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初探
宋念藝袁岳沙朱炎華陳緒濤張祖海長江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湖北省荊州市434023
摘要眼科學是一門重要的臨床學科。由于該學科內容多、學時少且專業(yè)性強,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有必要對眼科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筆者近年來對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關鍵詞眼科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眼科學是臨床醫(y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醫(yī)學本科生必修的一門臨床學科。相較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等專業(yè)核心課程,眼科學的教學內容多而課時相對少,一般為32~40學時,加上該學科專業(yè)性又特別強,這就使得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如果醫(yī)學院校眼科教師對眼科學課程教學不加以足夠的重視,對眼科學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不加以探索與優(yōu)化,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對眼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最終影響到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于2013-2014學年對眼科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眼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針對目前眼科學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著重對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具體內容如下:
1.1探索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有許多種,有的已經比較成熟,有的還處于探索階段。這些方法主要有: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 (Case-based learning,CBL)、以問題-討論-指導的教學(Problem-discuss-guidance,PDG)等[1,2]。其中,LBL以多媒體教學模式為代表。而多媒體教學模式則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將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有機結合并利用PPT展示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已廣泛用于我國高等醫(yī)學院校眼科學教學中。由于這種教學模式既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不足,因此引發(fā)了眼科教育工作者對新的眼科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將PBL教學模式引入眼科學課程教學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為了了解醫(yī)學本科生對眼科學課程教學引入PBL教學模式的態(tài)度,筆者對我校處于臨床實習階段的2009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8%的學生希望眼科學課程教學引入PBL教學模式。調查同時顯示,78.6%的學生認為眼科學只有部分教學內容適合采用PBL 教學,這些內容依次是青光眼(57.9%)、白內障(56.6%)、屈光不正(42.1%)、視網(wǎng)膜病(40.7%)和眼表疾病(39.3%)等[3]。由此,筆者選取青光眼一章在2011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眼科學課程教學中開展了PBL教學試點。具體實施方案:(1)編寫病例與教案:由眼科學課程組集體討論、備課,確定教學方案及教學進程,并做好課堂擬提出的問題、答案及學生可能要問的問題及答案的充分準備。(2)分組:將每個大班(由2個小班合成)中的每個小班隨機分成若干組,每組學員10人左右,由各組學員協(xié)商出組長1人、記錄員1人、匯報員1人。組長為組織者、協(xié)調者及聯(lián)系者;記錄員負責在紙上或黑板上記錄各學員有價值的討論觀點;匯報員負責在每次病例討論結束后將小組學員的問題、思路、觀點、結論歸納整理成相應的書面材料進行匯報。(3)制定學習目標:將每一幕的學習內容、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事先分發(fā)給學習小組的每一位學員。學生根據(jù)設置的問題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與資料,并做好筆記,以備上課討論時用。(4)時間安排:該內容的學習分兩幕完成,第一幕主要圍繞青光眼患者的病因、現(xiàn)病史及相關病史進行學習與討論:第二幕主要圍繞青光眼患者的診斷、鑒別診斷與治療進行學習與討論。每幕90min,即2學時,包括學生自由討論50min、匯報員匯報30min和教師點評總結10min。通過方案的實施2011級學生該教學內容的考試成績與采用多媒體教學的2010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采用PBL教學的學生成績略好于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學生成績。
通過PBL教學,學生普遍歡迎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認為這種教學模式能促使自己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積極探究;能在討論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不足;能提高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能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精神;能加深對青光眼這一常見致盲性眼病的全面了解。
1.2優(yōu)化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但受教學總學時的限制,這些教學內容不可能在課堂上都講授,必須加以優(yōu)化。因此,筆者對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對于學生必須掌握的眼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與急重眼病加以重點講授,對于少見、罕見眼病等則略講或不講而留給學生自學。
以我校眼科學課程教學總學時36學時為例,其中理論32學時,實驗4學時。筆者將理論講授內容分為16個單元,每個單元2學時。具體如下:眼科學基礎2學時、眼科檢查2學時、眼瞼病2學時、淚器病與眼表疾病2學時、結膜病2學時、角膜病2學時、晶狀體病2學時、青光眼2學時、葡萄膜病2學時、視網(wǎng)膜病2學時、視神經及視路疾病2學時、屈光不正2學時、斜視與弱視2學時、眼眶疾病2學時、眼外傷2學時、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現(xiàn)2學時。其中,眼科學基礎重點講授眼的解剖與生理;眼瞼病重點講授瞼腺炎、瞼板腺囊腫、瞼緣炎及上瞼下垂;角膜病重點講授角膜炎總論及感染性角膜炎;晶狀體病重點講授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與先天性白內障;青光眼重點講授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及嬰幼兒型青光眼;視網(wǎng)膜病重點講授視網(wǎng)膜動靜脈阻塞、中漿病、孔源性視網(wǎng)膜脫離;斜視與弱視重點講授眼外肌與眼球運動、斜視的臨床檢查、共同性斜視與麻痹性斜視、斜視的治療原則、弱視。實驗內容分為2個單元,每個單元2學時,包括常用眼科檢查法2學時,常用眼科診療技術2學時。常用眼科檢查法包括視功能(視力、視野和色覺)檢查法、眼底檢查法、裂隙燈檢查法等;常用眼科診療技術包括滴眼藥水和涂眼藥膏法、結膜囊沖洗法、淚道沖洗法、眼壓測定法等。
理論課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對一些需要進行鑒別的眼病,如瞼腺炎(麥粒腫)與瞼板腺囊腫(霰粒腫);鱗屑性瞼緣炎、潰瘍性瞼緣炎與眥部瞼緣炎;視盤炎與視盤水腫;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與急性虹膜睫狀體炎;遠視與老視;共同性斜視與麻痹性斜視等等,以列表比較的形式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實踐證明,這種講解形式深受學生歡迎。
實驗課主要采取教師示范與學生互練的方式進行。具體做法是,先由教師講解和示范,讓學生牢記各項檢查與操作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再由學生兩兩配對相互練習,教師則隨時加以指導,并及時糾正學生的操作錯誤。對于一些不便學生親自操作的實驗內容如淚道沖洗、眼壓測定等,則通過播放眼科教學片讓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通過教師對眼病模型的講解,讓學生對一些常見眼病的體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4]。
1.3改革眼科學課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眼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部分,關系到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定學生眼科學課程成績的問題。
以往學生眼科學課程成績的評定一般采用理論考試成績加平時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占80%,平時成績占20%,這種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主要未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客觀評估,也未對學生眼科技能操作進行考核。有些學生平時并沒有好好用功,往往只在臨考前突擊復習或背誦一下,也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因此,有必要改革眼科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筆者將學生眼科學課程的總評成績用理論考試成績、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及平時成績三者綜合,減少理論考試成績的權重,只占50%,提高平時成績的權重,占30%,增加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占2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考勤、提問、實驗報告及PBL教學時的表現(xiàn)等。嚴格規(guī)范學生平時成績的評定與記載,避免因個別學生考試成績不及格而教師人為送分使其及格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理論考試試卷中至少設置1道眼科病案分析題,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眼科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青光眼病例分析題為例,該題12分,采用PBL教學的2011級學生的成績(平均8.24分)略優(yōu)于采用多媒體教學的2010級學生的成績(平均8.11分)。眼科技能操作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視功能(視力、視野和色覺)檢查法和眼底檢查法的掌握程度。
通過對眼科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加深了學生對學好眼科學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眼科常用檢查與診療技術的操作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對眼科學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眼科學課程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眼科學課程教學引入PBL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青睞,但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2.1PBL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PBL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圍繞臨床問題進行討論的學習形式,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從病案或臨床場景中發(fā)現(xiàn)臨床問題及自身知識的不足,從而制定出學習目標與內容,合作解決問題。盡管該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如有助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反思和整合、對隱藏的臨床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求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一些其他能力如文獻檢索、自主學習的意識、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維等[5]。但不可否認,該教學模式也存在許多不足[6]:(1)課容量小,學生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而忽略了學習目標本身;(2)PBL要求學生自己去摸索,在一個問題上要花更多的時間,可能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3)PBL取消了教師的系統(tǒng)講授,不利于學生掌握完整的醫(yī)學基本理論;(4)師生突然接觸PBL教學模式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5)PBL教學還會受到各種客觀條件如學生多、教師少、教學設備如網(wǎng)絡設備不足等的限制。
2.2眼科學課程引入PBL教學有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教學時數(shù)不足的問題。由于眼科學課程教學時數(shù)相對較少,而一個PBL教學內容往往需要2~3幕才能完成,且每一幕需用2學時。若所有眼科學教學內容均采用PBL教學,則無疑會大大增加眼科學課程教學總學時。若不能增加眼科學課程教學總學時,就只能采取減少眼科學課程教學內容這一辦法了。而這樣做又不符合眼科學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二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問題。眼科學課程是否所有的內容均適合采用PBL教學,尚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筆者的調查表明,醫(yī)學生認為只有部分眼科學教學內容適合采用PBL教學[3]。這就要求眼科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選擇眼科PBL教學內容。筆者認為,非眼科重點內容就沒有必要采用PBL教學,眼科PBL教學的關鍵是要編寫出典型的PBL教學病案來。三是教學方案實施的問題。目前高等醫(yī)學院校臨床課程教學一般采取大班上課的形式,一個大班往往由2~3個小班合成,每個小班的人數(shù)一般為40人左右。這就給實施PBL教學帶來了難度,每次PBL教學必須將每個小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需要1名教師來負責。因此,每次PBL教學均需要有幾名眼科教師同時參與。這在眼科臨床工作如此繁忙而眼科教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是難以做到的。因此,不解決這一問題,PBL教學就不可能順利實施。
3眼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展望
當前,眼科學課程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還是在考核方式等方面都還有許多值得改革與探索的地方。鑒于PBL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我國高等醫(yī)學院校眼科學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眼科學教學方法還是應該以多媒體教學模式為主,適當引入PBL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不是靈丹妙藥,不應全盤照搬西方高校的做法,必須符合我國的教育實際。相信經過我國眼科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與探索,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創(chuàng)設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中國式的眼科學課程教學新模式來。
參考文獻
[1]戴馨,鄧志峰,董桂玲.眼科學案例教學法的探討〔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11,23(1):80-81.
[2]宮學武,姚宏波,曹揚. PDG教學法應用在眼科教學中的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0):1485.
[3]宋念藝,袁岳沙,朱炎華,等.眼科學PBL教學模式可行性調查與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9):1872-1874.
[4]宋念藝.淺談眼科學的授課方式與技巧〔J〕.醫(yī)學信息:下旬版,2013,27(11):35.
[5]孫怡,艾育德,陸蓓,等.PBL教學在眼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28(3):122-139.
[6]崔曉陽,李益,廖虎,等. PBL教學法在我國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編輯凌風)
收稿日期2014-08-2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03-0410-03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眼科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Y201204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