都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我認為首先應分析后進生的心理,然后找到幫助他們學習的方法,從而完成后進生的轉化。
關鍵詞:后進生 教育心理轉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91
后進學生又叫問題學生,通常是指那些不求上進,思想品德水平較低,行為習慣較差,學習不努力,成績不好,缺點、問題較多的學生。就目前來看,雖然后進生在每一個班上數(shù)量有限,但是因為其行為習慣的負面性,影響了班級中良好班風的形成。甚至部分學生和社會青年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往往對學校學生的安全存在著不利的影響。因此,后進生轉化工作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就目前來看,大量的調(diào)查表明:更多的后進生問題是與他們的思想認知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必須要從這些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來開展工作,這樣工作的效果才可能更明顯。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后進生在學習和日常行為中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與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就目前來看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
1.學習缺乏自覺性。后進生大多數(shù)是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學習的目標,也缺乏人生努力的遠大理想,這就使他們在學校的時間段感覺無所事事,所以才有時間和精力來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一些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付出,但是這種付出不是主動地,而是被迫的,所以,他們在學習上就表現(xiàn)為應付,學習上缺乏目標,對于學習中的問題也不能夠及時地解決,最終導致學習越來越差。
2.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且意志品質(zhì)差。性格決定習慣,習慣影響命運。作為后進生來說影響他們最大的就是他們的行為習慣,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良習慣,如上課說話、不完成作業(yè)、遲到早退等,而就他們自身來說有時候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他們很快就忘掉了毛病,或者是無法克服自身的問題,這樣脆弱的意志品質(zhì)導致他們的情況會更差。
3.自暴自棄的心理。我們很多教師經(jīng)常抱怨后進生越來越差,簡直成了班級中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但是我們從長遠來看,很多學生之所以變得越來越差,與他們自暴自棄的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他們在學習上跟不上,在班級中總是以“搗蛋鬼”的形象出現(xiàn),再加上教師的批評指責,部分學生索性就放棄自己,沒有追求和上進心,做事隨意。
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育人的工作在教師工作中也占有著相當重要的比重,甚至決定著學生們的一生。所以,針對后進生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學生的這些心理上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來科學地開展工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進步,來逐漸實現(xiàn)后進生的轉化,實現(xiàn)我們?nèi)嬗说慕逃砟睢>唧w來說,可以從這幾方面來著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
教之根本,在于喚醒其自覺性教育的價值,在于喚醒其自覺性,《易經(jīng)》里說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彼?,所謂“道”就是洞察,“器”是技術,我們并不缺乏教育技術,缺乏的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洞察,教育之道在于洞察,處理后進生內(nèi)在自覺。所以多后進生的教育,在于喚醒他們對學習的自覺性,這是構建現(xiàn)代教育文化的前提。新時期的教育學生是主體,真正地改變一名學生,還是要激發(fā)其內(nèi)在潛力,發(fā)揮其自主性
首先,教師要相信后進生是可以轉化的,關愛他們、信任他們,把幫助他們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后進生最缺乏的就是教師的表揚與肯定,這既是對于他們的激勵,也能夠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潛能。教師要適時給予后進生表揚,鼓勵他們表現(xiàn)自己,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消除顧慮,更深入細致、鍥而不舍地關注他們,不能要求速戰(zhàn)速決、立竿見影。其次,教師要經(jīng)常與課任教師加強聯(lián)系,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爭取到課任教師的配合,為他們“開小灶”、指導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只有做好以上兩點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后進生的學習自覺性。
二、尊重他們,保護其自尊心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前進的潛在力量,是前進的動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純潔的心理品質(zhì)?!边@說明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是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的前提。教師要尊重后進生,平等對待后進生,切不可挖苦、諷刺、打擊他們,要與后進生保持良好的同學關系,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梢哉f,沒有自尊心就沒有自卑感,自卑感是自尊心的一種曲折心理反映。要上進,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和痛苦的抉擇,而他們長期形成的松散、懶惰的壞習慣,害怕艱苦的腦力勞動,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因此,教師必須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和微細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贊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從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點燃起自尊心的火種,獲得克服缺點的勇氣和自信。
三、鍛煉意志力,培養(yǎng)新的行為習慣
后進生的不良行為,是在不良的外部因素誘導下加上自身意志力薄弱無法抗拒誘惑而產(chǎn)生的。所以,要轉化后進生,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誘因(如不良的場所、舊伙伴、迷戀的對象等),又要重視消除后進生不合理的嗜好、興趣等內(nèi)部因素,用新的行為習慣代替那些惡習。當他們改正了錯誤,新的正確的動機與行為習慣比較牢固地形成以后,在適當?shù)臅r期,在有把握的條件下,可以進行信任性考驗,給予他們同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他們同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進一步幫助他們鞏固新的正確的行為習慣。
總之,教育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有教無類”是我們的師德表現(xiàn)。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經(jīng)常想著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毕胍屗械膶W生能成為棟梁之才,就要十分重視轉化后進生的工作,讓后進生心里燃起希望之火。我們應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出更切合實際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格著.教育是沒有用的-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
[2]劉京海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3]魏書生著,教育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2008(4).
[4]郭思樂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