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體驗式教學是當前新課程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參與體驗,生成感受,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更能使語文學習變得生動鮮活,學生生成對語文課堂不一樣情感。
【關鍵詞】體驗式;小學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應運而生,教學活動體驗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顒芋w驗課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教學中展開研究,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懂得與他人展開合作交流,為以后更好發(fā)展奠定基礎。本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展開小學語文活動體驗課模式實踐探究。
一、巧設情境,活躍思維
貪玩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的天性,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往往會產(chǎn)生排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探索求知的精神。于是活動體驗教學出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覺得學生太不懂事,活動教學還是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其實只要從活動本身思考就不難解釋學生為什么不配合了,那就是學生的興趣并未被激發(fā),老師只是在自娛自樂罷了。同時小學生受困于經(jīng)驗以及理解能力不足,在教學中難以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此時教師需要通過一定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強行接受一些語文教學,整個教學模式完全被標準化,學生開放性思維完全被限制。例如一些教師在進行日常禮貌用語的教學中往往將兩人之間的對話限制到一字一句,完全按照課本上的要求進行,學生錯了一個字都被認為是不對的。在教師看來,學生將書本上的對話背誦下來才是最標準的。因此很多口語交際教學往往脫離實際,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口語教學產(chǎn)生排斥情緒,進而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诖?,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設計情境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理解能力,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活動體驗課《一堂別開生面的歇后語活動課》教學過程中,首先需明確師生扮演角色關系,教師在教學中不在扮演主人公地位,僅僅在教學中進行一定引導,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舉個形象例子就是教師是導游,學生是游客。課程開始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立教學情境方式,讓學生跟隨教師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針對芝麻開花這一歇后語,教師可以讓大家通過游戲方式扮演芝麻,由同學們逐個加入,演示芝麻開花過程,讓同學們體會到芝麻開 花—節(jié)節(jié)高的自然現(xiàn)象,同時讓學生對其隱喻展開討論并積極發(fā)言;對外甥打燈籠—照舊,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外甥和舅舅角色扮演,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一歇后語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畫方式研究其內(nèi)涵;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起自己的筆,首先試吹一下,其次將筆拆開用空心筆身吹一下,理解其中寓意;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則可以采用講故事方式讓學生理解。通過設置不同情境讓學生在教學中更容易理解并快速掌握相關歇后語知識,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舉兩得。
二、激發(fā)內(nèi)驅,注重“動”
小學生在課堂上難以主動學習課堂知識,外面的世界永遠比課堂精彩得多,不當?shù)慕虒W方式也只能讓小學生規(guī)矩地坐在教室中,卻難以留住小學生的思緒,時不時走神仍然頻發(fā)在每個小學生身上。小學生由于經(jīng)歷較少,課本介紹的內(nèi)容難以引起小學生的共鳴,也就無法產(chǎn)生興趣,但并非毫無辦法。如針對小學生上課“好動”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采用針對性引導方式,讓學生在活動體驗課上滿足“動”的需求,動眼、動腦、動口、動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語能力、實踐能力。小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實用適當方式提升學生能動性,讓他們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九寨溝》一文時,教師需調(diào)動學生的動手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具體實踐活動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查:通過查找地圖的方式找到文章描述九寨溝實際位置;畫:通過繪畫將文章中描述的內(nèi)容具體表現(xiàn)出來;讀: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將文章中描述的場景通過反復閱讀深刻印在腦海中;寫:學習九寨溝后為其優(yōu)美景色編寫廣告詞,通過簡短廣告詞向外人描述九寨溝的自然美;唱:學唱歌曲《神奇的九寨溝》,通過歌曲旋律感受九寨溝自然美流露出的感情,讓學生在無意識中被九寨溝優(yōu)美景色吸引,激活學生潛意識中的創(chuàng)造力,達到教學目標要求。
三、發(fā)掘學生提問能力
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必須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一些有趣的提問能夠逐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通過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從潛意識里開始喜歡語文,并自覺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展開掘問教學的根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小學生處在思想升華的年紀,如果此時能夠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鍛煉,日后在看待其他問題時必定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而非當今的大學生一樣呆板片面的看待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語文小學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教師在講解完課文后讓同學們想象能否有其他方式喝到瓶中的水?教師需引導學生設想加入水不在瓶中,而是其他容器,烏鴉應該怎樣喝水,讓學生間接采用提問方式展開交流。
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內(nèi)容及教育形式不斷豐富,各種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被運用到小學教學中,小學語文活動體驗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先進方法之一,通過小學語文活動體驗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小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升。
(編輯:龍賢東)